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学数学
内容摘要: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了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创造具有生活化的数学模式,使每个学生都能“领悟”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关键词:走进感受体验联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一针见血地分析道:“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
”因此,新修订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强化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实用性,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在小学阶段,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一、联系生活,设计教学内容——感受数学有趣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因此,首先要沟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根据学习需要,在课前通过学生动手制作、了解、测量等活动,获取一定的实际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初步的感性认识。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前,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让他们初步了解到长方体和正方体面、顶点和棱的数量以及特
点,等到上课时,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讲解起来肯定会轻松很多,学生也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生活经验思考问题——受数学合理
华罗庚说过:“人们早就对数学产生了干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
”在教学新知识时,要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再利用教具、学具进行操作或试验,了解知识的前后联系,并通过讨论,再把它们概括出来,从而获取新知识。
例如,在讲圆的周长时,让学生通过试验,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进而得出求周长的公式c=πd=2πr。
再譬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
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
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有用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数学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如在学习比和比例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学校旗杆上的绳子快断了,老师要去买根绳子,买多长合适呢?谁能用今天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后,得出结论:把一根米尺竖立
在地上,用直尺量出它的影子是0.5米,再又用米尺量出旗杆的影长是5米,根据今天学的知识可以知道,它们的实际长度和本身的影长是成正比例的。
设旗杆的高为x米,列出比例式x:5=1:0.5,算出旗杆的高度是10米,那么买的绳子应是旗杆高的2倍稍微多一点就行了。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间长6米,宽3米的卧室,爸爸准备花1000元铺地砖。
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选材料。
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
甲种:边长为6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19元。
乙种:边长为6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13元。
丙种:边长为8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22元。
你能为你父母做参谋,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
买地砖,关键是要搞清楚所买的地砖应符合下列条件:(1)价格适中,总价在1000元左右。
(2)质量较好。
(3)尽量减少下脚料,浪费材料。
那么,究竟哪一种地砖符合条件呢?只有尽快地算一算才是。
首先算出家里铺甲、乙、丙三种地砖分别需要几块:用丙种地砖下脚料太多,浪费材料,不在考虑之中。
用房间面积÷甲或乙地砖面积,再分别算出铺这两种地砖各需的费用,分别为950元、650元。
最后通过比较知道,乙的价格太便宜,可能质量不够好,所以选择甲种地砖最合适。
上述例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
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走生活化道路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使学生切实学到终身受用的、有用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