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省地方教材《云南民族艺术·美术》(普及版)四年级下册教案

云南省地方教材《云南民族艺术·美术》(普及版)四年级下册教案

云南省地方教材云南民族艺术·美术(普及版)四年级下册教案学校:芒市镇信通小学教师:俸智勇2017年3月1日云南省地方教材《云南民族艺术•美术》(普及版)四年级下册教案1.角落里的故事教学目标:用写生、记忆的方式描绘自己熟悉的环境,画出物体的前后关系和细节,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用线条进行绘画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表现生活中美好景物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1.欣赏课本图例,观察图片,了解线描画的特点。

2.谈论我们熟悉的环境。

3.分析教材中的学生作品。

4.提出作业要求。

5.学生动手画,教师循回指导。

6.作业点评。

2.雪花飘飘教学目标:学习新的水彩画方法,进一步尝试使用水彩工具描绘冬天的风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过程1.学生认真观察课本P4照片,记忆冬天的景物,感受和反映冬天的生活情景。

2.学生自由、大胆的形式和风格,表达对自然和事物的理解。

3.师带领学生分析作业要求。

4.欣赏.分析课本里的学生作品。

5.教师讲解水彩撒盐画法及步骤。

6.学生按照要求动手画,师巡回指导。

7.作业点评。

3.照着镜子画自己教学目标:1.了解儿童面部表情变化的一般规律,熟悉几种变化要点。

2.力图用整体地观察方法,用简洁的线条概括人物的表情。

3.培养学生对人物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掌握人物表情变化的特征规律。

难点:用简洁的线条概括表情。

教学用具:铅笔、橡皮、镜子教学过程:1.游戏:做微笑、愤怒、哭泣等各种表情。

2.观察五官特征。

方法:自己照镜子观察、同桌对视、分小组讨论各种表情的五官特征、交流评价、欣赏图片加深感知。

3、提出作业要求:要求临摹,画面构图安排得当;用线简洁果断,能概括表现人物表情;作画顺序得当:脸形--------发式---------五官,教师作过程性的示范。

4.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

5.师生评价,总结。

4.我的卡通形象教学目的:通过绘制自己的漫画像,学习漫画夸张、变形手法。

教学重点:漫画肖像画的变形、夸张手法。

教学难点:用夸张、变形的手法画出自己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一)引入:出现一些人物的漫画像。

提问:这些人物你们都熟悉吗?你觉得他们的画像怎么样?跟平时的画像有什么区别?小结:这些是漫画像。

(出现课题)人们看了会想笑,并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今天也来画一画自己的漫画像。

(再次出现课题)(二)分析: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同学的照片,再看一看他们的漫画像。

你能找出漫画的特点吗?(同学间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小结:漫画的特点是把人物外形及表情夸张变形了。

把人物最有特点的地方表现出来。

比如:带的眼镜等。

(三)观察:你想为自己画一幅漫画像画什么样的呢?先来看看自己有什么特点。

拿出镜子对照着观察自己,还可以同学间互相找特点。

小结:请几个同学说一说并画在黑板上。

(四)演示:教师示范画一幅漫画像,边画边告诉学生抓住突出的特点。

从整体入手不要从小部分画。

(五)欣赏:出现几幅单线勾画的作品及添加少许色彩的作品。

再欣赏一些学生作品。

三、学生作业:可以先用铅笔画一幅小草图再用深色的油画棒或彩笔放大画出来。

画完后可以贴到前面来。

四、总结:展评作业。

5.欢乐的民族节日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通过对少数民族节日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能力目标:能表达自己对节日的感受和见解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交往与表达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几个少数民族传统的节日习俗和来历。

知道少数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知道这些习俗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习俗和风格的民族艺术.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了解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来历,通过看视频、听故事、谈感受、唱歌曲……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1.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师: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而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所以被称为少数民族。

在这些少数民族中,也有着自己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

每逢节日来临,人们就盛装打扮,置办酒席、歌舞欢庆。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盛会,和少数民族人民共享节日的快乐!2.个人汇报,信息共享。

(1)傣族介绍师: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丰富的民族节日的资料,老师想先出个题测测你们。

师:(示视频)乐器独奏: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进入情景激发情趣)师:大家猜猜这是用的什么乐器?(胡芦丝)师:葫芦丝是哪个民族过节时少不了的一种助兴的乐器?(傣族)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傣族都有哪些快乐的节日吗?(开门节、关门节:干农活)(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重大的节日之一,它是一个快乐的节日,更是一个迎新的节日。

)师:你知道泼水节的来历吗?请把你搜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学生讲解)师结:(放图片)你搜集的资料真好,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傣族泼水节的热闹场景中。

你瞧傣族人们的衣服都淋湿了可他们为什么还那么高兴?(人们在互相祝福。

)师:你能不能给大家做个泼水的动作?(生泼水)看,他把吉祥、幸福都送给大家了。

(2)欢乐的火把节师:从图片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欢快,壮观……)现在我们跟随一位朋友,去感受火把节的气氛。

学生汇报学后所知,谈感受。

(从中了解民族文化,了解习俗)师:同学们,你们还对哪个民族的节日感兴趣?。

学生自由列举。

3.提出本课作业要求,学生动手画。

4.作品展示,进行互评。

6.义务劳动教学目标:通过主题创作,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豁达开朗、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引导学生学习印制吹塑刻线套色版画的方法,培养有序认真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义务劳动的内容,构图创作;了解粉印吹塑版画的特点。

