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法鉴赏之黄庭坚

书法鉴赏之黄庭坚


6.而要体会古人笔法,必须“熟观魏 晋人书”(以上均见《跋与张载熙书卷尾》)。 7.“墨池笔冢,非传者妄也”(《题虞 永兴道场碑》)。学书法,必须用功。功力 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之一。 山谷先生和东坡相比,论天资,则不 及;凭功力,则过之。他们间既是师徒又 是朋友,在功力和资历消长的作用下,终 于走在一起,成为并驾齐驱的两位英才, 共同开创了宋代的尚意书风。
《蔺相如传》
《太白忆旧游诗》
《刘禹锡竹枝词》
杜甫诗
花气熏人帖
黄庭坚和苏轼一样,和佛教关系密切。 主张心是一切根源的禅宗南宗,最合士大 夫口味。宋人崇尚萧散简远,虚和疏淡, 读书人和佛教关系密切。宋人的尚意是一 种简洁、无限的审美意象,是个体人抒写 特殊情感,自得其乐,以求人生价值的认 定。山谷在本帖中注入的情感有时如淡云 在和风中缓行,有时又如晴空惊雷,瞬息 万变。
王羲之行书的结构特征
七、迎让 所谓“迎让”,就是在 多体结构中,各部分相互谦 让,相互避就,形成一个和 谐的有机整体。在王体行书 中,迎让分“上下相让”和 “左右朝揖”两种。
一般说来,在复合结构中, 如果单体有大小之分,大单体占 的空间大,腾出一定的位置让小 单体插进来,形成上下穿插或左 右回抱之势,似以老携幼,尊卑 分明,如“耆”、“制”、“妙” 即是如此.
(二)左右朝揖
在左右结构中, 左边缩右伸左,右 边缩左伸右,互相 依偎,平分秋色。 在左右结构中, 左边缩小附丽于右, 主次分明,配合默 契。 在多重结构中, 互相缩小其相邻的 一面,紧密相连, 洗炼 唐朝张怀瑾认为,行书“务从简易, 相间流行”。也就是说,行书运笔速 度较快,为了方便起见,在字形易识 的前提下,可以用省减笔画的方法。 在王体行书中,有省笔、减笔、化笔 和合笔四种。
所谓“省笔”,就是把点、横、撇、 捺或某些局部省去不写; 所谓“减笔”,就是减少相同或繁 多的笔画; 所谓“化笔”,就是把长的笔画, 收缩简化为最短的笔画——点; 所谓“合笔”,就是把两个单体中 的两笔重合为一笔。
者字 外形或长瘦,或 短肥,中竖有正有 斜,与第二横有连 有分。 之字 外表有长有扁; 用笔有方有圆,有 粗有细。 无字 撇与上横有断有 连;下四点或变一 横,或变一点一横, 或俯或仰。
于字 体或行或草, 钩或泯或露,点 或分或连。 而字 撇或与左竖相 迎或与中竖相接; 中竖或收或放, 或变点,或倾斜。 地字 “也”字一横 或平或斜,或与 “土”字上横相 接或与下横相连。
如果单体大小相同,要互相收 缩其相邻的部分,伸展其相背的部 分,形成互相依偎、顾盼生姿之势, 如朋友相处,并行不悖,“敛”、 “被”即是如此。如果是多重结构, 在有限的空间中,各部分都相应地 缩小,形成互相检束,患难与共之 势,如生死之交,同舟共济, “测”、“翔”即是如此。
(一)上下相 让 在上下结构 中,上边相让, 下边穿插,相互 契合,浑然一体。 在上中下多 重结构中,三部 分相应缩小,在 有限的空间和睦 共处。
这四种虽表现的形式不同, 但都是从险绝中求稳定,从动 态中求平衡,以达到“奇宏潇 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 主故常”的最高境界。
(一)左欹
竖向左边 倾斜,形成左 欹之势。 (二)右侧 竖向右边 倾斜;或在左 撇长捺短、斜 度不等,形成 右侧之势。
(三)上欹下侧 上下结构中, 上下单体分别向相 反的方向倾斜,形 成上欹下侧之势。 (四)左欹右侧 左右结构中, 左边向右斜,右边 向左斜,形成向中 间倾侧之势。 左右结构中, 左边向左斜,右边 向右斜,形成向左 右两边倾侧之势。
王羲之行书的结构特征
4.欹侧 欹侧,是行书区别于楷书的一 个很重要的结体特点,这个特点 在历代行书大家中以王羲之行书 表现得最典型,最充分。
