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自我认知训练

第一章 自我认知训练

第一章自我认知训练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指的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或叫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贵”字,不单是宝贵,而且是稀少,物以稀为贵嘛!睫在眼前最难见,人短于自知。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西方人崇拜的德尔菲神庙上也刻着一行警告人们的字:“认识你自己!”这就是我们今天训练的主题―――自我认知。

图1-1德尔菲神庙【心理剧场】她为什么回避同学交往图1-2 孤独的影子随着自我意识的高涨,高职生开始较为强烈地关注自己的相貌、家庭、成就、地位等,因此在日常与同学的交往中他们更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是有时往往事与愿违,屡遭挫折,于是就产生一种过于偏激的想法:自卑感。

小张,女,高职一年级学生。

家住郊区,父母做小生意,常为钱的问题吵架。

有个哥哥读高中,初一时为了保证哥哥的学费家里考虑让他退学,最后在父亲的支持下她才得以继续上学。

长相平常,不出众,忧郁、敏感。

随着年龄的增大,爱美之心也开始在小张心中萌芽。

于是,她经常照镜子但是看着镜子里那个脸色黄黄、鼻梁塌塌、眼晴也不大的女孩就灰心丧气。

同时也感觉到周围有无数双眼睛在看她,议论她:“这女孩真难看。

”小张开始整夜失眠,“我为什么长得这么丑,这么笨?”这些想法像一块块砖头堵在胸口,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从此失去了往日的笑声,主动退出和其他同学的交往。

逐渐地,她变得更加孤僻,在班级里几乎没有朋友,同学叫她到家里玩或一起上街,她都不敢去,因为她觉得同学家庭条件比她好,很有钱。

她不敢面对男生,觉得自己长得不漂亮,总是低着头,匆匆从别人旁边走过。

小张感到无比的孤独与困惑,总觉得自己很渺小,与同学在一起,感到很痛苦,但是不与同学在一起,又觉得很孤独。

她对于生活的挑战,不是想方设法去适应,而是躲在一角悲叹自己的“无能”与不幸。

她觉得自己的家境太差,长相平常,于是认定周围的人都嫌弃她、鄙视她。

青春期情感萌动的小张,一方面渴望体味到了从家庭不可能得到的温暖和爱护、甜蜜和快乐,另一方面是对自己外貌和体形的严重不满,从而产生极度自卑,对自身优点视而不见,全面否定了个人的综合美丽。

这是一个自我形象定位偏低的孩子。

【心灵鸡汤】我们不难看出,小张由于自身家庭的原因本身就觉得低人一等。

再加上外貌的原因更加自卑,最终自我形象定位偏低以至于自闭。

自我形象定位偏低的学生常常存在一个认知方式上的通病:总拿自己的弱势与别人的强项作比较,这样比较的结果是原来明明并非弱势的自身条件也从视野中消失了,余下的就只是令自己伤心叹息的“无能”与不幸,这是一种“消极定向注意”的认知特征。

与同学比相貌,比家境的结果使小张陷入不能自拔的自卑境地,高职生由于心理、身里不够成熟,自我意识较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主观性较强,自我认识容易发生偏差,正确认识内在美与外在美,并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他们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由于高职生受知识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于浅表层的外在美,而不善于发现深层次的内在美。

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又深刻的涵义。

小张的问题主要是自我认知出现偏差引起的,自我认知是一个人对自已作为独特存在的个体的认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自己与外界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

它是个性的核心,其发展水平既影响心理健康,又制约良好个性的最终形成。

高职生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冲突:有自我认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物质、精神需要与实现可能性的矛盾;有社会期望与自我监控水平的矛盾。

这些矛盾冲突如果处理不好,必将影响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妨碍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

高职生常见的自我意识偏差表现有:①自我概念失当——高自我概念,低自我概念(小张)。

高自我概念的学生盲目自负,自我期望超过现实可能性,因而时常处于心理不平衡之中;低自我概念者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时常自卑自怜、自暴自弃,妨碍了自己的正常发展,对心理健康也非常不利。

②厌弃形体自我。

③过度自我中心;④沉湎于幻想自我。

⑤自我监控困难。

具体辅导时,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帮助受导学生确立符合客观的自我概念。

对于过分自卑的学生,应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对一些无法改变的条件,如长相、能力不理想;家庭状况差于别人等,要能够自我悦纳,从而摆脱自怨自艾、情绪低落的心理状态;对于过分自负者则应帮助他们看清自身的不足,以找到通往理想的阶梯和与人和睦相处的办法。

(2)指导学生通过自我设计、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的具体操作,有效地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发展一个健康的自我,而不是终日耽于幻想或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3)父母毕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了解更全面。

针对小张这样的情况,父母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帮助孩子充分的分析他(她)的优点,比如成绩好,让人羡慕;善解人意,让人愿意接近;说话声音好听等等。

