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校来池办学新模式打造校地合作共赢新高地――推进我市教育园区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当今社会,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是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我市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发展势头迅猛,特别是随着教育园区的兴建,集聚了一批教育资源,为我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与我市加快发展、跨越崛起的战略目标相比,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
我们认为,吸引高校来池异地办学则是缩小差距、构建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的便捷方式和有效途径,现在即可统筹谋划,积极推进。
一、吸引高校来池办二级学院或分院,对于加快我市高等教育发展、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速推动池州科学发展、跨越崛起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吸引高校来池办学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省委主要领导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探索多种形式,提高办学水平。
吸引高校来池办学契合国家教育改革方向,符合教育发展方针。
同时,今年7月中旬,省委书记张宝顺同志来池州调研,视察了池州教育园区,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池州学院依山傍水,园林式徽派风格的建筑,确实令人心旷神怡。
按照这样的基础设施条件,我觉得完全可以吸引一些名校或者是省内的高校来池州办分院、办二级学院,既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高水平的社会群众和居民群体。
”省委主要领导的重要指示,切合池州实际,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为吸引高校来池异地办学指明了方向。
第二、吸引高校来池办学是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市主城区人口约25万人,人气不足,城镇化率不高。
我市高等教育与全省其他地区相比,无论是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还是在校生规模都是较小的。
“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市加快发展、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下,全市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将达到40万人,成为皖江城市带的重要节点。
吸引高校来池异地办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对于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扩大消费内需、激发城市活力、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吸引高校来池办学是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省江南集中区落户池州,我市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而相对制约我市发展的则是缺乏各行各业的人才,特别是缺乏与当前我市工业化进程中相匹配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今后五年,我市对产业工人需求增量预计达8.5万人,其中技工4.5万人左右。
吸引高校来池异地办学,围绕我市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既可大力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还可以利用高校的创新优势,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我市创新体系建设,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切实可靠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从我市教育园区建设发展情况看,吸引高校来池办学,既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承载的空间,但也存在着不少影响和制约因素,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把教育园区打造成高等教育发展的平台,成立了市教育投资置业有限公司,遵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土地置换、省市共建、实现共赢”的基本思想,按照“先南后北、集中发展、形成规模、完善配套”的建设思路,各项建设积极稳步推进,已经搬迁的有池州学院新校区一期工程,省计划生育学校新校区,市职业教育中心新校区;下一步即将搬迁的还有安徽省交通技术学校;在建的项目有市教育园区服务区、园区建设综合体工程、拆迁安置区等。
我市兴办教育园区的创新做法在全省高校建设中都具有示范意义,先后有安徽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来我市实地考察。
目前,教育园区初具规模,人气日增,在校师生约2万人。
其中,池州学院新校区占地面积1874亩,一期建设规模1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67亿元;二期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在校学生已有1.1万人。
省计划生育学校新校区占地300亩,建设面积5.6万平方米,总投资0.74亿元,在校学生3000人。
市职业教育中心新校区占地460亩,建筑面积近9万平方米,投资约0.7亿元,办学规模为3000名学生。
教育园区服务区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0.7亿元,预计于明年6月份竣工交付。
园区城市综合体工程占地面积400亩,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正在进行图纸设计。
从教育园区规划看,作为市主城区规划滨江环湖“一城五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教育园区规划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其中建筑面积6.5平方公里,规划布局为“一轴三片一带”,一轴为园区内的主要道路,串联起南、中、北三片。
三片是结合地形划分的三片功能区,南片为正在开发的教育用地,中片为居住及公共设施、广场及综合用地,北片为未开发教育用地;一带为生态环境保护带。
从承载空间看,在北片的未开发教育用地规划中,预留有三块空地,每块约400亩左右,共1200亩左右,可以吸引高校来办规模较大的二级学院或者吸引几所高校同时来办分院。
从人口容量看,据测算,市教育园区可容纳6万余人,目前教育园区总人口约2万余人,具备承载能力。
