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间债券市场价格发现
(1)
其中,qe,b表示做市商第e次报价时的买入报价,qe,a表 示卖出报价;me表示做市商在第e次报价抵达时刻te时债券 的公允价值,也即债券报价中的有效价格部分;假定有效 价格是随机游走过程,re是信息冲击,re~N(0,1);σe是有 效价格的波动率;αe体现第e次报价时信息的非对称性,也 即债券报价中的非对称信息部分;ee是第e次报价中的误差 部分,也即报价的噪声部分,根据存货成本理论,ee,b与ee, a之间可以存在相关性1;cb与ca是常数,cb与ca的差值相当于 平均报价价差,度量的是由存货成本等原因引起的平均价 格成本。2.
检验模型
Frijns, Schotman(2009)[10]创建的逐笔报价动态调整模型 是Hasbrouck(1993)[5]的结构时间序列模型的一个多元拓展, 它将持续期设定为影响价格波动性与交易信息含量的重要 因素,并将价格发现过程与持续期相联系,充分体现了微 观结构理论中“时间”的重要性。
这一模型将做市商的逐笔报价分解为有效价格(efficient price)、非对称信息和噪声三部分。 即:
债券市场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价格发现实证分析
吴 蕾1 孟庆斌2
(1.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300071;2.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本文运用逐笔报价动态调整模型,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价格发现过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报价持续期是影响债券价
格波动性与交易信息含量的重要因素。对不同做市商报价的信息份额进行对比发现,总体上外资银行报价的信息含量高于
和流动性,并鼓励承销商对所承销的短期融资券、企业债 和资产支持证券在市场上做市,以助于向市场其他投资者 揭示债券的投资风险,改善市场流动性不足的状况。
目前,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双边报价的做市商的类型 不断扩大,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 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获批的国外银行等, 且近年来参与者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编 制尚不完善,市场公允价格的估值困扰等问题,使得我们 很难对做市商报价的价格质量进行评定,而对做市商及 时、准确和格式化的报价进行规范与监管,却又是构建一 个健康、有序、高效的市场环境所必需的。
作者简介:吴蕾,女,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金融工程。孟庆斌,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研究背景
银行间债券市场是我国最大和运作最成熟的场外交 易市场,是我国债券市场的主体市场,是第一个正式引入 做市商制度的金融市场,已经积累了数年的实践经验。 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结算笔数为30.6万笔,同比增长 62.2%;结算面额突破100万亿元,为104.6万亿元,同比增 长66%;债券发行的品种也更趋于优化,短期融资券和中 期票据发行量已达5970.5亿元,较上年增长了70.4%[15]; 理财产品等各类非法人投资集合性资金进入银行间市场, 使银行间市场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主 导地位进一步增强。
我国学术界对市场微观结构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而主流的微观结构理论主要是利用存货模型和信息模型进 行研究,这些模型对银行间债券市场这一场外市场似乎并 不适用。目前,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研究集中于流动性、 波动性、买卖差价等问题,运用的方法多集中于扩展的 ACD模型、GARCH模型和SCP分析方法等。由于公允价格 的估值困扰与计量技术的约束,对报价的价格质量进行实
价抵达时刻te可能有一家或者多家做市商更新报价,因此如 果有M家做市商参与报价,te时刻的报价就是一个2M阶列 向量qe,其中第i家做市商的买入报价和卖出报价分别为列 向量中第2i-1和2i个元素。3c也为2M阶列向量,第2i-1和 2i个元素度量的是第i家做市商的平均报价价差。信息非对 称参数α与报价噪声部分ee在多家做市商报价的情况下也为 2M阶列向量,分别度量各个做市商在买入报价与卖出报价 上的动态调整特征。
对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有 杨学兵、张涛(2003[)18,] 其通过运用结构、行为、绩效(SCP) 分析框架,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 探讨了现行交易制度对市场的影响。袁东(2004[) 19]则通过对 交易所债券市场与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比较,得出由于组
织方式的不同,交易所市场的功能和效率更强的结论。张 瀛(2007)[20]通过运用日交易数据分析了做市商制度、风险 波动等因素对债券流动性的影响,认为在目前银行间债券 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垄断性做市商制度在 维持市场运行方面更具优势的结论。徐小华、何佳、吴冲 锋(2006现银行 间债券市场的价格波动中并不存在明显的杠杆效应。
本文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Frijns, Schotman (2009)[10]创建的逐笔报价动态调整模型(Tick time model for
证券市场导报 2010年7月号
17
债券市场
quote setting dynamics),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报价 的信息含量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对不同做市商报价信息 含量的对比,比较不同做市商对价格发现的贡献程度。
