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法的特点
第一章 色谱法概述
一、 色谱法的特点、分类和作用
1.概述
Horvvath(1967)、Huber(1967)、Kirkland(1969)分别研制高效液相色谱仪, 他们的主要贡献主要是技术上的突破:
内 容
二、气相色谱分离过程
1.气相色谱分离过程
2.分配系数 K
第一章 色谱法概述
一、 色谱法的特点、分类和作用
1.概述
◆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技术。 ◆ 试样混合物的分离过程也就是试样中各组 分在称之为色谱分离柱中的两相间不断进行 着的分配过程。 ◆ 其中的一相固定不动,称为固定相; ◆ 另一相是携带试样混合物流过此固定相的 流体(气体或液体),称为流动相。
第一章 色谱法概述
第二章 色谱法原理
第三章 色谱分离条件的优化选择
授
第四章 色谱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课
第五章 气相色谱
内
第六章 高效液相色谱
容
第七章 平面液相色谱
第八章 超临界流体色谱
第九章 毛细管电泳
第十章 高效液相色谱实验技术
色谱分析与技术
观摩与训练:8学时
1. GC、GC-MS仪器观摩
2. HPLC仪器观摩
色谱分析与技术
课程总学时:36学时(讲课:26学时,观摩训练: 8学时,考试:2学时)
通过学习本课程及其实验内容,应掌握:
课 气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及日常维护; 程 定性定量方法运用; 介 色谱条件选择及色谱柱装填等技术; 绍 学会色谱工作站的使用;
了解裂解气相色谱、顶空气相色谱、超临界流体色 谱、高效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色谱及平面色谱等 内容。
俄国植物学家茨维 特在1906年使用的
色谱原型装置
第一章 色谱法概述
一、 色谱法的特点、分类和作用 1.概述
的 实 验
Tsweet
第一章 色谱法概述
一、 色谱法的特点、分类和作用
1.概述
1903年3月21日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Michael Tswett, 1872-1919)在华沙自然科学学会生物学会议上发表了“一种 新型吸附现象及其在生化分析上的应用”研究论文,介绍了 一种应用吸附原理分离植物色素的新方法,并首先认识到这 种层析现象在分离分析方面有重大价值。1906年他在德国植 物学杂志发表文章,首次命名上述分离后色带为色谱图,称 此方法为色谱法(Chromatography)。1907年在德国生物学会 年会上,展示过带有色带的分离柱管和纯化过的植物色素溶 液,茨维特被世人公认为色谱创始人。
目
6. 液相色谱检测方法,云自厚,化工出版社,2005 7. 色谱定性与定量,汪正范,化工出版社,2005
8. 制备色谱方法及应用,袁黎明,化工出版社,2005
9. 色谱分析样品处理,王立,化工出版社,2005
10.色谱仪器维护与故障排除,吴方迪,化工出版社,2005
色谱分析与技术
讲课内容册》
1.色谱分析概论,傅若农,化工出版社,2005
2.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及应用,于世林,化工出版社,2005
参 3. 气相色谱方法及应用,刘虎威,化工出版社,2005
考 4. 平面色谱方法及应用,何丽一,化工出版社,2005
书 5. 气相色谱检测方法,吴烈钧,化工出版社,2005
第一章 色谱法概述
一、 色谱法的特点、分类和作用
1.概述
1952年,Martin 和James 发表第一篇气--液色谱论文,首次用气体作流动 相,配合微量酸碱滴定,发明了气相色谱,它给挥发性化合物的分离测定带 来了划时代的革命。Van Deeter、Giddings 等人对色谱理论的研究极大地促 使色谱技术的发展。
☆ 采用水分饱和的硅胶作固定相,以含有乙醇的氯仿作流动相,甲基橙作 显色剂(指示氨基酸的位置)分离Phe、Leu、Ile和Pro-Val-Met等三组氨基酸。 ☆ 首次提出分离过程的塔板理论,这是在色谱柱操作参数基础上模拟蒸馏 理论,以理论塔板来表示分离效率,定量地描述、评价分离过程; ☆ 在色谱过程中最早引入分配平衡取代吸附平衡,即采用分配色谱进行分 离。该方法是针对逆流液-液萃取难题而发明的。即将一种液体固定在适当 的载体上,使第二种液体流过前者而实现分离,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成就。 ☆ 提出了色谱法进一步发展最有远见的预言:一是“流动相可用气体来代 替,对分离更有好处”;二是“使用非常细颗粒的填料和柱两端施加较大的 压差,应能得到最小的理论塔板”。
定了 α-和 β-胡萝卜素的同分异构体,以及分别从植物叶片和 蛋黄中分离得到叶黄素,才使色谱法引起科学界的重视。 Kuhn 实验不仅证明了蛋黄叶黄素是氧化类胡萝卜素的混合物, 而且证实了色谱法可以用来进行制备分离。
第一章 色谱法概述
一、 色谱法的特点、分类和作用
1.概述
获得1952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Martin和Synge的主要工作:
第一章 色谱法概述
一、 色谱法的特点、分类和作用 1.概述
植物色素的分离 1、2、3、4
第一章 色谱法概述
一、 色谱法的特点、分类和作用
1.概述
茨维特工作的主要贡献: ◆(采用吸附色谱)成功分离了叶绿素a和叶绿素b ◆ 提出/发明了色谱法 1931年,Kuhn 采用柱色谱分离了类胡萝卜素,进一步确
1955年,第一台商品气相色谱问世,标志着现代色谱分析的建立。 1956年,荷兰的Van Deemter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速率理论, 推导出范第姆特方程。 1957年戈雷(Golay)发表“涂壁毛细管气-液分配色谱理论和实践”论文, 实现了毛细管气相色谱分离。 1979年弹性石英毛细管应用于气相色谱, 将毛细管气相色谱推上高潮。 1980s将固定液固载化是毛细管色谱技术的又一个重要发展,它大大提 高了色谱柱的稳定性, 延长了柱寿命, 并使液膜进一步增厚, 提高了色谱性能 (如可在高温下使用)。
观
3.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选择与定性分析
摩
4. 气相色谱工作站
训
5. 高效液相色谱工作站、色谱分析条件选择定性
练
及定量分析
与
6. 薄层色谱分析
考
观摩训练方式:
试
与课堂教学穿插进行
考核方法:
考试:60%;观摩训练及平时成绩:40%
第一章 色谱法概述
一、色谱法的特点、分类和作用
1.概述
学
2.分类
习
3.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