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5.1.1相交线主备人李晓容教者课型新课课时 1 第周星期节数设计理念以数学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包括技术设计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图形理解概念于性质,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胡思想重难点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2.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教法学法教学准备直尺,量角器,笔教学过程(主要环节)个性修改【自主学习,基础过关】观察剪刀(此处我用的是自制教具:两根纸棒,用钉子做成剪刀状)一张一合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一张一合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合作探究,释疑解惑】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2、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延长线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有一条公共边与OA ,AOD AOC ∠∠;BOD AOC ∠∠与有公共的顶点O ,而且AOC ∠的两边分别是BOD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3、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4、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教师提问:如果改变AOC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5、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1、下列说法对不对(1) 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2、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3、如图,直线a,b 相交,401=∠,求4,3,2∠∠∠的度数。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1、学习收获2、需要注意的问题【课后训练,巩固拓展】1、必做题:教科书162页练习1-3 题;2、提升题. (1)如图,直线a, b 相交于O 点,∠1+∠3=100°,则∠2= ,∠3= .∠4= .(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O点,∠AOC=2∠COB,OE平分∠DOB,则∠DOE= 度。
(3)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O点,O E⊥CD,O F⊥AB,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请说明理由。
(4)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O点,已知∠AOE=20°,∠DOB=52°,OG平分∠COF,求∠EOG的度数。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O DCBA【自主学习,基础过关】1.如图,若∠1=60°,那么∠2=_______、∠3=_______、∠4=_______ 2.改变上图中∠1的大小,若∠1=90°,请画出这种图形,并求出此时∠2、∠3、∠4的大小。
3.阅读课的内容,回答上面所画图形中两条直线的关系是__________,知道两条直线互相________是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
4. 用语言概括垂直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成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_____时,我们称这两条直线__________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的_____,他们的交点叫做_____。
5.垂直的表示方法:垂直用符号“⊥”来表示,若“直线AB 垂直于直线CD , 垂足为O”,则记为__________________,并在图中任意一个角处作上直角记号,如下图。
6.垂直的推理应用:(1)∵∠AOD=90°( )(2)∵ AB ⊥CD ( ) ∴AB ⊥CD ( )∴ ∠AOD=90° ( ) 7.垂直的生活应用观察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思考这些给大家什么印象?找一找:在你身边,还能发现哪些“垂直”的实例? 8.解决问题:此时你会解决课本P 5图5.1-8中提出的问题吗?在图形中画出“最短渠道”的位置。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 的垂线. (1)已知直线L ,画出直线L 的垂线,能画几条?小组内交流,明确直线L 的垂线有_________条,即存在,但位置有不______性。
(2)怎样才能确定直线L 的垂线位置呢?在直线L 上取一点A,过点A 画L 的垂线, 能画几条?再经过直线L 外一点B 画直线L 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B ..LA如果把小河看成是直线L ,把要挖的渠道看成是一条线段,则该线段的一个端点自然是农田P ,另一个端点就是直线L 上的某个点。
那么最短渠道问题会变成是怎样的数学问题?(提示:用数学眼光思考:在连接直线L 外一点P 与直线L 上各点的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5.学具感受自制学具:在硬纸板上固定木条L ,L 外有一点P ,另一根可以转动的木条a 一端固定在点P ,使木条a 与L 相交,左右摆动木条a ,会发现它们的交点A 随之变化,线段PA 长度也随之变化. 观察:当PA 最短时,直线a 与L 的位置关系如何?用三角尺检验下。
6.画图验证(1)画直线L,在L 外取一点P; (2)过P 点出PO ⊥L,垂足为O; (3)点A 1,A 2,A 3……在L 连接PA 、PA 2、PA 3……;(4)用度量法比较线段PO 、PA 1、PA 2、PA 3……的大小,.得出线段 最小。
7.归纳结论.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 .简单说成: . 8.知识类比(1)垂线段与垂线有何区别联系?(2)垂线段与线段有何区别与联系? 9.解决问题:此时你会解决课本P 5图5.1-8中提出的问题吗?在图形中画出“最短渠道”的位置。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探究“点到直线的距离”?定义:(1) 学习课本第二段内容回答什么叫“点到直线的距离”?默写一遍: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 (2)对照课本图5.1-9,回答线段PO 、PA 1、PA 2、PA 3、PA 4……中,哪一条或几条线段的长度是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3) 如果课本图5.1-8中比例尺为1:100000,试计算农田P 到小河的距离有多远?_l_P_a_A设计理念以数学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包括技术设计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三线八角中没有公共顶点的角的位置关系,知道什么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观察、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能正确识别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感受,学会与人合作。
重难点重点:正确识别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难点: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教法学法教学准备直尺,量角器,笔教学过程(主要环节)个性修改【自主学习,基础过关】1.指出右图中所有的邻补角和对顶角?2. 图中的∠1与∠5,∠3与∠5,∠3与∠6 是邻补角或对顶角吗?若都不是,请自学课本内容后回答它们各是什么关系的角?3.如图⑴,将木条a,b与木条c钉在一起,若把它们看成三条直线则该图可说成“直线和直线与直线相交”也可以说成“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了小于平角的角共有个,通常将这种图形称作为“三线八角”。
其中直线,称为两被截线,直线称为截线。
4.如图⑶是“直线,被直线所截”形成的图形(1)∠1与∠5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在截线EF 的,形如“”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同位角。
(2)∠3与∠5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在截线EF的,形如“”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内错角。
(3)∠3与∠6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在截线EF的,形如“”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同旁内角。
5.找出图⑶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与“邻补角、对顶角”在识别方法上有什么区别?(2)归纳总结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同位角:“F”字型,“同旁同侧”“三线八角”内错角:“Z”字型,“之间两侧”同旁内角:“U”字型,“之间同侧”【检测反馈,学以致用】⒈如图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1与∠2是同位角B、∠2与∠3是同位角C、∠1与∠3是同位角D、∠1与∠4不是同位角⒉如图⑸,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和是同位角,∠A和是内错角,∠A和是同旁内角.⒊如图⑹, 直线DE截AB, AC, 构成八个角:①指出图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②∠A与∠5, ∠A与∠6, ∠A与∠8, 分别是哪一条直线截哪两条直线而成的什么角?【总结提炼,知识升华】1、学习收获2、需要注意的问题【课后训练,巩固拓展】1、必做题:教科书页练习题;2、提升题如图⑺,在直角 ABC中,∠C=90°,DE⊥AC于E,交AB于D .①指出当BC、DE被AB所截时,∠3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②试说明∠1=∠2=∠3的理由.(提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5.2.1平行线主备人李晓容教者课型新课课时 1 第周星期节数设计理念以数学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包括技术设计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对顶角、补角、余角,知道对顶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能运用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对顶角等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渗透分类的思想重难点重点: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难点:探索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的过程以及对其意义的理解。
教 法 学 法教学准备 直尺,量角器,笔教学过程(主要环节)个性修改【自主学习,基础过关】1、回顾:①什么是直角?②什么是平角?2、预习作业:①在一副三角板中,每块都有一个角是90°,那么其余两个角的和是多少? ②已知∠1=36°,∠2=54°,那么∠1+∠2=_________ ③已知∠1=144°,∠2=36°,那么∠1+∠2=_________3、⑴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角纸板,用剪刀把直角从顶点剪开,问:这两个角有什么关系?⑵再拿出平角纸板并用剪刀把平角从顶点剪开,问:这两个角有什么关系?⑶请同学们分别给这两个角命名——引入课题 4、展示新知:⑴在一副三角尺中,每块都有一个角是90o ,而其他两个角的和是90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