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政论文
(3)要求通俗易懂:‚不务深迂‛。
“夫文由(犹)语也,或浅露分别,或深迂优 雅,孰为辩者?故口言以明志;言恐灭遗, 故著之文字。文字与言同趋,何为犹当隐 闭指意?”(《自纪》) “夫笔著者,欲其易晓而难为,不贵难知而易 造;口论务解分而可听,不务深迂而难 睹。”(《自纪》)
(4)反对因袭模仿:‚不必相似‛、 ‚自为佳好‛。
原有20卷,依次为:君道、 臣术、建本、立节、贵德、 复恩、政理、尊贤、正谏、 敬慎、善说、奉使、权谋、 至公、指武、谈丛、杂言、 辨物、修文、反质。
②艺术: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 蕴讽喻,故事性颇强;文字简洁生动,清新 隽永。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有一定影 响。
君子博学,患其不习;既习之,患其不能行之;既 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让也。 (《谈丛》) 高山之巅无美木,伤于多阳也;大树之下无美草, 伤于多阴也。 (《谈丛》)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敬慎》)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谈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无盐女曰:‚今大王之君国也,西有衡秦之患,南 有强楚之雠,外有二国之难,内聚奸臣,众人不 附。春秋四十,壮男不立,不矜众子,而矜众妇, 尊所好而忽所恃,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定,此 一殆也。渐台五重,黄金白玉,琅玕龙疏,蓑蓑 珠玑,莫落连饰,万民罢极,此二殆也。贤者伏 匿于山林,谄谀强于左右,邪伪立于本朝,谏者 不得通入,此三殆也。酒浆沉琨,以夜续朝,女 乐俳优,从横大笑,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秉国 家之治,此四殆也。故曰:‘殆哉!殆哉!’。‛ 于是宣王掩然无声,意入黄泉,忽然而昂,喟然 而叹曰:‚痛乎无盐君之言,吾今乃一闻寡人之 殆,寡人之殆几不全。‛于是立停渐台,罢女乐, 退谄谀,去雕琢,选兵马,实府库,四辟公门, 招进直言,延及侧陋,择吉日,立太子,进慈母, 显隐女,拜无盐君为王后,而国大安者,丑女之 力也。(《新序〃杂事二》)
二、王符的 《潜夫论》
1、王符其人 生卒年不详。字节信,安定临 泾(甘肃镇原)人。出身寒 微,性格耿介。 2、《潜夫论》其书 (1)概貌:成书于东汉中期。 今存36篇。 (2)内容:指陈时政弊端,批 评不良社会风气。 (3)艺术:通篇排偶,遣词骈 俪,表现了东汉后期政论散 文的骈化趋势,渐启建安的 华丽文风。
第三节
东汉政 论散文 三大家: 王充、 王符、 仲长统。
一、王充
东汉论说文
1、生平
2、《论衡》 (1)概说 共85篇。大约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
(2)宗旨——‚疾虚妄‛ 对汉代的天人感应、谶纬迷信、灾异祥瑞, 乃至经学学风、俗儒人格等进行理性批判。
“苦夫九虚、三增、论死、订鬼,世俗所久惑,人 所不能觉也。” (《对作》)
二、刘向
1、生平
77B.C.-6 B.C. ,字子政 (初名更生) ,汉皇室后 裔。 西汉后期重要的经学家、 目录学家。曾校阅群书, 撰成《别录》,被认为 是中国目录学之祖。也 是一个很有成就的散文 家, 有著作多种。
2、著作
(1)《新序》
①内容:杂集舜禹至汉代 群书的轶闻琐事编录而 成,分杂事、刺奢、节 士、善谋四类,寓劝戒 说教之意。 ②艺术:篇幅虽小,叙事 生动,多用寓言,意蕴 深远,开魏晋轶事小说 之先河。
“饰貌以强类者失形,调辞以务似者失情。百夫之 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 自为佳好。文必有与合然後称善,是则代匠斫不伤 手,然後称工巧也。文士之务,各有所从,或调辞 以巧文,或辩伪以实事。必谋虑有合,文辞相袭, 是则五帝不异事,三王不殊业也。美色不同面,皆 佳於目;悲音不共声,皆快於耳。酒醴异气,饮之 皆醉;百谷殊味,食之皆饱。谓文当与前合,是谓 舜眉当复八采,禹目当复重瞳。” (《自纪》)
【重点】 贾谊《过秦论》的思想艺术;王充的文学批评
【难点】 西汉政论散文与先秦纵横家文风的继承与发展; 汉末政论散文文风的转变及其原因。
第一节 西汉初年的政论文 第二节 西汉后期的散文 第三节 东汉论说文
第一节 西汉初年的政论文
一、贾谊及其政论文
1、贾谊其人
200B.C.-168 B.C. ,洛阳人, 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其文善于从历史事实、现实情况、各种利弊 得失等方面作具体分析,立论精辟而切于 实际,但略乏文采。
《论贵粟疏》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 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 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 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 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 …………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 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 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爵者,上之所 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 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 粟於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第二节