王体行书的欹侧分左欹、右侧、上欹下侧和 左欹右侧四种。 左欹和右侧是字体向一边倾斜。有的是真 正的倾斜,要靠在章法中上下或左右字去“补 救”,以形成千姿百态的美感;有的是“似欹 反正”,乍看上去好象是倾斜的,实际上又是 正的,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说的“凤翥龙蟋, 势如斜而反直”。上欹下侧和左欹右侧则是单 体(局部)是斜的,整个字(整体)又是正的, 主要靠单体向反方向倾侧来维持整个字的重心。
3、闯荡草书——黄庭坚与《诸上座》
才情
心声
书风


他的文学创作主张“无一字无来处”, 缜密谨慎;把玩笔墨,却“本无法也”, 一味率情尽兴,无所顾忌。 用典和诗语锻炼是“江西诗派”首届 掌门人定型的艺术观。他那驾驭文字能力 的才情,使他对不同文学形式采取了不同 的表现手法,是花开两枝的璀璨。 走笔舞墨的无法,是尚意书风的宣言, 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王羲之把它们兼收并蓄于行书 结体之中,丰富了行书的结体。如 果认真研究一下,不难发现,王体 行书较少用形连,即使用,也只偶 相引带,且点画处皆重,牵丝处皆 细;较多用意连。
即点画之间虽无牵丝相连,但 此呼彼应,脉络相通,通体之内, 一气呵成,笔虽断而势连,形不接 而气贯,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 我们在写行书时,不要滥用形连, 以免给人以油滑庸俗的感觉。
王羲之行书的 结构特征
2.尽态—— 长短、 大小、疏密
2.尽态
长短、 大小、 疏密
王羲之行书的结构特征
3.错落 王羲之认为行书要错落有致,“若 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 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据 说钟繇的大弟子宋翼开始写字时由于写 得方整齐平,被钟繇狠狠地批语了一顿, 以致三年不敢见老师的面。
(一)左短右长
左为“日”字 旁,或右以中竖作 结者,本为左短右 长,顺其自然。
左右等长,有 意把左边缩短,或 把右边拉长,形成 左短右长。
(二)左长右短 右为“口字”、 “文”字,或字 形本短;左边字 形本长,顺其自 然。 左右等长,有 意把左边拉长, 右边缩短,形成 左长右短。 (三)上窄下宽 上为“日”字、 “山”字,或下 为“心”字,多 上窄下宽。
黄庭坚的学书历程,从周越、苏舜钦 兄弟(宋代草书书家)步入晋唐,亲近了张旭、 怀素等草书名家,终于悟到了书圣楷草 融合的精髓。 8.他发之内心体认到“欲学草书,须 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法”(《跋 与张载熙书卷尾》)。草书必须有扎实的楷书 点画基础,分清点画和牵丝,识别下笔 来龙去脉,写草书才不会涂抹如天书。
王体行书不管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 构,都显得长短互殊,宽窄各异,大 小不匀,结构的两边形成强烈的对比。 有的字本来左长右短,或上窄下宽, 就因体赋形,表现出一种自然的美; 有的字本身左右等匀,上下齐平,则 伸左而仰右,或收上而放下,有意打 破这种均衡,但也丝毫显露不出人工 斧凿的痕迹。
这样做,不仅使结体变得参 差错落,主次分明,虚实相生, 奇趣横溢,也会使章法显得宽松 舒展,产生气脉流通的艺术效果。
于是,一种凌厉又淡散的书风在宋 代草书苑压倒群芳,又引领了几代风 骚。 自明代起,对黄山谷草书的溯源一 般都归于怀素,清代梁清标还在本卷 后写下了“此卷摹怀素书”的断语。 从此,山谷草书便编入怀素支系。 又是谢稚柳先生,从用笔法排除众 议,把山谷归人张旭门下。
黄山谷草书展示了宋代尚意的新风尚, 赢得社会的认同。他在被贬的住所, 家中每天日常开支,都是以书作来换 取的。还有一个传说更加神奇:就是 江神因山谷从黄龙山神龙、船工摇桨 荡撸得笔法受启示而心有不甘,为造 化讨得平衡所发生的故事。
14
思考题 1.通过学习张旭草书,请论 述草书与楷书的关系?
