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交通改善规划探讨_罗安

城市交通改善规划探讨_罗安

第23卷第5期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0月Vo.l23 No.5J C hongq i ng Techno lBu si ness Un i v.(Nat Sci Ed)O c.t2006 文章编号:1672-058X(2006)05-0516-05城市交通改善规划探讨罗 安1,顾炜丹2(1.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400074;2.浙江沪杭高速公路养护中心,浙江平湖321000)摘 要:城市交通改善规划是针对日益恶化的城市交通环境的一种具有“补救”性质的近期建设规划。

从城市交通改善规划的特性入手,分析了规划的目标体系、规划内容及编制流程,建立了一个动态的规划评价体系,以保证交通规划的延续性,并利于实施。

关键词:城市交通;改善规划;时效性;动态中图分类号:U121 文献标识码:A交通拥挤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产物,适度的交通拥挤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城市发展的活力,但是,一旦交通拥挤超出了城市交通可承受的限度,就会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均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主要表现为:市内机动车行驶速度下降,流量饱和的道路路口增多,交通堵塞发生的频率和次数加大,严重时甚至造成城市交通瘫痪。

交通拥挤必然带来交通运输效率的降低,不仅延长人们的出行时间,浪费能源,导致诸项城市功能的衰退,而且还将引发城市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

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对城市交通的需求,如何坚持平等合理、协调平衡、有序延续的原则以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协调车与路、路与人、人与车之间的关系等等,都是当前城市交通规划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2000年,建设部和交通部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畅通工程”,就是要求集中力量解决城市交通秩序和道路畅通的突出问题,努力改善城市交通环境面貌,实现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

2004年,建设部又专门发文,要求各地政府必须实行“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以求改善城市交通环境,促进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为了科学合理地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许多地方都编制了符合当地城市特点的城市交通改善规划。

如《杭州城市中心区交通综合改善规划》、《台州市路桥区近期交通综合改善规划》、《深圳市景田南片区交通改善规划》和《上海宾馆交通枢纽综合改善规划》等。

城市交通改善规划成为应对城市交通环境恶化,尤其是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的一种补救性近期建设规划。

但目前理论界还没有一个关于交通改善规划的系统研究。

1 城市交通改善规划的特性及目标体系对于城市交通改善规划,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有学者认为城市交通改善规划是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基础上,针对某些地区土地开发强度过高,地块发展不均衡,交通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急需改造等实际情况应运而生的。

一方面,它依托地区原有的相关规划成果,通过加强各类规划之间的协调与衔接,综合区内道路系统规划和远景交通规划,以合理调整区内交通结构,协调组织各种交通方式,改善道路交通设施,加强交通控制与需求管理。

另一方面,通过交通测试与评估,着手高强度开发地块的交通环境影响分析,确定地区交通发展战略,提出地区交通改善的实施计划,进行科学合理的方案规划设计,收稿日期:2006-06-29;修回日期:2006-09-10。

作者简介:罗安(1971-),男,四川射洪人,注册城市规划师,从事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研究。

从而服务于城市的持续发展。

城市交通改善规划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性。

(1)改善性。

城市交通改善规划的主要目的在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交通环境,因此改善性是城市交通改善规划的根本特性。

所谓改善,就是在保持大局不变的前提下,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局部问题。

就城市交通而言,城市道路网特别是城市干道网,作为城市的“骨架”,是一种强刚性的结构体系,这是城市交通改善规划的大局。

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会出现许多不可预见因素。

这就使得城市道路网也需要有一定的弹性,这正是可以进行交通改善规划的空间。

换言之,城市交通改善规划就是在保证整个城市功能分区不变形的前提下,对城市局部区域交通系统中不合理的部分作局部调整、整合、控制,以达到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交通环境的目的。

当然,城市交通改善规划并不等同于对上一级规划的简单否定,而是必须以现有规划(如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等)为前提,分析城市交通的供需情况,对规划的主干路网结构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必要的调整意见。

近期则主要是对城市重大交通设施建设计划进行分析论证,针对城市交通的特点,诊断城市交通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可行的近期城市交通系统组织计划和建设实施步骤。

城市交通改善规划的改善性要求规划必须着力解决以下问题:首先,要调查道路交通的规划指标,完善道路网络的系统功能,强化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容量,缓解机动车增长带来的交通压力;其次,要制定加强交通控制的交通政策,提倡“公交优先”的交通结构,控制大型公共建筑、交通枢纽对交通的吸引力,控制城市交通需求量的增长速度,尽量使之与交通供应量增长保持一致;第三,要尽量优化近期交通建设安排,支持长远的规划目标。

城市交通改善规划,“改”是手段,“善”是目标。

因此,在编制城市交通改善规划时,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编制的改善规划实施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均能为城市服务,且运行状况良好。

这里讲的可持续发展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即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就是要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同时,应注意到,城市交通改善本质上是改善“人”的交通环境,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人的生存需要和心理特征,保证交通的可达性、舒适性、安全性。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交通规划理念,才能真正建成安全、舒适、快捷、低耗的城市交通系统,实现“安宁交通”、“愉悦交通”、“绿色交通”。

