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研究——浅谈大学校园公共艺术的合理设计与安放大学校园公共艺术的合理设计与安放An Analysis of reasonable Design & Emplacing the Public Art on University Campus摘要:作为校园整体规划设计中占据中心地位的校园公共艺术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对于大学校园公共艺术的设计和安放则成为一项综合性课题。
我们不仅要认识校园公共艺术,还要认真分析和遵循在设计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合适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和人文原则等。
这些原则的综合运用决定了大学校园公共艺术的形式特征和文化内涵,为实现大学校园环境的整体塑造提供保证。
关键词:大学校园、公共艺术、设计、安放一、校园公共艺术概述“公共艺术”一词,产生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它的定义大致有以下几种含义:1、处于公共空间当中的艺术,如地景艺术(又可称作环境艺术)、广场雕塑艺术、公共墓地艺术、公共园林艺术等等;2、在艺术功能上为公众服务的艺术,如古代的岩画、宫殿和寺院壁画、宗教艺术等等;3、由公众参与决策的置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它强调艺术对公众的开放性及艺术对于公众的服务,认为公众对艺术作品的创作应该享有参与的权力,如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等。
在欧美非常传统的校园中,校园建筑或者位于校园的轴线上,或者和已有校园建筑围合成院落,或者校园建筑本身就是院落式的,这也是传统校园公共艺术的基本格局。
例如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其门罗馆和商业管理研究生院都依照校园规划传统,分别与已有建筑围合成四合院,并形成边界感极强的室外空间环境。
国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园环境的改造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校园内,修建了大片生活绿地,利用地势采用缓坡与平地相互结合的方法给人视觉上一种缓冲效果,和周围的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各个角度上望去都能够感受到建筑环境融为一体。
而正是因为设计时保留了原先年久高大的植被和纪念性小品使人们从新建的环境中看到了学校的历史。
作为21世纪的校园,如何把校园室外环境与公共艺术设计到位并实施是一项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眼下,我们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除了少数新建的大学外,当代科教建筑都是在老校园或科技园区内建设的,无论是新建、扩建还是改建,它们都处于特定的环境下,面临自身的定位与塑造外部新环境的双重任务。
二、校园公共艺术的内容对干校园公共空间的艺术而言,小一级是校园中局部的小品艺术、校园建筑等,大一级是一个校园整体景观。
因此,对于校园公共艺术它可包括在以下几种艺术门类当中:校园建筑艺术、校园公共广场、校园公共区域壁画、岩画艺术、室外雕塑、校园公共园林艺术等等。
一个优秀的大学校园公共艺术的设计和安放必然是物质与精神要素构成之间内在的、必然的有机的联系。
(一)、校园标志标志亦作标识、标记,其目的是为了便于识别。
有的标志由于具有较高的艺术形象或历史地位成为校园的象征。
因此,国内外许多校园建设中,总是希望有一些能醒人耳目,起到情化、意化、美化环境并且有鲜明个性的校园标志。
能作为标志的条件,一是形象突出、识别性强;二是位置显要,为众人所睹。
标志如与某种含义相结合以形成联想,则更显其突出作用。
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古塔型水塔与未名湖构成/湖光塔影,既起到标志性作用,又创造了很高的审美价值,成为公认的学校象征。
(二)、校园大门校门在校园建筑小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为它不仅担当交通枢纽和治安保卫的“门户”作用还起着校园第一印象的“门面”作用。
一个好的大门设计,往往也成为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
大门设计,贵在得体。
应力求朴实、典雅、大方,反映校园文化的品格。
如厦门大学(如图1)的新校门取意中国的石坊,加以提炼、夸张、简化和创新。
大门以石材饰面并刻凿浅浮雕,隐喻古文化与科技的发展。
北京农业大学校门采用了中间半开敞式石墩、栏杆和花坛,出入口对称地布置在两侧,同样取得良好效果。
(三)、校园雕塑校园中的雕塑,有如玉盘上的珍珠,往往是最富有生气的景点,重要的雕塑可以成为校园的标志。
校园雕塑主题选定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故选择主题须视设置的目的、环境的特点、校园的历史及人们的审美习惯等因素综合考虑。
日本著名雕塑家关根伸夫认为:雕塑是赋予环境以生气的工具。
一件作品如果不与环境相结合图1 厦门大学校门本身的艺术性再高,也毫无意义。
各种成功的作品,除了其有意义的主题思想外,往往与环境协调、对比、呼应,构成环境不可分割的整体。
日本筑波大学学生会下沉广场的中心,树立了一根古希腊柱式,与平缓的建筑群行成对比,增添了向上的气势。
还有,雕塑在环境中的尺度须仔细推敲,如比例不恰,会影响到效果。
雕塑与视点的关系,也会影响尺度的感觉。
雕塑与水空间结合,静态的倒影,动态的水声,都令环境增添生气与情趣。
西安交通大学(如图2)中心区挺拔雕塑就与壮丽的喷泉结合形成了雄阔有力的中心景点。
(四)、校园环境小品广义讲,环境小品内容很多,从亭榭、水塔到雕塑、灯具乃至台阶等。
它们既与广大师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又对美化环境,提高校园品格有重要意义。
可做性、围合性、领域感、依托感都是重要感受。