教学难点:粉印吹塑纸版画的套色制作。

教学过程:1.欣赏书本,回忆自己参加义务劳动的内容和场景;2.了解粉印吹塑纸版画的特点及制作过程,画出铅笔画稿;3.动手刻制;4.分块着色拓印画;5.作品欣赏。

7.小小菱角教学目标:1.了解菱角的外观、造型特点及作用。

2.学习用剪贴的方法制作一个小菱角,体会制作的乐趣。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菱角的制作方法和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制作形式新颖的小挂饰。

教学过程:1.欣赏各种不同造型的民间菱角挂饰玩具,如能找到实物更好的介绍,提高了学生对地方民间工艺的欣赏与了解,并通过感受不同造型的小菱角体会其特点。

2.介绍小菱角的用途及其蕴含的意义。

3.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4.介绍菱角的传统材料,参照教材上的图片。

5.介绍编制菱角的传统方式。

6.分步编制菱角。

7.学生动手编,教师巡回指导。

8.小菱角展示。

8.不对称的图形教学目的:通过对不对称式纹样知识的学习,了解不对称纹样的特点及基本构成规律,感受形式美的法则。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审美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具:放大范图。

教学过程:1.教师带领学生欣赏民族挎包和绣片上的图形纹样。

2.学生讨论分析上下左右的关系。

3.欣赏课本里的图片。

4.提出作业要求。

5.师讲解制作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

6.学生动手进行剪贴,教师巡回辅导。

7.作品展示。

9.做茶具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感受古今中外的罐和壶的造型特点,了解有关器皿的文化,掌握简单制陶的技法。

2.操作目标:学会用多种形式和手法进行创作、表现出罐和壶。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各种罐和壶,体会其中的美学内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能领略罐和壶的艺术美感,用多种形式表现罐和壶。

教学难点:能运用多种艺术的手段,表现出不同形式的罐和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女娲补天》的一段动画,收集古今中外的罐和壶的图片和介绍资料制成课件,一个陶罐和一个瓷壶。

学生准备:绘画用具,课前收集的关于罐和壶的资料。

教学思路:(1)动画导入:从《女娲补天》的动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泥土是生命之本,伴随人类文明使用至今,人们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发明了用黏土制陶的方法,制作了许多造型各异的器皿。

(2)欣赏:A.中国从古至今在造型、纹样上有代表性的罐和壶图片。

B.国外从古至今有代表性的罐和壶图片。

C.艺术大师的作品以及现代的一些奇特造型的罐和壶。

(3)说感受A.现代的罐和壶与古代的罐和壶有了哪些区别?你喜欢现代的罐和壶,还是喜欢古代的罐和壶?B.你见到了哪些材质的罐和壶?C.你喜欢古代罐和壶上的纹样吗?你知道上面的纹样有什么特殊的含义?(4)创作练习用所带来的绘画用具创作、表现,画一画自己喜欢的罐和壶。

作业展示:创设情境,举办一个“罐和壶的创意空间站”,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让学生评选出最受欢迎的10项设计。

第二课时1.看陶A.欣赏艺术大量作品及古今中外的罐和壶的图片。

B.欣赏制作好的陶罐和陶壶的作品。

2.摸陶让学生上来摸摸陶,感受一下陶土和瓷的不同质感.3.说陶说说陶土和其他材质的区别.4做陶常用方法有泥条盘制和轮制等到。

例:泥板成型法:A.拍两块泥板,一块作罐底,另一块围成罐身,收口处配合双手协调制作。

B.做一泥条粘于罐身作罐柄,装上壶嘴;C.采用泥条和泥球装饰罐身。

5赏陶将学生做好的罐和壶陈列在教室的窗台上晾干,让学生互相欣赏,交流一下自己最喜欢哪些作品,为什么喜欢。

10.彩绘小动物教学目标:用泥捏、彩绘的方法,制作一个喜欢的小动物,通过谈论制作,能说出各种小动物的特征,学生能抓住特征进行泥捏,吸取民间玩具造型特点,学习概括、夸张的造型方法,引导学生用泥捏基本型,再用颜料彩绘,进行有趣的造型活动。

教学过程:1.谈论我们知道的小动物及它的特征。

2.欣赏民间玩具和彩绘小动物。

3.欣赏课本里的学生作业。

4.提出作业要求。

5.学生动手捏泥坯。

6.第二课时,给小动物涂色。

7.作品展示。

11.贴出诗情画意教学目标:1.掌握用挂历约贴幅画的基本方法。

2.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想象力,渗透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用具:教师:三幅已做成的作品学生:一张挂历纸、一张白纸、剪刀、胶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用挂历纸贴过静静的树林,还贴过许多好看的小动物。

1来看这幅画(小松鼠)看它是什么色的?2它在什么地方玩?顽皮的在摇摆的树枝上玩。

3来猜,老师是怎样做的?4想不想自己来做一幅有趣的粘贴画?好,我们来学习第7课,用挂历纸贴幅画。

板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掌握挂历纸的粘贴画的基本方法,培养动手动脑的习惯,根据自己的想象来制作一幅有趣的画。

三、检查工具准备:四、讲授新课:1.同学们,翻开课本,看到第7课中的第一幅画,用挂历纸粘贴了一匹斑马,看:①把斑马站在哪里去了?②比一比,斑马的颜色和草原、树林的颜色?看第二幅:①粘贴上的是什么?②蚂蚁的颜色和草地的颜色?小结:对,我们看出,应该在深色的背景上贴上淡色的形象,在淡色的背景上贴上深色的形象,会使画面更好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