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生感恩教育
汉语词典对“感恩”一词的解释是这样的:“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感恩是一种发自内心、真诚感激之情。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是一种责任意识。
怀有“感恩之心,报恩之情”是一种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情操,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和生活态度。
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
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
感恩意识不仅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
中学生感恩意识现状:
1.对自己——漠视生命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把我们带到这个神奇的世界,我们应该对生命感到敬畏和感激,体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是最起码的感恩。
在当前教育体制的作用下,很多中学生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透不过气来,他们无法正确看待生命的五彩缤纷和多姿多彩,无法理解生命本身的存在及其意义,看不到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所在,
因而缺乏自信心和自主意识,经常沉溺于网络、暴力游戏等,更有甚者,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更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为了逃避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自杀、自残。
2.对他人——冷漠恩人
对父母:当前大多数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来自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关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愿意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部分中学生是家里的“太上皇”,稍不顺心就与父母吵架,只知道无限制地向父母索取,却从不懂得关心父母;一些中学生盲目追风,挑吃捡穿,相互攀比,不懂得体贴父母的艰辛,甚至抱怨父母无能。
对老师:很多中学生没有体会到美好的师生情谊,认为老师付出劳动是应该的,是自己花钱买来的,所以不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总认为老师是故意刁难自己,和自己过不去;部分学生在校园遇到老师,就像不认识一样,课堂上更是无视老师的存在;不少学生把取得成绩全部归结为自己的努力,稍一退步就是老师的责任,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老师的工作。
对同学朋友: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更多时候表现为自私自利,好的经验和参考资料不能与同学分享;只重索取,不求贡献,需要朋友的时候朋友就是他(她)的上帝,不需要的时候什么都不是。
物化朋友之间的友谊,认为都是可以用金钱来购买和衡量的。
3.对社会——漠然视之
对于社会发生的一切,都冷眼观之,不认为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自
己也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其中,为他人服务,帮他人分忧。
缺乏对国家、对社会最起码的关爱。
中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原因:
1. 自我认识出现偏差,缺乏自律精神
叛逆的青春期是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它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
青春期学生心理上发生急剧变化,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心理特征,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
青春期学生情绪易于波动并潜藏不安,寂寞孤独,苦闷忧郁,情绪多样并反应强烈,而且表现为两极性;向往独立,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想要脱离父母,但是又没有独立的能力;逐渐与父母和老师疏远,渴望友谊等等。
总之,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身心发展失去平衡,感受着许多心理冲击和压力,本身极易出现心理及行为偏差。
并且由于青少年的个性特点,大多中学生不愿接受说教式的情感教育,以致感恩教育难以对他们产生影响。
这些都是中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2. 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阻碍感恩意识的萌生
家庭是情感的源泉,是爱的发源地,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容易受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比社会教育有着更直接的、更潜隐、更深层的功效。
现在的父母尽一切努力为子女争取优越条件,竭尽全力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要求,宁愿苦着自己而不苦孩子。
实际上,如此成长的孩子感受的不是爱,而更多的是利益关怀。
这些孩子不懂得爱的艰辛,对于被爱似乎很麻木,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
他人,更别说关心社会了。
还有左邻右舍的80后、90后一些“啃老族”对中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这种不健康的观念,使中学生认为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不需要感恩回报;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认为要想在社会生存,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各种本领和技能,而忽视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致使孩子感恩意识的缺失。
另外,教育的方式与环境也极为重要。
第一,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父母对子女实施教育的内容,如何教育,都将影响着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
时刻教导孩子铭记恩情,教育孩子报恩,孩子便从小养成知恩图报的优良品德。
第二,家庭环境。
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互助友爱,孩子在家庭中学到的便是爱和感恩,但是家庭成员之间情感淡漠,亲人之间也不知感恩,家庭气氛紧张,夫妻关系不和谐,必然对孩子心灵造成创伤,产生心理问题,自然不利于良好品质的形成。
第三,家庭成员的言行。
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平日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最好的榜样示范作用,良好的言行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同样,父母粗俗的言论,不道德的行为,知恩不图报的实际行动也会引起孩子的注意并对其加以模仿。
因此,自身品行不好的家长必然会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形成消极的影响。
3. 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忽视感恩教育。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我国教育体制中长期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问题,因此学校和家长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生成绩上,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是否成才、是
否是好学生的标准,忽视了德育的培养,感恩教育更是流于形式,德育教育不能深入学生心中,致使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
4. 社会因素
社会是影响青少年感恩教育的一个宏观因素,现今的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但随之也出现一系列问题。
第一,我国社会快速发展,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在这时,我国的许多优良传统美德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法律制度也随之相应的完善,但是在道德方面,我国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予以保障,对人们品德的要求,没有法律约束,只是靠良知和舆论,这是国家法律与道德规范之间的失衡。
第三,当今社会中,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发生了扭曲,追求享受,奢侈浪费,导致艰苦意识淡化,人际情感淡漠,感恩意识弱化和湮灭。
这是整个社会风气对感恩教育的不利影响。
关于中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一)家庭方面。
首先,父母应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将情感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净化孩子心灵,而不是只注重孩子其他技能的培养。
其次,父母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教育环境。
孩子在一个民主的环境中成长,才容易对父母的教育产生认同。
最后,父母应做好榜样,为孩子提供良好示范,在家中如何对待长辈,在社会如何对待他人,包括在家中如何对待孩子。
孩子
在婴儿期就具有模仿能力,而与儿童接触最为密切的父母的言行将成为儿童关注的对象,因此,父母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以自己的感恩行为作为最好的教育途径。
(二)学校方面。
首先,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交友,应告知学生该如何选择朋友。
其次,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自身具有人格魅力,学生则容易对其认同,教师的情感教育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
而教师自身言行得当,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最后,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教育,培养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中学生。
设立客观公正的奖惩机制,对品德优良的学生进行鼓励,强化其行为;而对行为不良的学生则要适度惩罚,使其改正。
(三)社会方面。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人与人之间知恩感恩,懂得真情,而不是被利益驱使,让孩子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还可以将感恩写入《中学生守则》,使感恩成为中学生的行为规范;将感恩定制为班规或是校规的重要内容之一,随时规范中学生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