从目前教育园区运行和基础设施条件来看,影响教育园区发展、制约高校来池异地办学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园区建设项目尚无土地指标。
市教育园区目前实际占用土地面积1928亩,除池州学院一期375亩有土地使用证外,余1553亩均未批准,致所有项目无法办理其他有关手续。
而且,未被批准的用地极有可能在今年第十次全覆盖卫片执法监察中被问责,其中2009年卫片执法监察中发现的省计划生育学校300亩用地仍未办理用地手续。
二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亟待完善。
教育园区道路及管网不完善,已建960米的学院路未设置地下排水、排污管道和人行道;供水量和水压难以保证;城市公交不能满足高峰人群。
三是园区管理亟需加强。
目前,教育园区尚没有大型综合服务区,人气不足;在校学生长住教育园区,但教职员工因为没有住房和一些配套服务设施无法入驻;生活垃圾不能定点弃置,流动摊点无人管理等。
四是市教育投资置业公司融资困难,人才缺乏。
市教育投资置业有限公司目前所有资产均为教育资产,经营性资产少,加之建设项目均为教育基础设施,无经营性收入,难以实行抵押贷款,融资困难;同时,教投公司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创新体制机制,吸引高校来教育园区办学是欠发达地区充分利用高校优质教育品牌和资源,实现校地合作共赢,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之路的有效形式。
吸引高校异地办学,外地有成功经验和做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市可以借鉴和参考。
如江苏省宿迁市坚持省市共建、八校(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徐州师范大学)联建的模式,靠着市政府投入4500万元启动校园建设,仅用3年时间,建设了一所“苏北最漂亮的大学”-宿迁学院,被誉为“高教改革大潮孕育出的公办高校新星”、“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
从省内看,马鞍山市政府、河海大学和江苏大业投资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办学,在马鞍山市创办河海大学文天学院,开创了我省引进外地名牌高校、吸纳外地社会资金规范化办学之先河,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和支持。
因此,我们认为,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立足我市市情,创新体制机制,完全可以吸引高校来池异地办学,实现校地共赢,把教育园区打造成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地。
一要树立战略思维,统筹谋划争取支持。
从宿迁学院成功做法看,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宿迁学院建设放在促进区域共同发展、支持宿迁实现更大突破、优化全省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战略高度加以谋划;八所高校鼎力相助,拿出品牌专业对应支援;宿迁市政府举全力之力,将学院的建设列为全市重点建设工程,真正做到了“无条件、无阻力、无障碍”。
我们要树立战略思维,把高等教育发展放在池州“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的位置,不断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做到“不求所有,只求所在”,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招生政策和用地指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在资金上面给予大力扶持;要加大与省内高校的联系,邀请来池走一走,看一看,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省内高校来池“安家落户”。
二、加强园区管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教育园区主要靠市教育投资置业有限公司来进行日常管理,需要理顺机制,尽早成立教育园区管委会或教育园区建设协调小组,加强协调,保障运行。
要坚持以功能来引领规划,在教育园区要以学校和服务性配套行业为主,不可入驻太多的企事业单位,以保持教育园区的整体性和独立性。
要加快推进教育园区综合体建设,完善园区功能。
要不断加大对教育园区基础设施的投入,继续完善教育园区内交通设施建设;加快城区二水厂的建设进度,保证充足供水;参照黄山学院“高知楼”建设模式,探索推进池州学院教师集资房建设,加快幼儿园等设施建设,使教职园工能够安下心、留得住。
三、明确办学定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要明确教育园区的定位,可以把教育园区定位为“四个中心”,即皖南地区人才培养、科研中心;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皖南科技孵化中心和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中心。
结合教育园区的定位,来池办学的高校要定位为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院校;为地方培养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应用型地方高校;立足池州、服务安徽、辐射全国。
同时,来池高校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举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宗旨,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质量为生命,以教学为中心”,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宿迁学院采用股份合作制的方式筹集资金,省政府支持1亿元,市政府和8校分别出资1亿元作为校园建设的启动经费(各占35%的股份)。
另外,8所联建高校拥有30%的无形资产股,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全新投资格局。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也吸纳了江苏大业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
我们可以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创新多元化的投资体制,推进教育园区校园建设和基础建设。
五、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校地合作共赢。
在办学模式上,可以采取“地方政府+公办高校+战略投资者”办学模式(多元合作型),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既有浙江大学的优质品牌(折资6000万元)和教学、管理力量的投入,又有杭州市政府投入的启动资金6000万元和相关的扶持政策,还有浙江电信集团公司的资产投入(折合5000万元),使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得以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