西汉后期的散文
一、桓宽 1、生平著作 生卒年不详。 字次公,汝南(河南 上蔡)人。 治《公羊春秋》,博 学好文。 著有《盐铁论》60篇。
2、《盐铁论》的文章风格 (1)来源 公元前81年,汉昭帝召集群臣讨论盐铁国营和酒类 专卖等问题。桓宽根据这一次会议的文献进行了加 工和概括,成《盐铁论》60篇。 (2)特点 其形式对话体,以‚文学‛、‚贤良‛为一方,以 ‚丞相‛、‚御史‛为另一方,进行辩论。随着双 方的论析,行文时而从容不迫;时而尖锐精密; 其内容从现实问题出发,针砭时弊,颇中要害; 其风格有浑朴质实的特点。
(2)《列女传》
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 分七卷:母仪传、贤明传、仁 智传、贞顺传、节义传、辩通 传和孽嬖传 ,共记叙了105 名妇女的故事,体现了儒家的 妇女观。
(3)政论散文 《极谏用外戚封事》、《谏 营昌陵疏》 等。 其文用意深切,辞浅理畅, 平易近人,字里行间流露 了作者匡救时弊的热情。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2、贾谊著作 《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58篇,刘向 编为《新书》。
(1)其散文可分为三类: ①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 ②疏牍文, 如《论积贮疏》和 《陈政事疏》; ③杂论,如《退让》、《君道》。
(2)辞赋: 以《吊屈原赋》 、《鵩鸟赋》最 著名。
第七章
【宏肆深识】
汉代论说散文
◇制作软件:Microsoft PowerPoint2003,请以相应版本观看或播放。 ◇权利声明:原制作者拥有本课件所有法定权利;非经授权,切勿擅用。 • Copyright © 2008 by NEOO
【要点】 贾谊及其政论文;桓宽及其政论文;刘向的 散文;王充的散文
“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对作》)
(3)风格 ①文风雄辩严密。 ②语言准确精练,又通俗易懂,富有创新精神。 (4)局限性 体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但不彻底性。
否定神学目的论持态度,不承认有意志上帝的存在, 但仍然认为人的贵贱寿夭、国家的治乱安危都受时 数的支配; 不认为人可以长生不死,却相信观察骨相气色的相面 术; 不承认有雷公龙神存在,但对民间的求雨术却表示认 同。
丑女无盐
齐有妇人,极丑无双, 号曰:‚无盐女‛。其为 人也,臼头深目,长壮大 节,卯鼻结喉,肥项少发, 折腰出胸,皮肤若漆。行 年三十,无所容人,衒嫁 不售,流弃莫执,于是乃 拂拭短褐,自诣宣王,愿 一见,谓谒者曰:‚妾, 齐之不售女也,闲君王之 圣德,愿备后宫之扫除, 顿首司马门外,唯王幸许 之。‛谒者以闻,宣王方 置酒于渐台,左右闻之, 莫不揜口而大笑。
二、晁错
1、生平
200 B.C.- 154 B.C. , 颍川(今河南禹州)人。 文帝时为太子家令,有辩 才,号称‚智囊‛。 汉景帝时为内史,后迁御 史大夫。主张加强中央 集权、削减诸侯封地、 重农贵粟。后七国乱生, 被景帝杀死。
2、代表作
《汉书〃艺文志》称其有文31 篇,今多亡佚, 存较完整8 篇,以《守边劝农疏》、《论贵 粟疏》(二疏原为一文)最著。
三、仲长统的《昌言》
1、仲长统其人
180-220,字公理,山阳高平(山东邹县)人。 博览群书,性倜傥,不拘小节,世人谓之‚狂 生‛。
2、《昌言》其书 (1)概说:政治思想杂论集,共34篇。全书已佚, 《后汉书》载有《理乱》、《损益》、《法诫》 三篇。 (2)内容:批评现实与历史;注重‚人事‛的作用, 否定‚天命‛、‚上帝‛对社会历史的主宰作用。 (3)文风:偏向俳丽,也表现了东汉后期政论散文 的骈化趋势。
曰:‚此天下强颜女子也。‛于是宣王乃召见 之,谓曰:‚昔先王为寡人取妃匹,皆已备有 列位矣。寡人今日听郑卫之声呕吟感伤,扬瞠 楚之遗风。今夫人不容乡里布衣,而欲干万乘 之王,亦有奇能乎?‛无盐女对曰:‚无有。 直窃慕大王之美义耳。‛王曰:‚虽然,何 喜。‛良久曰:‚窃尝喜隐。‛王曰:‚隐固 寡人之所愿也,试一行之。‛言未卒,忽然不 见矣。宣王大惊,立发隐书而读之,退而惟之, 又不能明。明日,复更召而问之,又不以隐对, 但扬目衔齿,举手拊肘曰:‚殆哉!殆哉!‛ 如此者四。宣王曰:‚愿遂闻命。‛
贾谊政论散文代表作,分三篇: 上篇总论秦得天下及二世而亡 的原因;中篇分析秦统一后 政策上的失误;下篇指陈秦 人在危难当头不能挽狂澜于 既倒的原因。
【总结】贾谊的政论散文,全面
3、《过秦论》
地阐述了深刻的政治思想和 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鲜明 地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在大 一统封建帝国创始时期积极 用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 的精神风貌,标志着中国散 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代表 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3、文学批评 (1)注重有补于世:‚劝善惩恶‛、‚匡济薄 俗‛;
“夫文人之章,岂徒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哉? 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善人愿载,思勉为善; 邪人恶载,力自禁裁。”(《佚文》) (2)主张华质相符:‚外内表里,自相副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