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提高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论文

如何提高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论文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两者相辅相成、联系密切。

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会相应地提高;而具有了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通过系统地训练,口语表达亦不会逊色。

一、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通俗地说,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就是说话。

要把话说得好,说得巧,话出人服,言到事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训练方法,依法施教,才能使学生的口语表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征服力。

(一)朗读
1. 从模仿入手。

初中生年龄小,但接受能力强,训练时就应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样而行。

首先多让学生听磁带、看录像或听教师的示范朗读,有意识地让他们进行模仿,在听的过程中,多音字、停顿、重音、语速、升降及由此带来的情感变化等用符号标出,以便于模仿。

其次,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或复述。

课本上一些欣赏性的小短文便于理解,学生先自行预习,理解后再请个别同学朗读,全班讨论,提出优缺点,然后由教师做示范性朗读。

另外,在理解基础上要求学生依样复述,或对原著作缩写、改写式的讲述。

这样的训练,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学生说和写的能力。

2. 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

除开展朗读比赛外,我们还把一些课文改编为故事、小品、对话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按照不同身份、不同角色、不同语言特点的要求进行练习,学生的口语水平提高很快。

(二)说话
说话和朗读不是截然分开的,说话可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如前面所讲,复述训练也是说话训练,应在“趣”字上做文章。

1. 在说话训练的开始阶段,多让学生讲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

如“童年趣事”、“故乡过年的习俗”、“这人真怪”等,这样的训练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感觉有话可说,从而打开了同学们的“话匣子”。

2. 为了训练学生说话的条理性、逻辑性,可让学生复述课文或列口述提纲。

复述课文,或依照原文顺序复述,或打破原文顺序重新编故事组织材料,这本身就是一种严密的思维训练。

指导学生列口述提纲,可让学生避免说话训练开始阶段容易出现的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等毛病。

3. 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方式。

如普通话比赛、故事会、讨论会、辩论赛、演小品、模拟对话、班级演讲会等。

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进行说话训练。

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即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的形成起步于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写作训练又有着口语表达不可代替的特殊功能。

1. 巧妙命题,激发兴趣。

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作同说话一样,
胸中有所积累,不吐不快。

”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布置的作文题目学生愿意写。

要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在题目的安排上应费一番心思。

现在的命题作文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些题目违反了写作必须有感而发的规律,限制了学生情感的自由抒发。

因此,出题要切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钻进学生心里去,选定学生能够作的,愿意作的题目给学生作”。

中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毕竟有了十几年的生活经历,对自然、人、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我们拟定作文题目时,一要贴近学生生活,二要新颖。

只有贴近学生生活,把作文题命在学生写作欲的喷发口上,学生一看到作文题目,就会产生不吐不快的感觉。

只有新颖,学生才会乐此不疲。

2. 教师“下水”,引发兴趣。

叶老多次指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会写出一手好文章。

”并把教师结合教学,经常动笔写的文章,形象地称之为“教师下水文”。

教师下水,是一种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做到教学相长、提高教师素质的好方法。

教师和学生同作一篇文章,既体会了写作的甘苦,又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时方能切中要害,有话可说,更多地以欣赏的眼光来指导学生,促进与学生的感情交流。

另外,教师写“下水文”,也能给学生起到榜样和示范的作用,让学生更有信心写好作文。

如,我布置学生写《童年的歌》,同时自己也写了一篇《童年的故事》念给学生听,学生既学习了写作技巧,又能找出他们的童年与老师童年的差距,从而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