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科学入门姓名:一、科学在我们身边二、实验和观察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
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
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试管外壁不能有水。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0,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
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
酒精灯的火焰有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使用时用外焰加热。
熄灭时要用两次盖灭法。
试剂瓶:用来盛放试剂,打开后瓶盖应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标签应朝向手心。
胶头滴管:用来取用少量液体,用它往试管中滴液体时,试管应竖直,胶头滴管在试管口上方约0.5厘米处竖直向试管中滴入液体,绝不能把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长度测量中公认的标准量是“米”,而不是“刻度尺”。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
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记录的数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不要忘记)积累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
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除以张数)、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2、体积的测量。
新教材已舍去“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这一说法。
读数要看仔细,单位换算要仔细。
四、温度的测量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来表示。
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单位符号是℃。
人为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
在O℃和100℃之间分成100小格,则每一小格为l℃。
体温计。
测量范围从35℃~42℃,最小刻度为0.1℃。
结构优点玻璃泡容积大而内径很细。
精确。
特别细的弯曲。
离开读数。
横截面形状近似三角形。
放大液柱,便于读数。
第二章观察生物第一节生物和非生物1. 蜗牛没有听觉。
2. 自然界的物体根据有无生命,可分为生物和非生物。
3. 动物和植物最根本的区别是自养和异养,即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养分,动物要摄取食物获得营养。
第二节细胞1.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细胞质:生命活动的场所细胞膜:控制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结构相比,一般还多了细胞壁、叶绿体、液泡液泡:里面的液体叫细胞液(内含有味道、气味相关的各种物质)2.使用显微镜要注意的问题:(1)如果从目镜看到要观察的物体在左上方,要移动到中间,载玻片该往左上方移。
(2)使用粗准焦螺旋镜筒下降时,视线盯牢盖玻片。
(3)低倍镜换高倍镜。
不能有的操作是“调节粗准焦螺旋”(4)显微镜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它的视野会变暗,细胞数目会变少。
3.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
先滴清水,最后用红墨水染色。
4.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先滴生理盐水,最后用亚甲基蓝染色。
5.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
第三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1、人体与许多生物一样,都来自一个细胞—受精卵,人体复杂的结构是受精卵不断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2、细胞分裂。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是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结果是细胞数目增加(如果是单细胞生物还意味着生物个体的增加)3、细胞生长。
4、细胞分化。
结果是形成多种组织。
5、用橡皮泥分裂来模拟受精卵分裂的方法是模拟实验法。
用图来表示细胞分裂、生长、分化的方法是模型法。
6、植物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分生组织。
动物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7、皮肤由外到内分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层,皮肤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
皮肤的血管和神经分布在真皮内,如果损伤皮肤导致出血或感觉疼痛,则必须是伤到了真皮。
8、器官是由许多种组织按一定次序组合在一起,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植物的器官:根、茎、叶(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
9、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胰腺。
肝脏分泌胆汁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10、构成人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 组织→器官→系统→ 人体。
构成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
第四节常见的动物1、界门纲目科属种。
对生物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是二歧分类法。
2、生物的分类等级越高,生物之间的相同点就越少;生物的分类等级越低,生物之间的相同点就越多。
3、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其中脊椎动物包括:鱼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和哺乳类。
4、两栖动物最主要的特征是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哺乳动物最主要的特征是胎生、哺乳。
五大类脊椎动物中,体温恒定的是鸟类和哺乳类。
只有哺乳类是胎生的其他都是卵生的5、无脊椎动物包括:(举一代表动物);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线形动物,如蛔虫、饶虫;节肢动物,如蝴蝶、螃蟹;环节动物,如蚯蚓;扁形动物,如涡虫、血吸虫;腔肠动物,如水母;棘皮动物,如海星;软体动物,如蛤、蜗牛。
6、昆虫属于节肢动物,它是动物成员中最多的家族。
