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防静电
• 采用金属工具代替绝缘工具;在绝缘材料制成的容器内层,衬以导电层或 金属网络,并予以接地;采用导电橡胶代替普通橡胶等,都会加速静电电 荷的泄漏。
三、静电中和法
• 静电中和法是消除静电危害的重要措施。静电中和法是在静电电荷密集的地方设法产生 带电离子,将该处静电电荷中和掉。静电中和法可用来消除绝缘体上的静电。静电中和 法依其产生相压电荷或带电离子的方式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 (5)在混合器中搅拌各种高电阻物质、如防织品的涂胶过程等。 • 产生静电电荷的多少与生产物料的性质和料量、摩擦力大小和摩擦长度、
液体和气体的分离或喷射强度、粉体粒度等因素有关。 • 二、静电的危害 • 静电的危害方式有以下三种类型: • (1)爆炸或火灾。 • (2)电击。 • (3)妨碍生产。
2.避雷器
• 避雷器有阀型避雷器、管型避雷器等,是用来保护电力设备, 防止高电电冲击被侵入的安全措施。
• 保护原理是将避雷器装设在被保护物的明入端,其上端接在线 路上、下端接地、正常时避雷器的间隙保持绝缘状态,不影响 系统运行。当雷击的高压冲击波袭来时,避雷器因间隙击穿而 接地,从而强行切断了高压冲击被。雷电流通过后,避雷器间 隙又恢复绝缘状态,以使系统正常运行。
3.引下线
防雷装置的引下线应满足机械强度、耐腐腐蚀和热稳定性的要求。
• 引下线应取最短的途径,避兔弯曲;建筑物的金属构件(如消防梯等)可作为 引下线,但所有金属构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通路。
• 地面上1.7m地面以下0.3m的一段引下线应加保护管,采用金属保护管时, 应与引下线连接起来,以减小通过雷电流时的电抗。
• 避雷线一般采用截面积不大于35mm2的镀锌钢绞线。
避雷针和避雷线
• 为了防止电气设备和架空输电线路遭受直接雷击,通常采用 避雷针和避雷线。避雷针(线)装在被保护设备(输电线路) 的上方并且与大地做良好连接,这样可以将雷电吸引到避雷针 (线)本身,将雷电流引入大地,从而保护了设备(线路)免 遭雷击。 • 避雷针一般用于保护发电厂和变电站的导线及电气设备,避雷 线主要用于保护架空输电线路,也可用于保护发电厂和变电站。
• 管道接头、弯头、阀门等连接处的过渡电阻大于0.03欧时,连接处也应用 金属线跨接。
四、雷电冲击波防护的措施
• 对于建筑物,雷电冲击波可能引起火灾或爆炸,也可能伤及人身,为防止 雷电冲击波沿低压线进入室内,可采用以下措施
• (1)全长直接埋地电缆供电,入户处电缆金属外皮接地。 • (2)架空线转电缆供电,架空线与电缆连接处装设阀型避雷器避雷器、电
• 雷暴时,应尽量离开小山、小丘、隆起的小道,应尽量运离海滨、湖滨、河边,池塘旁,应尽量 避开铁铁丝网、金属晒衣绳以及旗杆、烟囱、宝塔,孤独的树木,还应尽量远离没有防雷保护的 小建筑物或其他设施。
• 雷暴时,在户内应挂意防止需电侵入波的危险,应离开照明线动力线、电话线,广播线,收音机 和电视机电源线,收音机和电视机天线,以及与其相连的各种金属设备,以防止这些线路或设备 对人体二次放电。
• l、接闪器
• 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和避雷带都可作为接闪器,建筑物的金属屋面可 作为第一类工业建筑物以外其他各类建筑物的接闪器。
• 这些接闪器都是利用其高出被保护物的突出地位,把雷电引向自身,然后, 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把雷电流泄入大地,以此保护被保护物免受雷击。
• 闪器所用材料应能满足机械强度和时腐蚀的要求,还应有足够的热稳定性。
• 1.感应中和器
• 感应中和器没有外加电源,一般由多组尾端接地的金属针及其支架组成。感应中和器工 作时,生产物料上的静电在中和器的金属针上感应出相反的电荷,在金属针尖端附近形 成很强的电场,在这个强电场的作用下,和生产物料混杂在一起的气体或其他介质发生 电离,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正、负离子分别向生产物料和针尖移动, 从而把生产物料上的静电电荷中和和泄放掉。
• 感应中和器不需外加电源,设备简易;但作用范围小,消除静电不够彻底。
• 2.外接电源中和器 • 这种中和器由外加电源产生电场,当带有静电的生产物料通过该电场区域时,其上电荷
发生定向移动而被中和和泄放:另外,外加电源产生的电场还可以阻止电荷的转移,减 缓静电的产生;同时,外加 • 高压电场对电解质也有电离作用,可加速静电电荷的中和和泄放。 • 外接电源中和器需用专用设备,但中和效果较好。 • 3.放射线中和器 • 这种中和器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使空气电离,进而中和和泄放生产物料上积累的 静电电荷。采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防止射线对人体的伤害。 • 4.离子风中和法 • 这种方法是把经过电离的空气,即所谓离子风,送到带有静电的物料中以消除静电。这 种方法作用范围较大,但必须有离子风源设备。
• 二、泄漏法
• 采取增湿措施和采用抗静电添加剂,促使静电电荷从绝缘体上自行消散,这种方法称为 泄漏法。
• 1.增湿
• 增湿就是提高空气的湿度。这种消除静电危害的方法应用比较普遍。增湿的主要作用在 于降低带静电绝缘体的绝缘性,或者说增强其导电性,这就减小了绝缘体通过本身泄放 电荷的时间常数,提高了泄放速度,限制了静电电荷的积累。
