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第四章畅通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一)第一节畅通人际关系我们正在步入陌生人的社会,告别农耕时代村舍之间的鸡犬相闻,在人潮涌动的现代都市,人际交往不仅仅意味着成功的机会,更代表着更加丰盈的人生。
有职业规划专家说,10%的成绩,30%的自我定位以及60%的关系网络才是成就理想的标准因素。
大学生的每一步成长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进行并实现的。
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及时得到他人的帮助、支持、和理解,使大学生更好的立身处世,更快的赢得成功。
一、人际关系与大学生的发展1、人际关系概述1)概念:人际交往指人与人之间通过某种方式进行的接触,在心理上或精神上产生的相互影响的过程。
人与人的物质交往、信息交流及情感沟通等活动都属于人际交往的范围。
(方式主要指语言:口语、书面语、肢体等;还有其他传播工具等)人们在交往中思想上相互沟通、感情上相互交流、行为上相互作用、性格上相互影响就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
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
它是人际交往的结果,体现了人际交往的深度、密切度、协调性等心理方面的联系程度。
而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的动态表现,是建立和实现人际关系的手段和途径,是人际关系存在的方式。
2)人际交往的特点交往的选择性:由交往的需要和目的决定,所以应审慎而理性地选择交往的范围和对象。
交往的开放性和双向性:它是彼此之间感情和信息的双向流动。
交往的多层次性:物质的精神的;直接的间接的;工作的生活的友情的等。
人际交往的社会形态:自然形态—血缘的地域的以自然经济为前提;社会形态—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前提;信息形态—知识经济为前提。
3)人际关系的分类:血缘、地缘、业缘、趣缘血缘联系是指由血缘网络和一个由若干家庭交叉形成的亲缘关系网络。
血缘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直接最普通的关系。
这种关系在大学里比较少见。
地缘联系常常是以社会历史和文化为背景的,使人际关系带有强烈浓厚的传统文化、心里纽带和乡土色彩。
地缘联系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是十分广泛的。
在大学里表现为老乡会等。
业缘联系是指由于工作、生活、学习等构建起来的人际关系。
如学生会。
趣缘联系是指志同道合的人们在一起所构建的关系。
在大学里表现最突出的是学生社团。
4)人际交往的作用A、信息沟通功能。
人际交往是信息沟通的基本形式。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人际交往的过程也是信息交流、信息增值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一个信息源,交往越广泛,信息来源越多,内容就越丰富。
英国作家萧伯纳:“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
”社会交往比从书本上获得的信息内容更广泛、渠道更直接、速度更快等特点,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应善于通过交往获得和丰富自己需要的信息量。
B、身心保健功能。
健康的人际交往使人心情舒畅、快乐愉悦,获得一种安全感、归属感和满足感。
尤其是遇到苦闷、困惑、恐惧等情绪时,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获得亲朋好友的同情、理解开导和帮助,得到心理支持和精神抚慰,相反人际关系受阻使人压抑、失落和孤独。
C、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
个体社会化指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人的一生都在社会化,人际交往是社会化的起点。
每个人的社会化进程都伴随着人际关系的协调逐步实现。
个体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活技能、掌握社会规范、确立人生目标、培养社会角色、塑造健全人格。
这些要通过人际交往实现。
D、协调与激励的功能。
交往是人们在改造自然中协作的产物。
通过协作结成集体改造自然。
交往在协调人际关系时不仅会产生1+1>2的合力,还能取长补短,产生能力上(亲和力、凝聚力)的跃升和增值行为。
而且群体中易产生活力(有外部信息的刺激)。
5)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意义第一,交往是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方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与别人的积极交往,缺乏稳定的良好人际关系,那么这个人往往有明显的性格缺陷。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也注意到,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与缺乏正常人际交往和良好人际关系相联系的。
在同宿舍里,同伴之间的心理交往状况,往往决定了一个大学生是否对大学生活感到满意。
那些生活在没有形成友好、合作、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宿舍中的大学生,常常显示压抑、敏感、自我防卫、难于合作的特点,情绪的满意程度低。
在融洽的宿舍里生活的大学生,则以欢乐、注重学习与成就、乐于与人交往和帮助别人为主流,可见,人的心态与性格状况,直接受到与别人交往和关系状况的影响。
还有的研究结果还表明,那些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优秀者,往往来自于人际关系良好的家庭,这也从一个侧面提供了人际交往状况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佐证。
第二,交往是大学生确立自我意识的基本途径。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身心特点、社会角色、地位、作用的认识。
通过交往以同龄人为参照系,从交往对象处获取大量信息,才可完善对自我的认识。
第三,交往能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安定化过程。
社会化指个体学会用公认的行为准则和群体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逐步适应其所在的社会或团体,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安定人的过程。
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是伴随着人际关系的协调逐步实现的。
只有与他人交往,才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与他人互动的性质及别期待的标准,从而顺利完成角色任务;只有与他人交往,才能相互比较和激励和反省,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角色意识,更快的适应角色。
第四,交往是促进大学生个性形成的必要条件。
个性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独立性、独特性、创造性和完整性。