有一层外骨骼,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两对翅。
蜘蛛8条腿,无翅,不是昆虫。
书上出现的图片中的动物要分清类别。
豚类(鲸、海豚、河豚、白鳍豚)——哺乳类海豹、海狗、海狮、海象、海牛(儒艮)——哺乳类海马——鱼类蝙蝠——哺乳类鲨鱼——鱼类第五节常见的植物1、植物根据能否产生种子,可分为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
(1)种子植物根据种子是否有果皮包被,可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2)无种子植物中:根、茎、叶的分化情况,可分为蕨类、苔藓类、藻类。
2.五类植物是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
3.被子植物是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又称绿色开花植物。
书上出现的图片中植物的类别要记住,尤其是珙桐(被子植物)和沙椤(蕨类植物)。
第六节物种的多样性大多数生物灭绝的原因是因为丧失了栖息地,保护物种多样性的根本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也就是保护生物的栖息地。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1、书上出现的图片都要看懂、理解。
2、火山、地震和泥石流。
泥石流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
4.岩石的应用:(1)优质建筑材料;(2)工艺品材料;(3)形成各种矿产资源5.火山和地震: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也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6.火山喷发物:气态(水蒸气、二氧化硫等,以水蒸气为主)、液态(熔岩流)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
7.板块构造学说的那张图。
8.地形和地形图:图要会看。
地形都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第1节物质的构成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但也有许多物质是由原子或离子等微粒构成的。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1)分子之间有空隙;(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称为热运动);(3)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芝麻与黄豆混合后总体积变小的实验,是一个模拟实验,它并不能证明分子间有间隙。
4.气体很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和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了气体分子间的间隙很大,而液体和固体中分子间的间隙较小。
5.扩散:两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相互进入到分子的空隙中的现象。
扩散现象证明了:一是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二是分子处于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之中。
闻到花香是香味分子扩散造成的,可证明分子在热运动,但飞舞的雪花、飘扬的灰尘、掉落的树叶等都是物体,它们本身不是分子,因而这些现象都不是扩散现象,都不能证明分子热运动。
扩散现象的条件: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在运动。
扩散的快慢:分子空隙大小,分子热运动程度(温度)。
8.观察较大物质分子的器材是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的仪是普通光学显微镜。
9.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变小,这说明冰中水分子之间的空隙比液态水中的要大。
但绝大多数物质的固态比液态空隙要小。
10.气体、液体、固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
11.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一长段时间后,发现它们结合在一起了,这就是扩散现象,它既说明了固体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隙,也说明了固体分子也在热运动。
12.物体难以被压缩说明了分子间存在斥力,物体难对被拉断说明了分子间存在引力。
分子间同时存在斥力和引力,其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当距离增加时斥力和引力同时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多,故表现出很强的引力;当距离减小时斥和引力同时增加,但斥力增加得多,故表现出很强的斥力。
13.两个铅柱被粘合在一起很难被拉开,证明了分子间存在引力。
第2节质量的测量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砝码生锈质量增大,测量值会偏小。
砝码磨损质量减小,测量值会偏大。
游码未归零就调平,测量值会偏大。
3、天平在月球上可以正常使用,在太空里失重条件下无法使用。
第3节物质的密度一、密度的概念1.概念:2.m 、V 无关)公式中ρ表示 密度 ,m 表示 质量 ,V 表示 体积 。
▲ 对公式的理解①同种物质ρ一定,m 与V 成正比。
即:当ρ相同时,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②同质量的不同种物质,体积越大,密度越小(或密度越小,体积越大)。
③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越大,密度越大(密度越大,质量也越大)。
3.密度的单位。
国际主单位是 千克/米3 ,单位换算:4.对于同一种物质,密度有一定的数值,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 特性 ,跟该物质的质量 、体积 、 形状 无关。
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只要温度(及压强等)不变,其密度值是不变的。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但要注意气体的密度是比较容易改变的:如一钢瓶氧气(内全为气态)用去一半,则剩余氧气的密度为原来的一半。
(因为当钢瓶中的氧气被用去一半时,其体积不变)二、常见物质的密度表1.密度表中,除水蒸气外,其他气体都是在0℃、1标准大气压下所测定的数值。
2.从表中可以知道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的差别。
一般地说,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相差不是很大,气体比它们小1000倍左右。
三、密度知识的应用判断物体是否空心,具体方法有三种:先假定物体是实心的,通过计算。
其中通过比较体积的方法最好,既直观,又便于计算空心部分的体积,V 空= V 物-V 实 。
四、测定密度的实验过程1.测量原理:ρ=m/v2.测量步骤:(1)小石块密度的测量。
①调节天平平衡,称出小石块的质量m ;②选择合适量筒,将小石块用细线绑住,往量筒倒人适量水,读出水的体积V 1,然后小心将小石块浸入量筒中的水中(全部浸没),读出此时水的体积V 2;③计算ρ石=12V V m -(2)盐水密度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