家长的关心及称赞可以帮助孩子重塑自我形象,找回久违的自信。

客观的条件没有变,而社会的自我和主观自我调整后,孩子的自我概念得到了恰当的调整,以后他(她)就能够以积极的态度独自去面对生活,独自去解决困难。

应营造和睦、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家庭是中学生美育的直接课堂。

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谈举止对高职生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家长应当主动配合学校和社会做好高职生的品行教育工作,要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向中学生灌输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使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奋发向上、遵纪守法,尊敬他人的优良品质;要在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中,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内在美与外美的统一。

(4)家长、科任教师等对学生有影响的人,要齐心协力共同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健康成长的环境,做到既不严厉苛求,施加过重的心理压力,也不宠爱、包办、剥夺孩子自然成长的权利,当然,更不能放弃教育,对孩子不闻不问。

外在美是客观的。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可以说是最完美最经典的外在美了,它是造物主赐予人类的亮丽风景,是女人的骄傲。

内在美是美的升华,是美的极致。

内在美是善良是爱心,是一腔能包容天地的博大胸怀。

内在美也是豁达乐观和朝气。

内在美还是勤劳勇敢和坚韧不拔。

内在美更是知识才学和追求。

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是永恒的美。

培养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只有了解、掌握、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开通脑筋进行教育的思考,才能实现我们教育的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美育也是迫切的、必要的。

每个孩子都懂事,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尽职尽责的教育指导。

不仅要外表美,而且更要注重内在美、心灵美,特别是学会创造美。

【训练小贴士】很多人以为自己陷入困境是因为能力不足,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失去人生方向只是表现,真实的原因在于他们既不了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更不知道自己擅长或不擅什么。

总之,他们缺少自我意识。

为了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我们需要时时刻刻地认识自己的本质,认清自己的优点和弱点,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和环境。

自我意识首先是关于自我的认知,然后才能帮助我们扬长避短甚至提升自我。

在主动探索自己内心的训练中,自我意识逐渐强大,我们才能把控好人生之帆。

自我意识是个人成长的第一步。

了解自己让我们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

自我意识帮助你看清自己——它能照亮你的盲点,让你能更有目的,而非没有方向地生活。

我们中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无意识,而非有意识。

无论是在个人还是职业上,增强自我意识都可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领导者。

有自我意识的人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定、更有创造力、更善于合作。

一定要了解自己,引领自己。

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可参考以下训练方式:1. 你是谁?一个人问“你是谁?”,另一个人作出反应,想到什么就回应什么。

每次回答后,第一个人不停问“你是谁?”,之后两人交换角色。

最初,人们会给出一些显而易见的答案:名字、工作、人际关系、爱好等。

随着练习推进,回答会变得越来越难。

而这正是练习的关键——剥离我们的多层身份。

你是倾向于将你的身份与职业联系在一起、还是与你的关系状况?这个练习或许可以让你想起一些关于自己是谁的、被遗忘或隐藏的方面。

要意识到你的身份是流动和复杂的,这对提高自我意识至关重要。

2. 时刻关注内心的声音语言塑造了我们与人、事物和我们自身的关系。

自言自语是我们拥有的最自然却又最被低估的技能之一。

它能激发自我反省,增强动力,并将我们与自身的情感联系起来。

加拿大教授Alain Morin的研究表明,更频繁地自言自语与更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

内心言语的质量至关重要,注意自己对成功和对失败的反应。

你内心的声音会建立反馈循环——你可以把这些声音变成消极或积极的经历。

像“我不能”、“我应该”或“我必须”这样的词汇会制造消极态度,限制我们的潜力——不相信自己有潜力,把任务当负担。

3. 你的超能力和克星图1-3 超能力这个练习的目的是重新连接你的消极面和积极面,让你明白两者没有好坏之分。

写下你的超能力是什么,你的克星是什么,并且每方面只写一点。

我的克星是缺乏耐心——别人花太多时间去回应或做某事时,我会感到焦虑。

但如果我明智运用自己的不耐烦,就能促使人们采取行动。

然而,如果我总是没有耐心,那么我会把每个人都逼疯。

4. 写早晨随笔这个练习来自《艺术家之道》。

写早晨随笔对建立洞察力、平息焦虑和解决问题非常有用。

你一醒来,就可以拿起纸,写下你想到的一切。

过程中不要试图过滤任何东西,这样你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思绪。

在让自己的大脑忙碌起来,开始过滤之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写下来。

写早晨随笔可以帮助你疏导情绪、发现潜意识里的想法、或者确定需要提高的地方。

当你让你的话语自由流动,没有任何理性的过滤时,你就释放了自己的创造力。

5. 感知或现实这个练习的目的是比较你的自我认知与别人对你的看法的差异。

列出描述“你是谁”的前五个词。

然后让十个人(包括朋友、家人和同事)给出最能描述你的五个词的清单。

人们愿意坦诚这点至关重要。

我建议他们通过电子邮件或短信的方式来发送词的清单,而不是当面去这样做。

最后再将他们的回答与你自己的清单做比较,尝试回答以下问题:你们的答案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人们的反馈有什么让你惊讶的?为什么?家人和同事的意见有何不同?这说明你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如何?6. 记录你的ABC态度Albert Ellis的ABC态度模型是他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的重要组成部分。

ABC态度模型背后的基本理念是外部事件不会引起情感波动,但我们的信念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