郊外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品质、塑造性格、锻炼能力,逐步形成不同于他人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
和谐的人际交往有助于个性的发展和优化。
心理学家曾从不同角度做过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健康的个性总是与健康的人际交往相伴随的。
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与别人的交往就越积极,越符合社会的期望,与别人的关系也越深刻。
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现个性成熟的人,都同别人有良好的交往与融洽的关系,他们可以很好地理解别人,容忍别人的不足和缺陷,能够对别人表示同情,具有给人以温暖、关怀、亲密和爱的能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发现高水平的"自我实现者",对别人有更强烈、更深刻的友谊与更崇高的爱。
第五,交往是大学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有助于最大限度的团结起来分工协作,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
卡耐基:“一个人成功,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能,85%是靠人际关系和他的为人处世能力”2、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和类型大学生处于人生中的“第二次断乳”时期,由于社会背景、人生经历与其它社会层次的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差异。
因而,认识上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生于维也纳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SigmuelFrend)区分了三个我:“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包含无意识记忆和生理的、心理的冲动,尤其是性冲动。
对“本我”的强调是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个重要标志。
“自我”在“超我”和“本我”之间扮演着一个中介角色,大多数情况之下处于无意之中。
“超我”大体相当于米德的“客我”,即内化了社会规则的自我。
按弗洛伊德的说法,如果一个人要达到心理健康,人格的三个部分,必须终其一生都是和谐的。
然而,我们生活在这样独特的社会里,往往这三者产生了强烈的碰撞,根本无法完成统一性。
又因为家庭因素和成长的经历以及社会环境对自己的影响。
这就形成了不同人有不同的性格特征。
如:傲慢、悲观、猜忌、沉着、冲动、单纯、刁滑、多情、风流、、孤僻、豪爽、狐疑、焦虑、尖刻、坚强、奸诈、矫情、嫉妒、矜持、谨慎冷酷、莽撞、懦弱、虎诚、勤奋、清高、轻狂、善良、深沉、天真、温柔、贤惠、炫耀、虚荣、虚伪、压抑、稳忍、勇敢、幽默、迂腐、正直、忠厚、自卑、自负、自私、做作。
大学生只不过是在“正式教育机构中,一个对社会知之甚少的人,通过系统的教育,逐渐获得人类的知识积累,并由此习得社会的基本规范、文化,获得独立生存的基本技能。
此外,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互动中,人开始懂规则、权威、遵从、合作、关爱和理解等等社会人所具备的品质。
”人们总是希望朝着人性美好的一方面发展,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存善去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教化和学会伪装成一个真正的“人”的过程。
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不断地进入社会角色的过程。
这个过程完成的成与败,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与否。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人际交往。
但是,天南海北的我们踏入同一所大学之门时,都在经历着一个巨大的转变。
从中小学的简单环境进入大学这样一个复杂的小社会,我们开始面对这么多陌生面孔,异样的人群。
我们自由且自信地对未来的生活满怀憧憬,我们希望别人能把自己作为成年人来尊重渴望别人了解和接纳自己。
但同时,我们又以一种不成熟的审视和判别的心态去对待他人。
我们都面对着一次自我价值的消亡和新生独立人格的觉醒,面对着一种文化的割裂和心理断乳。
一旦有挫折,就把一切的不顺利归结于外部环境,当心中脆弱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碰撞破碎时,外部环境就成了我们大多数人发泄的对象。
由于每一个人所持有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不同。
因而在交往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或轻或重的角色冲突等等。
1)大学生交往的特点大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生活的环境是校园;交往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同学。
这就决定了其人际关系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大学生之间相互关系应该是一种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关系。
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处于同一年龄阶段,彼此之间没有尊卑长幼的差异。
大学生都是受教育的对象,一般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更不存在人身依附和隶附关系。
大学生尚未投身社会,彼此之间亦无地位高低之别。
大学生尽管来自不同的地方,风俗习惯、语音系统等虽然不同,然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一般都能自我解决和整合。
第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比较理性、纯洁、真诚。
大学生正处于求知阶段,思想比较单纯,对美好的未来充满向往和自信。
因此在日常交往中总是崇尚高雅,鄙视庸俗;崇尚真诚,鄙视虚伪;较少带有功利色彩。
第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相对比较简单、稳定。
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在校园内,其接触的对象主要是同学和老师,交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切磋学问、关心国事、探讨人生、抚慰鼓励。
交往方式主要是接触交谈。
因此,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相对是比较简单的。
而且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的大学生要一起生活、学习好几年。
往往娱乐活动或以宿舍、或以班为单位,相濡以沫、相知相识,即使彼此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一般不会有较大的波动,所以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比较稳定。
第四,认知因素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