一般情况下,其接地装置应当单设。严禁在装有避雷针的构筑物上架设通 信线、广播线或低压线。独立避雷针不应设在人经常通行的地方。 • 附设避雷针是装设在建筑物或构筑物屋面上的雷针。35kV以下的线路, 一般不沿全线架设避雷线;35kV以上的线路,一般沿全线架设避雷线;在多 雷地区,110kV以上者,宜架设双避雷线;220kV以上者,应架设双避雷线。 • 35kV及以下的高压变配电装置宜采用独立避雷针或避雷线 • 变压器的门型构架上不得装设避雷针或避雷线。
• 如果建筑物屋顶没有多支互相连接的避雷针、线、网、带,其引下线不得 少于两根,其间距不得大于18~30m。
• 引下线应进行防腐处理,禁止使用铝导线作引下线。引下线截面锈蚀30% 以上应更换。
4.接地装置
• 防雷接地装置与一般接地装置的要求大体相同,但所用材料尺 • 寸应稍大于其它接地装置的尺寸。 • 防雷接地电阻一般是指冲击电阻。接地电阻值的要求视防雷种 • 类、建筑物的类别而定。 • 防直击雷接地电阻对工业第一类、二类建(构)筑物不得大于10欧。对工业
• 为了防止静电感应产生的高电压,应将建筑物内的金属设备、金属管道、 金属构架、钢屋架、钢窗、电缆金属外皮,以及突出屋面的放散管、风管 等金属物件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屋面结构钢筋宜绑扎或焊接成 闭合回路。
• 为了防止电磁感应,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电缆相距不到100mm时, 须用金属线跨接;跨接点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30m;交又相距不到100mm时, 交叉处也应用金属线跨接。
四、工艺控制法
• 前面说到的增湿就是一种从工艺上消除静电危险的措施。不过增湿不是控制静电的产生, 而是加速静电电荷的泄漏,避免静电电荷积累到危险程度。在工艺上,还可以采用适当 措施,限制静电的产生,控制静电电荷的积累。例如:
• (1)用齿轮传动代替皮带传动,除去产生静电的根源。 • (2)降低液体、气体或粉体的流速,限制静电的产生。 • (3)倾倒和注入液体时,防止飞溅和冲击,最好自容器底部注入,在注油管口,可以加
第三类建(构)筑物不得大于30欧。防雷电感应的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防 雷电侵入波的接地,电阻不大于30欧。 • 阀型避雷器的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
第二节防雷措施
一、直击雷防护的措施 • 装设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避雷带是直击雷防护的主要措施。 • 避雷针分独立避雷针和附设避雷针。独立避雷针是离开建筑物单独装设的。
二、二次放电防护的措施
• 防雷装置承受雷击时,其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呈现很高的冲击电压, 可能击穿与邻近的导体之间的绝缘,造成二次放电。
• 为了防止二次放电,不论是空气中或地下,都必须保证接因器、引下线接 地装置与邻近导体之间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三、感应雷防护的措施
• 雷电感应也能产生很高的冲击电压,在电力系统中应与其他过电压同样考 虑;在建筑物和构筑物中,主要应考虑由二次放电引起爆炸和火灾的危险。
一、雷电的危害
• 雷电有电性质、热性质、机械性质等多方面的破坏作用, 可能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
• (1)火灾和爆炸 • (2)触电 • (3)设备和设施毁坏 • (4)大规模停电 •
二、防雷装置
• 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避雷带都是经常使用的防雷装置。一套完整的 防雷装置包括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上述针、线、网、带都只是接 闪器;避雷器是一种防止雷电冲击波的防雷装置。
缆金属外皮、绝缘子铁脚、金具等一起接地。 • (3)架空线供电,人户处装设阀型避雷器或保护间原,并与绝缘子铁脚、
金具一起接地。 • 室外天线的馈线临近避雷针或避雷针引下线时,馈线应穿金属管或采用屏
蔽线,并将金属管或屏蔽接地。如馈线未穿金属管,又不是屏蔽线,则应 在馈线上装设雷器或放电间原。
五、人身防雷的措施
• 一、静电的产生 • 以下生产工艺过程都比较容易产生静电 • (1)固体物质大面积的摩擦,如纸张与辊轴摩擦,橡胶或塑料料碾炼。 • (2)高电阻液体在管道中流动且流速超过1m/s时、液体喷出管口时,液体注入容器发生冲击、冲
刷和飞溅时等 • (3)液化气体或压缩气体在管道中流动和由管口喷出时,如从气瓶放出压缩气体、喷漆等 • (4)固体物质的粉碎、研磨过程,悬浮粉尘的高速运动等。
第四节消除静电危害的措施
• 清除静电危害的措施大致有 • 接地、泄漏法:采取接地、增湿、加人抗静电添加剂等措施使静
电电荷比较容易地泄漏、消散,以避免静电的积累。 • 中和法:采用静电中和器或其他方式产生与原有静电极性相反的
电荷,使原有静电得到中和而消除,避免静电的积累。 • 工艺控制法:从材料选择、工艺设计、设备结构等方面采取指施,
• 雷暴时,由于带电积云直接对人体放电、由于雷电流入地产生对地电压,以及由于二次放电等都 可能对人造成致命的电击。因此应注意必要的人身防雷安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