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民居与地理

中国传统民居与地理


四、形成原因
1.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如:居室墙壁高, 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 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 2.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 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3.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 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防火的作用, 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4.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 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南方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 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 5.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 方便,直接用来饮用、洗涤。水又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 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有了灵气。水路又是运输的主动脉, 人们走南闯北,漂洋过海开创新天地,建立新家园。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形成的地理和文化背景?
总之,木构架庭院式住宅的形成与分布地的自然环境 和中华文明大一统的文化传承密切相关。 • ①地形平坦开阔,地广人稀——独门独院的庭院 式建筑 • ②气候冬冷夏热,采光需要——墙体厚实,门窗 较小,绢或纸覆窗。 • ③地处北半球,季风气候——座北朝南,背靠山, 房前开阔。 • ④雄伟,厚重(封建权势)——宫殿、庙宇宽大 的屋檐(南方宽大的屋檐原因不同)
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 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 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红楼梦》
整体构架方正、封闭、对称。
• 正房建筑方位座北朝南,庭院方正比例大 小适中,冬天可日照入室,庭院是户外活 动场地。围绕院子,四边布置堂屋、住房 和厨房等。一般门窗开向院子,对外不开 窗。 • 最大的四合院式建筑是北京故宫
二、建筑结构
江南民居的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不用梁, 而以柱直接承檩,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 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屋顶结构也比 北方住宅为薄。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地面 也铺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厅堂内部随 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用传统的罩、木鬲扇、 屏门等自由分隔。梁架仅加少量精致的雕刻, 涂栗、褐、灰等色,不施彩绘。房屋外部的 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 灰瓦相映,色调雅素明净,与周围自然环境 结合起来,形成景色如画的水乡风貌。
5、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 坡顶。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可提升外墙高度,有利于防风、 防火、防盗,外观上罄墙高耸,宛如城堡。 6、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外包 土墙或土坯墙。正房、耳房、 门廊的屋檐和大小厦在标高 上相互错开,互不交接,避 免在屋面做斜沟,减少了漏 雨的薄弱环节。 7、整座“一颗印”,独门独 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 体量不大,小巧灵便,无固 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 无规则的散点布置。
3、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三间 四耳倒八尺”是“一颗印”的最典型的格局。 4、天井狭小,正房、耳房 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 房腰檐称“大厦”,耳房 腰檐和门廊腰檐称“小 厦”。大小厦连通,便于 雨天穿行。房屋高,天井 小,加上大小厦深挑,可 挡住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 直射,十分适合低纬度高 海拔的高原型气候特点。
二、建筑结构
四水归堂式住宅的个体建筑以传统的“间” 为基本单元,房屋开间多为奇数,一般三间 或五间。每间面阔3~4米,进深五檩到九檩, 每檩1~1.5米。各单体建筑之间以廊相连, 和院墙一起,围成封闭式院落。不过为了利 于通风,多在院墙上开漏窗,房屋也前后开 窗。这类适应地形地势,充分利用空间,布 置灵活,体型美观、合理使用材料的住宅, 表现出清新活泼的面貌。
“一颗印”民居形成原因: 云南高原地区,四季如 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 墙厚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 连式三间四耳,即子房三间, 耳房东西各两间.子房常为 楼房(由于山区,地方小, 潮湿),为节省用地,改善 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 用了小天井.一颗印住宅高 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沙和防 火,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 整,当地称”一颗印”,又叫 窨子屋。
门窗设置:冬季保暖,夏季通风,透光。
• 一般人家,冬季要挂有夹板的棉门帘,春、秋要 挂有夹板的夹门帘,夏季要挂有夹板的竹门帘。 户和槛墙都嵌在上槛(无下槛)及左右抱柱中间 的大框子里,上扇都可支起,下扇一般固定。冬 季糊窗多用高丽纸或者玻璃纸,自内视外则明, 自外视内则暗,既防止寒气内侵,又能保持室内 光线充足。夏季糊窗用纱或冷布,这是京南各县 用木同织出的窗纱,似布而又非布,可透风透气, 解除室内暑热。冷布外面加幅纸,白天卷起,夜 晚放下,因此又称“卷窗”。有的人家则采用上 支下摘的窗户。
研究目的
我们这一代学生身处一个国际化 的时代,是吃着肯德基、麦当劳,玩 着电子游戏成长起来,在接受外来文 化影响的同时,更不能忽略对本民族 优秀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以民居为切 入点,让学生通过对民居建筑不同层 面的探索实践,对中国民居的形成历 史、地域特征、建筑风格、艺术价值、 民风民俗及发展与保护等知识有一个 较全面的了解。同时通过阅读大量相 关书籍资料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并增强学生对民族优秀建筑艺术的热 爱之情,从小树立起一种保护民族传 统文化,热爱家园的责任感、使命感。