(2)区域性。

城市交通改善规划只能是区域性的,即规划仅局限于一定的研究范围,只是针对引起城市交通问题的局部区域编制改善规划。

如城市中心区、某条交通主干道、交通枢纽、大型公共建筑区等,如果范围涉及整个城市,那么编制出来的规划则是城市交通系统的总体规划。

因此,进行规划编制前,首先需要确定规划区域的范围。

但是,由于城市交通的系统性强,严格的区域边界并不固定,且改善结果将涉及周边乃至整个城市的交通系统。

在具体建立理论模型时,一般按已有的铁路、高速路、城市主干路及河流、山体作为动态边界,并将边界之外的交通对区域的冲突和影响作用简化为一定的动态量化指标,在城市交通系统改善分析时赋予其相应的特征变量。

当然,区域范围并非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在分析评价阶段更是如此。

当分析评价某地区的交通问题及改善对策时,首先应清楚该区域在整个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地位及其在规划期末所能满足的交通需求总量;其次,应确定该区域在规划期末,通过各种改善手段后所能提供的交通总容量。

如果其不能满足交通需求,则需扩大交通改善范围,重新分配交通需求强度分布。

最后,应提出改善规划的长远目标,同时提出近期重点改善的建设项目及时序安排。

(3)时效性。

城市交通改善规划是在已经出现交通问题后的一种“补救”规划。

既然是“补救”,就要求改善规划必须尽快实施,以解决已出现的交通问题。

因此,城市交通改善规划也是一项近期实施性规划,规划期限一般为3~5a 。

由于城市交通问题涉及面广,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关系到城市的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发展。

在网络化的城市交通系统中,区域性的交通问题如得不到尽快改善,势必影响周边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的交通系统。

因此,城市交通改善规划不但应当尽快编制,而且还应在编制完成后尽快实施,这就是城市交通改善规划的时效性。

城市交通改善规划的时效性,要求规划成果必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如果改善规划的可操作性不强,短时间内不能实施,终究逃不了“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命运,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丝毫不起作用。

517第5期 罗 安,等:城市交通改善规划探讨518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3卷因此,在编制规划时,一方面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技术等实际出发,提出实施性强的改善方案,决不能盲目地“贪大求洋”,搞“攀比”方案;另一方面,应将城市交通改善工程放在整个城市建设中来通盘考虑,早提计划,早做安排,合理安排建设顺序,作好资金安排,从而保证改善工程的实施。

综上所述,城市交通改善规划是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一种补充和完善。

主要是针对某些交通问题突出的地区,通过对交通系统的测试和评价,科学合理地确定地区交通发展战略,提出地区交通改善的实施措施和计划,是一种城市近期交通建设计划。

城市交通改善规划以缓解现有交通矛盾为主,重视时效性和操作性,不影响远期规划用地的功能布局。

城市交通改善规划属于多目标规划,科学地选择规划目标是实现规划科学性的首要条件。

城市交通改善规划一般涉及城市功能布局、土地使用、环境保护、社会公平、交通安全、交通建设投资等许多方面。

这些目标中,有些属于基本目标,有些属于派生目标。

在编制规划时,应力求抓住基本目标这个“纲”,做到规划目标既精简又没有疏漏,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1)交通畅通。

对交通系统进行局部改造,在规划区域内,保证交通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畅通的。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道路上的机动车平均车速达到设计最小值;减少因为堵车造成的经济损失;控制规划范围内的交通事故率;较为宽裕的停车系统;宜人的步行系统;便捷的换乘交通系统。

(2)美化城市环境。

城市道路系统既是城市生产生活的大动脉,又是人们观察城市的一个重要窗口。

城市政府在对道路系统的交通功能进行改善的同时,也应对道路环境进行大规模改善。

一是注重加强城市道路的绿化建设,包括中央分隔带、人行道绿化、交通岛绿化等,既要提高绿化率,也要强化绿化系统的质量;第二,通过对道路系统上的各种交通设施(交通标志、交通线、交通岛、路灯、人行地道及天桥)进行完善美化,提高广大市民的认知度;第三,注意结合街道、胡同、步行街的交通流特点,创造步行、自行车、机动车与周围的建筑、山体、水面、绿地相互依存的景观空间。

(3)体现社会公平。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特别应对交通系统中的步行者、自行车族等交通弱势群体进行重点关注。

具体应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人行横道间距、宽度设计;交叉口灯控间隔时间及分配设置;路幅结构及宽度分配;人行道铺设材质、坡度及凳椅等休息设施;公交站点设计;无障碍系统设计等。

(4)较低的资源消耗。

编制城市交通改善规划在贯彻“节约资源”的工作原则方面,应重点考虑以下两方面:一是充分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及闲置土地,减少对城市有限土地的占用;第二,注重各种交通设施工程的经济性,在保证其他目标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分期建设,减少建设投资压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