对于市场价格发现的研究,Hasbrouck(1993)[5]提出了市 场价格发现的重要度量方法,用于对具有不同信息来源的 分割市场的价格发现能力进行度量。此后,这一方法被广 泛应用,如Hasbrouck(1995)[6]将其运用于美国多个市场上 市公司的价格发现研究,Huang(2002)[7]将其运用于Nasdaq 市场上不同类型交易商报价的信息份额研究,Grammig (2005)[8]将其运用于在国际主要证券市场交叉上市的股票的 价格发现研究等。
纵观国内对市场微观结构层面的实证研究,可以概括 为以下三个着眼点:流动性与波动性、买卖价差、持续 期。对于流动性与波动性的相关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孙培源,施东晖(2004)[22],其运用分钟交易数据对价格波 动性、绝对价格水平及买卖委托数量等进行分析,对市场 流动性进行实证研究,并指出流动性是证券市场的生命力 所在。杨朝军等(2002) [23] 以报价深度作为衡量流动性的 指标,利用高频数据对报价深度的日内特征进行分析,指 出我国市场中的非对称信息是影响流动性的重要因素。对 于买卖价差的相关研究,如杨之曙,姚松瑶(2004) [24] 利 用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实证研究信息性交易对买卖价差的 解释能力,其中运用了EKOP信息性交易模型,讨论了我 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性交易风险。雷觉铭,曾勇(2006)[25]则 通过价差分解的方法,分析买卖价差形成的原因,检验 逆向选择在买卖价差中的比例,并绘制出日内逆向选择成 本曲线。对于持续期的相关研究,可以参见蔡艳萍,谢家 泉(2006)[26],其研究基于自回归条件持续期模型,结合高 频数据和ACD模型进行研究,指出在中国市场自回归条件 持续期模型可以成功用于衡量交易到达的强度。郭宝生, 任若恩(2007)[27]则通过综合运用ACD、Log-ACD、EXACD 模型对高频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交易持续期存在集聚 效应,而杠杆效应并不显著。此外,李广川,刘善存 ( 2 0 0 7 )[28]通 过 采用有序probit模型研究市场分笔行情如何 影响投资者提交指令的积极性,考察分笔行情如何影响成 交持续期,其中对指令积极性的指示变量的设计较有新 意。周爱民,吴蕾(2009)[29]则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 以债券的理论价格为基准考察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的报 价纠错机制,试图通过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做市商稳定市 场、提高市场有效性的功能进行实证研究。
该模型设定,两笔报价之间的持续期将影响有效价格 的条件方差,即:
(2) 式(2)中,如果δ1=0,说明在日历时间上,有效价格 的波动性只依赖于报价的次数,而δ1≠0说明有效价格的形 成过程同样受到报价持续期的影响。 同样设定,做市商报价的信息非对称性也依赖于报价 的持续期,即:
(3) 其中αb表示做市商买入报价的信息非对称参数,αa为 卖出报价的信息非对称参数;δ2度量的是持续期对信息非 对称性的影响。 由于一只证券往往由多家做市商进行双边报价,在报
2008年4月23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了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管理规定》,对银行间债券 市场做市业务进行指引,进一步完善做市商激励约束机 制,充分发挥债券市场做市商的作用。该规定积极鼓励国 债承销团成员在二级市场上做市,为国债二级市场提供活 跃、连续的报价,增强国债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发现功能
综合以上,多家做市商逐笔报价动态调整模型为:
(4)
其中,I=(1,1,…1)2m。根据存货成本模型,单个做市商 的买入报价与卖出报价的噪声部分可以存在相关性,但假 设不同做市商之间的噪声部分不存在相关性,因此有:
国内关于做市商制度的研究,朱世武、许凯(2004)[16]是 较早对做市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其通过对我国债 券市场交易行为的量化分析,分析了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周 内变动模式和报价价差的影响因素。姚秦(2007)[17]较系统 全面地梳理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微观结构与做市商制度, 得出做市商交易机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流动性、增 进市场效率的结论。
16
证券市场导报 2010年7月号
债券市场
证的文献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将公允价格表述为状态方程 的形式,用卡尔曼滤波进行准极大似然估计,希望对这一 约束有所突破,并通过对做市商报价信息含量的对比,得 出较有现实意义的结论。
相关文献
对于债券市场做市商交易机制的市场效率问题,西方 学者已有深入研究。标志着债券市场微观结构研究开始的 重要文献是Dattels(1995)[1]的《政府债券市场微观结构分 析》,Dattels构建了债券市场微观结构分析的基本框架,提 出了交易机制选择的考虑因素和建立高效债券市场的制度 支持。随后,Theissen(2000)[2]的研究表明,竞价机制虽然 交易成本低,但明显表现出对新信息的反应不足与反应过 度;做市商交易机制尽管成本较高,但价格的信息质量很 高。Madhaven和Sofianos(1997)[3]也指出做市商制度的引进 使NYSE呈现出较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Albansei和Rindi (2000)[4]则通过提取意大利债券市场中的时间序列数据,证 明做市商机制使债券市场的质量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