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诗赏析

杜甫诗赏析

杜甫诗赏析一、读书与漫游时期代表作《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文解释首联: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从齐到鲁都可看到泰山苍翠的峰峦绵延不断。

颔联: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聚集到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

颈联:(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

睁大眼睛远望,归巢飞鸟都尽收眼底。

尾联: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2、艺术手法:(1)语言凝练,对仗工整。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五字一句,语言十分精练,讲究句尾押韵,并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如:句尾押韵了,晓,鸟,小对偶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2)用词精当,修辞得体。

“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割”,是划分的意思,平凡之中见出奇险,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由此也可见山色的变幻无穷。

(3)虚实结合,出神入化。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一句中,上句写泰山的秀美,是虚写;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用细节描写,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4)写景、抒情、哲理融为一体。

本诗通过描写了五岳之首, 东岳泰山的雄浑景象,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对前途充满信心的雄心和气概。

蕴含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的人生哲理。

二、困守长安十年时期代表作《兵车行》(唐)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

这首诗用当兵的人对老人的回应,极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深恶痛绝和战争带来的痛苦无奈之情。

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这首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

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

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真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

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

诗歌从对景物的描述开始,以重墨重彩的写作手法,展现出一幅震撼又催人泪下的场景:一群被撵来的穷苦百姓,换上军装,佩好弓箭,被官吏押送着,送往前线。

父母妻子呼喊着他,扯着他的衣服,呼号着,简直使听者观者驻足唏嘘。

一个“走”字,寄寓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色彩。

亲人被捉去当兵,押送又就在眼前,生死离别就在那一瞬间,仓促得令人绝望!“牵衣顿足拦道哭”,这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的悲怆、绝望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强烈的冲击,描绘了成千上万妻离子散的悲剧,触目惊心!“道旁过者”十四句为第二段,“道旁过者”即杜甫自己。

上面的凄惨场面,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陈词,又诗人亲耳所闻。

这就体现了诗的真实感。

“点行频”,即多次征兵。

它点出了造成平民妻离子散,无辜牺牲,田亩荒芜的根源。

一个人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武皇”,指武则天。

作者大胆地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统治者,这是从心底的激烈抗议,表达了诗人悲愤交加之情。

接下来,“君不闻”三字领起,把视线转移至广阔的寻常村落。

原本富庶自足的村落变得人烟稀少,田园荒废,满目疮痍。

“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

“长者”,是远征者对杜甫的尊称。

“县官”指唐朝官吏。

远征者敢怒而不敢言,但终于还是说出来了,接下来就是远征者对现实的无奈和不满之情,尤其是“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一句,反应了无数远征者的背后痛苦不堪,期盼能够跳出这个可怕的牢笼,不愿孩子也和自己一样。

最后一段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一句,声声凄厉,仿佛能令我们窥见枉死者的不甘和不幸至深。

当世人生的疾苦和悲怆都是因战乱而起,而这种痛楚可能是战死者到死也无法纾解的。

整首诗的气氛是阴郁、悲愤,甚至是压抑的,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

鉴赏要点1.章法严密,巧用修辞。

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

第一段(“头”)共6句(按乐句计算),一韵到底;第二、三段(“两脚”)各14句,并四次换韵。

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且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

通过设问,引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全诗内容多处相互照应,如:“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

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

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深重灾难。

还用了夸张和顶针等修辞。

2、重墨铺染,由点及面文章前半部分为读者描绘了两副图画:悲怆震撼的出征图、震人心弦的送别图。

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

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

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

3、前后呼应,层层递进。

前后呼应,例如第一段以“牵衣顿足拦道哭”写战士家属,颇有生离死别之意,下面就用“边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没随百草”来证明“行人”此去决难生还;又如第二段以“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写农村生产凋敝,第三段再说“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层层递进,这篇答话由“点行频”三字领出,接着用“十五北防河”“四十西营田”为例加以证明,又以“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频繁征兵的原因,揭示了事情的本质,使意境加深一层。

循此继进,先以“君不闻”翻出一层新意,揭露“开边”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土地无人耕种,荆杞遍野;后说本地区人民无以为生而朝廷依旧催索租税,意境又深。

再顺势说到战争怎样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心理,以半宽慰半哀叹的方式将怨愤之情暂时隐藏起来。

经过如此层层蓄势,最后更以“君不见”翻出又一层新意,描绘了古战场的阴森景象,将满腔的怨愤一齐宣泄出来,也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战愿望。

4、内容深远,发人深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代表作《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但因官职卑微而未被囚禁。

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五言律诗《春望》。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意思是说,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国破”二字既指国家政局的残破、时代的苦难,又指国都长安景象的残破不堪。

“城春草木深”点题(破题),其中“春”字,是用春意盎然自然物景反衬当时的长安残败景象,更其让人悲凉。

“深”不但指深春时节的草木很长,而且指使人看着这样的景象,内心深处的悲痛。

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是说,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感时”就是感叹时事,即“国破”。

“恨别”就是很家人的离散,自己被困住在长安。

“花溅泪”、“鸟惊心”是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花溅泪”意为花草有情,也因感时而流泪;“鸟惊心”意为春鸟有意,也因恨别而惊啼。

两句运用移情的手法,说花草鸟儿也为国破、恨别而流泪惊心当然,杜甫在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表现了自己忧国伤乱、忧时思家的悲苦情感。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看着这漫天烽火(代指战争),时间已经三个月了(有的认为这句是说战火已经打到了阳春三月),一封家书已经胜过万金的价值。

这一联中,“烽火”紧扣“感时”,“家书”紧扣“恨别”。

“烽火连三月”表面战事已经三个月了,时间之长。

“家书抵万金”表明战事把亲人隔离开来,远在他乡的亲人没有音讯,在他乡的人担心家中的亲人,而在家里的亲人也在担心远在他乡的亲人。

“家书”意味着思念与担忧,这种真挚的情感是多么的珍贵,从而表明了诗人对亲人安危的担心,也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意思是说,因忧国忧民而头发都已经白了,稍微搔弄一下,头发就落了,现在头发落得无法插上头簪了。

“白头”指白发。

杜甫写作此诗时,才四十多岁,正当壮年,但因现实的动乱而愁得头发白了,甚至于“浑欲不胜簪”了。

“浑欲”是“简直”的意思,从语气的角度来说,具有强调的意味。

用现在的话说,杜甫是未老先衰。

从结尾两句来说,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杜甫面对着“国破”而极度忧伤,面对“恨别”而极度焦虑,内心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在自然之美景与国家残败的对比中,表现出诗人面对国家的残破和亲人间的分离,内心极度悲愤和凄凉。

可以说,这是对乱世时代而产生的悲愤之感,是对亲情骨肉的思念而产生的凄凉之情。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艺术手法(1)格律严整,对仗精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沉着蕴藉,自然深挚。

(3)触景伤怀,情景交融。

(4)沉郁顿挫(“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

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

)沉郁:感情的深厚,沉郁,忧愤;所谓沉,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就情感的浓郁而言。

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情感的深沉厚重。

顿挫:指寓意的停顿,转折。

结构的曲折开阖和音律的抑扬变化。

四、西南飘泊时期代表作《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