在师生过往道路旁,适当开拓一些凹形空间,围以绿篱、栏杆,或用坐椅自身形成围合空间,能构成宜人的滞留环境。
利用地面下沉,设置几步台阶、花坛和铺地,可形成亲切宜人的小广场,既有领域感,又有可坐性。
另外灯具的样式好坏是点睛之笔,能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艺术院校的校园环境,应有其独特之处。
西安美院Array(如图3)在校园环境小品中的设计和运用可谓是别具匠心。
美院的师生们把从民间收集的栓马柱、柱矗等文物级艺术品与建筑相结合,放置在校园的道路及绿化环境当中,既体现了一种历史的沧桑和厚重,又让历史与现代水乳交融,在这种艺术环境当中,真正地做到了师生身心受熏。
空间形态的丰富性和宜人性是渗透在上述图3 西安美院校园小品许多构成因素之中,也贯穿在整个校园从宏观的空间形态到微观的细部处理各个环节之中。
三、校园公共艺术的合理设计及安放遵循的基本原则大学校园公共艺术的设计和安放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课题,透过其外在的表面现象,以及总结近几年的大学校园公共艺术的设计案例,我们分析总结出一些内在的规律和要点。
大学校园公共艺术的设计和安放应遵循着以下一些基本原则:(一)、整体性原则从整体上确立大学校园公共艺术的特色是设计的基础。
这种特色来自于对大学校园所处的气候、环境、地理、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艺术的尊重与发掘。
所谓特色,就是指大学校园总体公共艺术的内在和外在特征,它不是靠人随意断想与臆造的,而是对大学校园生活功能、规律的综合分析,对人文、历史与自然条件的系统研究,对现代生产技术的科学把握,进而提炼、升华创造出来的一种与大学校园活动紧密交融的公共艺术特征。
公共艺术设计的主题与总体公共艺术定位是一体化的正是其确立的整体性原则决定了大学校园公共艺术的特色,并有效地保证了公共艺术的自然属性和真实性从而满足了青年学生的心理寄托与感性归宿,以及对学习、对生活、对理想的激情与憧憬。
(二)、舒适性原则大学校园公共艺术设计的舒适性着重体现在视觉上的感受,让大学生们体验轻松、自然安逸的生活、学习环境。
有学者认为:“在大学校园环境中舒适性要求的最基本要素至少是安静、空气清新和场地绿化,同时要避免大学青年学生们视域内各种有害要素的干扰,如灰尘、烟气、混乱和过分引人注目的广告横幅,以及快速移动的各种交通行为”。
事实上,那些优秀的大学校园公共艺术不仅停留在表面的视觉形式中,而且从大学生们与各种功能建筑协调的关系中孕育出精神与情感作为优美的景致深入人心。
所以,优秀的设计师们更能体会出“真正欣赏水平的升华是从欣赏植物公共艺术形态美到意境美,不但含意深邃,而且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决定大学校园公共艺术舒适性的第一要素取决于规划布局,以确定的特色为构思出发点,应用场地知识规划出结构清晰、空间层次明确的总体布局将直接决定大学校园公共艺术的舒适性。
公共艺术的丰富依赖于规划布局所创造的功能合理、内容多样的外部空间。
这个虚无的空间虽不易被人感知,却是大学生们活动、学术交流的主要场所,是大学青年学生们观察、学习的位置所在。
第二要素是大学校园主要各种功能建筑本体的形式。
因此,设计者一般多在质感、色彩等各种成分上加以处理,从而协调各种功能建筑的整体校园建筑的色彩应当古朴、和谐,质感应使人感觉亲切、愉悦。
在“新时代的今天,建筑业的大力发展下,作为大学校园这一特殊群体中,更有责任保护好属于自己的特色建筑,要保护好代表着校园的历史意义的重要建筑……”往往优秀的建筑在校园中本身就是一景。
(如图图4 四川大学4)第三要素是大学校园的道路设计。
大学校园园内道路的设置分成不同的级别,校园内01 级道路、分区道路、宅间小路及小品景区内园路等。
步行道路空间的尺度通过道路两侧的建筑、绿化、小品来控制,亦可利用校园内地形、地貌自然分割、从而形成视域开阔、步随景移等。
第四要素是大学校园的环境设施。
具有实用的功能性和观赏性,从而使大学生们感到心情愉悦,能为大学生们在生活、学习、交流上增添丰富的色彩。
这些环境设施包括了休闲设施、文体设施灯具设施、标识指引设施等,与大学生们各种休闲、娱乐、学习活动密切相关,其舒适性体现在方方面面,若精心设计,则会创造非常和谐的环境公共艺术,对大学生们精神陶冶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图5)第五要素是大学校园园区绿化、小品公共艺术设计。
大学校园绿化是提高校园生态环境质量的必然条件和自然基础,同时绿化公共艺术的营造也是校园总体公共艺术的权重因素。
其类型有以活动为目的广场、运动场,有以观赏为目的花园,此外还有水体或游泳池等设施。
从而利用各种特色与树木、花卉的配置等,达到创造和谐、协调的舒适感。
而当今的大学校园公共艺术设计中,不仅依靠大量的植物造景来满足绿化需要,更通过能体现校园特色的公共艺术小品加以升华,从而更好的体现校园公共艺术设计的舒适性。
(三)、生态性原则 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也是全球发展的基本战略。
而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们,更是喜欢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特殊群体。
大学校园公共艺术设计需要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对原有土地、植被、河流等要素进行保护和利用。
对于环境的保护,更是刻不容缓,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保护环境的教育更是应该放在第一位。
例如在黄山学院(如图6)南校区内,在当初的规划设计中,依然决定将在80年代建立的公益林保留至今,而在后来的校园规划设计中,都是围绕着这块公益林进行规划设计,而这块公益林通过公共艺术改造,配以曲路、亭台等公共艺术小品,真正的成为独具一格的黄山学院校园公共艺术之一(四)、人文原则研究大学校园公共艺术环境,离不开校园所在地区的文化脉络。
大学校园公共艺术是所在城市环境的一个图6黄山学院图5中山大学组成部分,对创造城市的公共艺术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校园公共艺术本身又反映了一定的地方文化和审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