四水归堂式住宅
一、总体概括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 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 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 田的特点。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 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 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 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 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
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的协调
• 每一地域都有它特定的岩性、构造、气候、土质、植被及 水文状况。只有当该区域各种综合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协调、 彼此补益时,才会使整个环境内的“气”顺畅活泼,充满 生机活力,从而造就理想的“风水宝地”――一个非常良 好的生活环境。对于中国常见的背山面水的城市、村落而 言,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生态学意义的典型环境。其科学的 价值是:背后的靠山,有利于抵挡冬季北来的寒风;面朝 流水,即能接纳夏日南来的凉风,又能享有灌溉、舟楫、 养殖之利;朝阳之势,便于得到良好的日照;缓坡阶地, 则可避免淹涝之灾;周围植被郁郁,即可涵养水源,保持 水土,又能调节小气候,获得一些薪柴。这些不同特征的 环境因素综合在一起,便造就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这 个富有生态意象、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或村镇,也就是古 代建筑风学中始终追求的风水宝地。
• 东北地区的四合院,院子更开阔,以便更 充分地接受日照。窗户要更小一些,墙体 也更厚一些,主要是为了更好的保暖防寒。 山西、陕西等地的院子则较狭窄,是为了 防避过多的日晒,同时可以减少风沙入院。
座北朝南的主房
•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与《周易》之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周易· 说 卦》曰:“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后世人谓帝王统治国家的方略为 “南面之术”,即源于此。此外,中国的天文星图是以面南而立仰天 象而绘制的,地图是以面南而立用俯视地理方法绘制的。所以中国古 代的方位观念也很独特:前南后北,左东右西,而与今天人们普遍使 用的源自西方的方位观念(上南下北)恰好相反。 • 从环境特点来看,因中国处在北半球中,阳光大多数时间都是从南面 照射过来,人们的生活、生产是以直接获得阳光为前提的,这就决定 了人们采光的朝向必然是南向的。再者,面南而居的选择亦与季节风 向有关。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冬季盛行的是寒冷的偏北风,而夏季盛 行的是暖湿的偏南风,这就决定了中国风水的环境模式的基本格局应 当是坐北朝南,其西、北、东三面多有环山,以抵挡寒冷的冬季风, 南面略显开阔,以迎纳暖湿的夏季风。
研究意义
• 网络收集资料
• 教师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过程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
“四水归堂” 式住宅
中国典型的 传统民居
“一颗印”式住宅 大土楼 窑洞式住宅 干阑式住宅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
•简 介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是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 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 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 住宅以木构架房建东西厢房。由这种 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 “三合院”。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 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 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这 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 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四合院 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 格。
三、反映文化
江南水乡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 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传承着一切居住、生活方式。 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从汉代起,这里开 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 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 移。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绘画《千里 江山图》、《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已有具体生 动的描绘。随着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 有了空前的发展。到了明清,江南已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 达的地区,达官显贵、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纷纷选择此地建宅, 山庄别墅,亭台楼阁,处处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众多, 土地珍贵,江南的建筑极节省空间,而在层高上下功夫,其建 筑艺术也因此显得精巧有余,气派不足。但经过能工巧匠的双 手,安置在潺潺流水中的一座座房宅,仍是令人倾倒。
“一颗印”民居的主要特点是: 1、正方、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 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有左右各两间的,称 “三间四耳”。 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 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 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 正房底层明间为堂屋、餐 室,楼层明间为粮仓,上 下层次间作居室;耳房底 层作厨房、柴草房或畜廊, 楼层作居室。正方与两侧 耳房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 梯,无平台,直接由楼梯 依次登耳房、正房楼层, 布置十分紧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