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后的四瑞堂,名取自传说:北宋时候有一个叫圆照的大和尚在寺里放生池边谈经说法,真是惊天地泣鬼神,道理说透,此时“法鼓自鸣,枯竹爆青,灵龟出水,宝塔放光:,四瑞齐祥。
如今我们在法师说法的地方重建了”四瑞堂“以资纪念,在三层高台建筑基石上烘托出纪念馆的庄重,同时用高低上下的廊连接着钟楼、鼓楼,在凝重中不乏生动。
一弯清流南行,柔和了建筑的曲直。
而从庭院的西南角小桥上远眺,秀挺的瑞光塔如同一管墨笔架在砚台似的四瑞堂上,到也十分应景,符合苏州文化古城的特性了。
对面的丽景楼是占据全园的制高点,重檐歇山。
遥想当年“学丘崇建,雄威甲于诸楼”,“雄家6三吴”的气魄和豪奢的吴宫生活,巍峨的丽景楼完全成了“琼楼玉宇”的实在形体了。
而台前阶下的月台,呈八卦形,难道是五子胥“象天法地”的占星?抑或是馆娃宫女临流照影、偏偏起舞的地方?背面在喜来登主楼的映衬下渐近渐低,廊桥两翼生凤,有亭翼飞天,三孔拱桥下在湖石上常年跳动着二阶小落差瀑不;在最低处,一平桥飞渡水榭平缓的舒展,显得水面愈加开阔。
在建筑空间上构思奇巧工整,使园内外的景致连成一体。
而南面则以一座低矮的丛桂小山似院墙般稍作阻隔,更多的却是为了增加景深,牵引我们的视线一直到最尽头的盘门城墙和城楼。
几乎不做更多的人工雕琢,以绿地自然伸展,成为街中的城隅、吴宫高楼到盘门城楼的一个缓冲区。
【由北绕行,经丽景楼,出南部庭院门,经过明清商业街,上盘门城楼】盘门是苏州仅存的水陆城门,始建于春秋吴王阖闾元年(公元514年),使2500年前的苏州古城的八座城门之一。
为了适应春秋后期激烈的诸侯争霸战,吴王阖闾命令大臣五子胥修筑新城。
五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在古城姑苏山东北0里的江南平原上,筑起了一座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池,称“姑苏城”,
史称“阖闾大城”。
苏州古城周长47里,立陆门八座,“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座,“以象地之八卦”,“八门皆通水陆”。
原为板筑土城,只在水关等处用石头和砖木砌成;五代吴越国时代才用砖砌城墙,里外开有壕沟;元代政府和张士诚小朝廷都十分注意驻防,加厚了城墙,加深了壕沟,马可波罗曾惊叹这座“美得惊人的城市”;清兵南下毁城后在康熙年(1622年)重修,留6门,城垣45里;民国(1928年)时增辟了金门;可惜的是在958年“大跃进”运动时,大部分城墙城门被拆,只剩下盘门保留了水陆城门的样式。
但是苏州城“古为全国第一”,历经战火洗礼,大体如旧,对照藏于苏州文庙的宋代的苏州地图——《平江图》碑,其城市规模、结构、位置,与现在苏州城基本相符,苏州古城成为研究春秋古城的活动标本。
《吴越春秋》记载:吴在辰,其住龙也;所以城门上屋盖反宇,勾心斗角,屋面成凹曲状,而屋脊两侧盘曲相绕似龙角。
而盘门位踞古城西南,门朝东南,因门上刻有蟠龙,以镇蛇位的越国,初名“蟠门”;后因“水陆相半,治泗屈曲,谓之盘也”,改称“盘门”。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苏州古城的“三双”格局:水陆相邻、河街并行、前街后河的双棋盘格局,水陆双城门,双护城河。
怪不得,著名学者陈从周教授说:北看长城,南看盘门。
我想,不管从建筑学、风水学的角度看盘门,还是从城市规划、攻防战略上看,盘门无疑浓缩了古代吴文化的精髓,高度体现了苏州先民的智慧。
在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盘门不但水陆两门并列,还同时包括两道陆门和两道水门,这在全国已是绝无仅有的。
两道陆门间构成翁城,城墙陡峭,城门中间有通天狭道,作为盘门提升、开闭闸门之用,易守难攻;水门设水闸和栅门,用绞盘启闭,两门之间有暗道相通,既是重要的防御设备,又能控制入城水势。
城墙上还有雉堞、女墙、绞石关等古代防御设施。
我们刚才上城门的坡道是以前上
城楼的唯一通道。
这样的一个实体是我们研究古代攻防工工事颇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南面旗杆上飘扬着吴王的旗帜,和我们身后新翻新的重檐歇山门楼显示出那个时代壮观的景象,从中我们可以想象到阖闾大城的威仪。
【在水门的上部,向东南看吴门桥】
城墙的内外两侧我们注意到有并行与城墙的两道护城河,内护城河有水门联系着护城河。
古运河上往来频繁的舟楫送来鱼迷之乡的富足,同时它是联系苏州城和京城的漕运枢纽。
三十公里以西的太湖得以通过苏州城的护城河和四十公里以北的长江联系了起来,把江南天朝和遥远的京都联系了起来。
几千年来,送走了负箕北上踏上仕途的学子,带来了科举失意夜泊枫桥作证。
看尽了锦帆的意气风发,长子胥先生不瞑目的惨烈,迎来送往早吴王城的门口,吴门桥在沉寂了半个世纪以后,重新听到了机帆船的卜卜声,船工吭哟坑哟的装卸声,渔家盘点收获欢快的声音,还有河两岸的居民推着的自行车、主动车、摩托车上下桥的声音。
一切都在今天苏州的繁华图了。
吴门桥地处要津,气势雄伟;它和外水门前小巧的平梁石桥——水关桥,一圆一方,相得益彰。
吴门桥始建于宋代元丰七年(1084年),原为三孔桥;现在的桥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桥长66.3米,拱顶离正常水位9米,跨径16米,南坡49级台阶,北坡48级,是苏州最大的单孔石拱桥之一。
传统的“盘门三景”——瑞光塔、盘门古城门、吴门桥,在现代的今天,小康的苏州,以它独有的方式让我们追忆过去,展望将来,如同滔滔运河水东流,宁静、自在。
灵动,永远滋润着吴地江南,人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