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文言文训练(精编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①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②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③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这个故事后来演化为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________。
(2)先解释句中加点的字,再写出句意。
①子无敢食.我也!食:________。
句意:________。
②)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走:________。
句意:________。
(3)这篇文言文讲了狐狸和老虎的故事,你会怎么评价这只狐狸?2.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滥竿充数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③之,廪食④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①选自《韩非子》。
滥:虚妄不实。
竽:古代一种竹制簧管乐器。
滥竽,常用来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②南郭:复姓。
处士:指没做过官的读书人。
③说(yuè):同“悦”,高兴。
④廪(lǐn)食:这里是供给粮食的意思。
(1)联系上下文,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Ⅰ齐宣王使人吹竽________ ①用;②派;③让Ⅱ请为王吹竽________ ①请求;②敬辞;③邀约Ⅲ好一一听之________ ①喜好;②常常(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
3.根据文言文,并完成练习。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________,问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而________。
”一儿以________,而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及日中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一儿曰:“________,及其日中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孔子不能________。
两小儿笑曰:“________?”(1)根据原文填空。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________,问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而________。
”一儿以________,而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及日中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一儿曰:“________,及其日中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孔子不能________。
两小儿笑曰:“________?”(2)两个小孩各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太阳离人的远近的?(3)从两小儿的辩论中可以看出什么?(4)“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5)你感觉下列哪幅图中的太阳大一些?请动手量一量,看哪一幅大,并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感觉第一幅大一点,实际一样大。
因为这可能是眼睛受到了外界的影响,造成了视觉上的差异。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1)解释划线词的含义:①以至于斯也斯:________②从而谢焉谢:________(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曩①有愚者,常于室外县履②为志③。
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
其妻收履。
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
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履,非吾室。
”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注】①曩:从前。
②履:鞋。
③志:标志。
(1)翻译下列划线词语。
①及午________②至薄暮________③是汝家________④何不入________(2)翻译句子。
①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
②愚者审视之,乃悟。
(3)这个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玉,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就为汝多知乎?”(1)用“/”画出朗读时的停顿处。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2)两小儿辩日时,一儿从________的角度来看,认为“日初出大如车盖”;一儿从________的角度来看,认为“日初出沧沧凉凉”。
他们看太阳的角度不同,因此得出的结论不同。
(3)从上面短文中,你体会到孔子和两小儿各有哪些美好的品质?(4)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听了两个小儿的话,孔子又会说什么呢?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走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ìa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才美不外见________②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从文中第一段看,千里马如果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4)这篇文章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
千里马遇不到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________的社会现实。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
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报偿D.时人畏服之如是:同乡9.阅读理解。
东床姣婿郗太傅①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②书求女婿。
丞相语郗信③:“君往东厢,任意选之。
”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④,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⑤,因嫁女与焉。
——《世说新语》【注释】①郗(xī)太傅:郗鉴,以儒雅著称,官至太尉。
②王丞相:王导,东晋琅琊临沂人。
曾任三朝丞相,在东晋政权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③信:使者,即上文中的门生。
④矜持:庄重,拘谨不自然。
⑤逸少:王羲之,字逸少,是王导的侄儿。
(1)用两条“/”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2)下列各句中,下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丞相语郗信:告诉B.白郗曰:姓氏C.咸自矜持:都D.因嫁女与焉:于是(3)用现代汉语翻译。
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4)从选文内容可以看出王羲之是一个怎样的人?10.阅读短文并完成下面问题。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李惠拷皮后魏李惠,为雍州刺史。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
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
惠遣争者出,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拷知主乎?”群下以为戏言,咸无应者。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服而就罪。
(1)解释下划线的字。
①同释重担________ ②于何逃声________③卒逢暴雨________ ④负薪者乃服而就罪________(2)翻译句子。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
(3)李惠对州纲纪说出了断此案的办法,你知道是什么办法吗?请解释。
(4)本文阐述了什么道理?11.阅读与欣赏。
园中有树,其①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②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③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④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⑤前利,而不顾其⑥后之有患也。
(1)下列依次对选文中的“其”字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①园;②蝉;③螳螂;④黄雀;⑤它们自己;⑥它们自己B.①树;②蝉;③螳螂;④黄雀;⑤它们自己;⑥它们自己C.①树;②螳螂;③黄雀;④弹丸;⑤它们自己;⑥它们自己D.①园;②螳螂;③黄雀;④弹丸;⑤它们自己;⑥它们自己(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线的句子。
(3)用八字成语给这篇选文拟个题目: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
12.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弈秋,通国之______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____________?曰:非然也。
(1)按原文填空。
(2)解释文中加粗的字词。
通国:________ 使:________ 援:________ 然:________(3)请你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两个学弈者的不同表现。
①其中一个人:________②另一个人:________③第二个人的表现可以用________这个成语来形容。
(4)两个人学习的结果怎样?在原文中找出来。
(5)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一句话阐述。
13.课内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 _____(chǔ zhū)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 _____(zhé zhē)枝,诸儿竞 _____(jìng jīng)走取之,唯 _____(wèi wéi)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阅读文言文,找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儿竞走取之(跑)B.唯戎不动(只有)C.人问之(它,指“道边的李子”)D.取之,信然(的确如此)(3)试着写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这句话的意思。
(4)你一定能说出王戎不取道旁之李的原因吧!1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jiàn)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