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快乐百喻经_二鸽喻

快乐百喻经_二鸽喻

透过现象方看本质
【原文】
昔有雄雌二鸽共同一巢,秋果熟时,取果满巢。

于其后时,果干减少,唯半巢在。

雄嗔雌言:“取果勤苦,汝独食之,唯有半在。

” 雌鸽答言:“我不独食,果自减少。

” 雄鸽不信,嗔恚而言:“非汝独食,何由减少?”即便以嚷啄雌鸽杀。

未经几日,天降大雨,果得湿润,还复如故。

雄鸽见已,方生悔恨:彼实不食,我妄杀他。

即悲鸣命唤雌鸽:“汝何处去!”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

颠倒在怀,妄取乐,不见无常,犯于重禁,悔之于后,竞何所及。

后唯悲叹,如彼愚鸽。

【译文】
从前,有雌雄两只鸽子,住在一个巢里。

秋天到了,果子成熟了,它们把拾来的果子装满了整整一窝。

过了一些日子,果子逐渐干瘪,只剩下了半窝。

雄鸽开始责怪雌鸽说:“我俩辛辛苦苦弄来了一窝果子,你为什么独自享用呢?你看,现在只剩下一半了!”
雌鸽回答说:“我从来没有独自食果。

果子是自己减少的。


雄鸽不信,十分生气,说道:“如果不是你独自吃了,怎么会减少!”
便用嘴啄死了雌鸽。

没隔几天,天下大雨,果子吸收了潮气,又恢复了原样,涨满了一窝。

雄鸽见此情景,才后悔了起来:“她确实没有独吃果子,我错把她杀了!”伤心地叫唤雌鸽道:“你到哪里去了!”
世间凡夫也是这样。

内心里存在着颠倒妄见,追求不应贪着的五欲之药,不观想世间无常、迁流不住的道理,因此违犯了杀、盗、淫、妄等根本重大禁戒。

到产生恶果后才追悔不该这样做,可已经来不及了。

这不正像那只愚蠢的雄鸽后来徒自悲鸣一样吗?
【寓意】
精神是智慧的源泉,只有精神清爽,智慧才会明朗。

智慧是心志的标志,心志公正才能坚强不阿。

有些聪明的人,办一些错事,并不是因为他愚笨,而是私欲和感情用事,使他头昏脑涨,影响了他的正常思维和判断。

有时候,一些聪明人却在非常明显的是非面前,失去理智和公正,做出糊涂事。

这是为什么?
主要是私欲和偏见,影响了“聪明人”的思维。

私欲主要是金钱、美女;偏见主要是喜怒哀乐、感情用事。

只有排除私欲、偏见的干扰,保持头脑冷静,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聪明人办错事的原因除了私心杂念以外,那就是看问题的方法问题。

世界上的事物是辩证的,现象和本质,愿望和结果,不一定都是一致的。

事物是发展的、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现象和本质,有时是不一致的,这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就如同寓言中的“半巢果”、“满巢果”一样,这是表面现象。

事物中的矛盾又是相互转化的,秋果成熟时采摘的“满巢果”,过了一段时间,果子逐渐干瘪,只剩下了“半巢果”,这个矛盾转化的条件就是“天气”和“时间”,夏天和秋天天气温暖、湿润,冬天天气寒冷、干燥,由于秋天采摘的果子硕大,到了冬天,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干鲜果变成了干果,自然就变少了,这就是说,“温度”和“时间”就是变化的条件。

既然“聪明人”(比如寓言中的“雄鸽”)有时也会办错事,那么怎样避免少犯或不犯错误呢?这就要多学一些辩证法。

要学会一分为二地分析事物,诸如现象和本质、量变与质变、内因与外因、愿望和结果……只有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看待事物,才能使“聪明人”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也才能避免雄鸽用嘴啄死雌鸽悲剧的重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