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存货课后习题答案
【业务题一】
1.先进先出法
5日发出材料实际成本=3 500×12=42 000(元)
15日发出材料实际成本=1 500×12+1 500×13+2 000×13.5=64 500(元)
25日发出材料实际成本=1 000×13.5+2 000×15=43 500(元)
8月份发出材料实际成本=42 000+64 500+43 500=150 000(元)
8月末结存A材料的实际成本=1 000×15=15 000(元)
2.移动加权法
5日发出材料实际成本=3 500×12=42 000(元)
10日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5 000-3500)×12+1 500×13+3 000×13.5]/(1 500+1 500+3 000)=13(元)15日发出材料实际成本=5 000×13=65 000(元)
18日移动加权平均单价=(1 000×13+3 000×15)/(1 000+3 000)=14.5(元)25日发出材料实际成本=3 000×14.5=43 500(元)
8月份发出材料实际成本=42 000+65 000+43 500=150 500(元)
8月末结存A材料的实际成本=1 000×14.5=14 500(元)
3.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
8月份加权平均单价=(5 000×12+1 500×13+3 000×13.5+3 000×15)/(5 000
+1 500+3 000+3 000)=13.2(元)
8月份发出材料实际成本=(35 00+5 000+3 000)×13.2=151 800(元)
8月末结存A材料的实际成本=1 000×13.2=13 200(元)
【业务题二】
(1)4月5日会计分录为:
借:在途物资 546 800 [1 000×(500+40)+6 8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85 000
贷:银行存款 631 800
(2)4月12日会计分录为: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26 246.40 (48×546.80)
原材料 520 553.60
贷:在途物资 546 800
【业务题三】
月初冲销上月暂估款会计分录为:
借:原材料 1 200(红字)
贷:应付账款 1 200(红字)
(1)3月5日上月已付款在途材料运达(对应“材料采购”月初借方余额5500)借:其他应收款 550
贷:材料采购 550(5 500×10%)
借:原材料 5 000
贷:材料采购 5 000
借:材料采购 50
贷:材料成本差异 50(5500-550-5000)
(2)3月8日会计分录为:
借:材料采购 1 29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 204
贷:银行存款 1 494
借:原材料 1 200
贷:材料采购 1 200
借:材料成本差异 90
贷:材料采购 90
(3)3月17日会计分录为:
借:材料采购 8 8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 1 360
贷:预付账款 10 160
借:预付账款 5160
贷:银行存款 5 160
借:原材料 9 000
贷:材料采购 9 000
借:材料采购 200
贷:材料成本差异 200
(4)3月28日会计分录为:
借:材料采购 5 000
贷:应付票据 5 000
(5)3月29日盘盈材料:
借:原材料 5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500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500
贷:管理费用 500
(6)3月30日原材料暂估入账:
借:原材料 1 000
贷:应付账款 1 000
(7)3月31日会计分录为:
A.结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
借:生产成本 5 000
制造费用 200
管理费用 1 300
贷:原材料 6 500
B.结转发出材料应分摊的成本差异:
计算成本差异率:
[(450-50+90-200)÷(14500-1200+5000+1200+9000)]×100%=1.02%
(注:月末盘盈的原材料500元、月末暂估入账的1000元不计入成本差异率的计算。
)借:生产成本 51
制造费用 2.04
管理费用 13.26
贷:材料成本差异 66.3
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6500+66.3=6566.3(元)
月末材料实际成本=23500+233.7=23733.7(元)
【业务题五】
(1)借:低值易耗品——在用 4 000
贷:低值易耗品——在库 4 000
借:管理费用 2 000
贷:低值易耗品——摊销 2 000
(2)借:制造费用 800(1600×50%)
贷:低值易耗品——摊销 800
借:原材料 120
贷:制造费用 120
借:低值易耗品——摊销 1 600
贷:低值易耗品——在用 1 600
P254【业务题二】
(1)(单位:万元)
(2)A产品:
A产品账面余额=4000+6000-5000=5000(万元)
有合同部分账面余额=5000×20%=1000(万元)
有合同部分可变现净值=1000×(1.2-0.1)=1100(万元)
有合同部分未发生减值。
无合同部分账面余额=5000×80%=4000(万元)
无合同部分可变现净值=4000×(0.9-0.1)= 3200(万元)
无合同部分减值=3200-4000=800(万元)
A产品存货跌价准备期初余额=4000-3900=100(万元)
A产品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800-100=700(万元)
分录:借:资产减值损失 7 000 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A产品 7 000 000
B材料(用于生产A产品):
B材料生产的A产品账面余额=3100+0-1300+3000×0.4=3000(万元) B材料生产的A产品可变现净值=3000×(0.9-0.1)= 2400(万元)
A产品发生减值,需对B材料进行减值测试:
B材料账面余额=3100+0-1300=1800(万元)
B材料生产的可变现净值=3000×(0.9-0.4-0.1)=1200(万元)
B材料跌价准备期末余额=1800-1200=600(万元)
B材料跌价准备期初余额=0
B材料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600-0=600(万元)
分录:借:资产减值损失 6 000 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B材料 6 000 000
C材料(用于直接出售):
C材料账面余额=8100+0-2000=6100(万元)
C材料生产的可变现净值=6000(万元)
C材料跌价准备期末余额=6100-6000=100(万元)
C材料跌价准备期初余额=8100-7900=200(万元)
C材料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00-200=-100(万元)
分录:借:存货跌价准备—C材料 1 000 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 1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