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课后同步练习题

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课后同步练习题

北京的春节
一、用“√”标出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粥(zhōu chōu) 饯(zhàn jiàn) 掺(cān chān) 黏(zhān nián)
宵(xāo xiāo) 贩(fàn fǎn) 娴(xán xián) 浒(hú xǔ)
二、比一比,再组词。

句( ) 邀( ) 饺( ) 麦( ) 狂( ) 旬( ) 熬( ) 较( ) 寿( ) 逛( ) 三、在句中的错别字下面画“——”,并改正在括号里。

1.到年底,标泡得色如悲翠,醋也有了些辣味。

() 2.这是用花生、胶枣、臻子、粟子等干果与蜜钱掺和成的。

() 3.天一擦黑,便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沫道。

()四、用一个词语概括画线部分的意思。

1.新年时,显出所有的景象和事物都变得焕然的气氛。

() 2.除夕夜家家亮着的灯光从天黑一直到天明。

() 3.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没有丝毫的相同之处。

()五、挑兵点将。

1.课文是按( )顺序描写的。

A.倒叙 B.事件发展 C.环境变化 D.时间先后
2.作者在介绍新年时,总体上是从( )角度来描绘地道的节日风俗。

A.吃、喝、玩 B.味、色、音 C.小孩 D.庙会
3.课文在写作结构上显得详略得当,这样写的好处是( )。

A.层次清晰,先总写,后分写 B.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C.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六、给下列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今天是元宵节,()今天的北京特别热闹。

2.()孩子们要放鞭炮,()要过春节了。

3.()除夕之夜要守岁,()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人睡觉。

4.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5.北京()是城市,()它也跟着农民一齐过年,()过得分外热闹。

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会上,他认真地听取大家的意见。

B、我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C、增加质量是当前生产中的首要任务。

D、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云南的歌会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

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比喻,比赛机智才能。

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

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

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心中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

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性情明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脸,满口白白的牙齿,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不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作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路旁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1.画“——”的句子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可用哪些成语来概括?
2.画“”的句子与俗语所表达的意思相同。

①行家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垒的②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3.作者主要对文中的年轻妇女作了哪些方面的描写?这些描写显现出这位妇女是一个怎样的人昵?
4.文中的“你们看,我唱赢了”是对年轻妇女的语言描写,还是作者的联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