2.如何理解书法作品中的
“书卷气”?
4.王羲之行书的结构特征
一、变化 (一)同画异态 (二)同旁异变 (三)同形异化 (四)同字异体
一、变化 (二)同旁异变
一、变化 (二)同旁异变
一、变化 (二)同旁异变
一、变化 (二)同旁异变
这也是颜真卿作为长辈告诫后学,使 怀素心悦诚服“何如屋漏痕”名言的内 核。 黄庭坚循规蹈矩,终于在草书领域有 重大的突破。他自认元祜间(49岁前)“笔意 痴钝,用笔多不到”。事实上,当时已 自成一家。 不过他心气高昂,勇于自我否定,勇 于汲取,以前一个台阶为起点,再向上 迈开新一步。草书之法,“至是又一变 矣”(姜夔《续书谱》)。
上为单体,下 为合体,多上窄 下宽。
(四)上宽下窄 上为宝盖头, 或下为“日”字、 “口”字者,多 上宽下窄。 上为合体,下 为单体,多上宽 下窄。
(五)左窄右宽 左为竖心旁、三 点水旁;或右为 合体字者,多左 窄右宽。 (六)左宽右窄 右为“彡”、 “弋”旁,左边 笔画繁多者,多 左宽右窄。 (七)上大下小 上为合体,或下 为“土”字、 “日”字者,多 上大下小。
5
书 风 黄山谷传世草书有四卷:《蔺相如 传》、《太白忆旧游诗》、《刘禹锡竹枝 词》、《诸上座帖》。 《诸上座帖》为晚年力作,笔势最为高 妙。
《诸上座帖》是纸本长卷,山谷用大 字草书手录五代文益禅师的语录,赠送给 朋友李任道。因文首为“诸上座(上座,佛教 名,指资历较高的和尚)而得名,卷尾有自署行 书大字跋语。
一、变化
(二)同旁异变
一、变化 (二)同旁异变
一、变化 (二)同旁异变
一、变化 (三)同形异化
一、变化 (四)同字异体
其字 中间两横或减为 一点,或连成 “了”字;两竖 或长或短。 不字 外形或大或小, 用笔或方或圆, 或连或断。 开字 外“门”两竖有 粗有细;内“开” 右竖有回锋,有 出锋,或悬针, 或垂露。
(二)减笔 减笔者,减少 笔画。如“福” 字减“口”字三 笔为一笔。 (三)化笔 化笔者,化长 为短。如“与” 字化两横为两点。 (四)合笔 合笔者,合二 为一。如“峰” 字,把“山”字 右竖与“ 夆”字 上撇重合。
王羲之行书的结构特征
6.呼应 所谓“呼应”,就是通过点画之 间的互相联系,使字变成一个有机的 统一体。主要分形连和意连两种。形 连也称明连,是用有形的牵丝把点画 连接起来,是草书的一种结构法;意 连也称暗连,是用无形的笔势把点画 联系起来,是楷书的一种结构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