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的美学意义:①丑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
没有丑,就不可能有美,美是以人间丑为反衬的。
它和美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又相互转化。
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
一方面,一种新的进步都必须有另一事的亵渎,另一方面,阶级对立产生以来,人的恶劣情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恶和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
③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
④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转化成艺术中的美,即“化丑为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什么是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答:`非实体性 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中;a开放性 即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
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
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个体的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产性的结构之中。
概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
答: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①上古时期的美育思想是以乐感化。
孔子把乐视为安邦治国的重要措施,美育的目的是通过乐化达到天人和谐;②朱熹认为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消融渣滓”的过程,以此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提升人格,完善人生;③李渔指出戏曲的情节、文词都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中国现代的美育思想:①蔡元培率先引入“美学”一词,他强调了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倡导“以美育代宗教”;②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③王国维则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
(物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
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40、简答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①感性直观性②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③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④自由无限性⑤非理性的显性表征1)直观性。
在汉语中通常被看做感性认识的同义词,《辞海》的注释是:“即感性认识,就是实践中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
其特点是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
其局限性是只能把握个别而不能把握一般,只能把握现象而不能把握本质。
因此,要真正认识事物,必须由生动的直观进行到抽象的思维。
”在西方思想中,直观还有另一种更为常见的含义,指的是心灵无需借助于感官刺激,也不经过逻辑推理,就能直接领悟或把握真理的能力。
(2)非功利性。
a、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由于审美经验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事物的实际存在毫无关系,自然也就不会与对象发生任何利害关系。
b、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让人们产生审美的愉悦,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就要求人们排除各种功利因素的干扰,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损害或者减弱人们的审美愉悦。
c、审美经验虽然是一种非功利性的行为,却并不意味着审美经验不可能产生任何功利性的作用。
d、超越性。
在日常用语中,“超越”一词指的是“自我提高”、“自我进步”的意思,也即是说人们通过学习和努力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和思想境界。
在哲学研究中,该词最初起源于中世纪,经院哲学提出了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划分,前者是纸世俗的人生和现实世界,后者是纸神的世界或者天国。
在经院哲学家看来,彼岸世界是对此岸世界的超越,因为彼岸世界是超验的。
“超验的”一词源自拉丁文trans(超越)和scandere(攀登、上升)字面意思是胜过、超越,或者说是与某种界限分离,在哲学上指的是超越了某种决定性界限而存在的东西。
审美经验的超越性,既包含了该词的日常用语,又涵盖了哲学用法。
这是应为审美经验归根到底是一种人生实践活动,其作用在于让人们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不断在审美修养和思想境界方面超越自己14.简述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答:首先,虽然二者均有主客物我,情景浑契的结构,但他们所达到的层次,深度不同,意向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
意境深邃,意象广阔。
其次,意境是意向的升华,他是主题心灵突破了意象的遇险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
再次,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是至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1、意象是由意与象两方面组成。
意指主体在审美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和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等。
象则是指由想象创造出来的,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现。
当主体想传达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体验时,意便出现了;意所借以显现的,具有直观性的个别、特殊的具体的感性表象,便是象。
2、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
宗白华说,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
它最早由王昌龄与物境、情境并列提出来的三境之一。
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1)联系:意境与意象是相通的,二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装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
(2)区别:①首先,意象主要是讲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再次,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18、审美想象与情感的关系:1、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2、情感不仅是审美想象的动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
3、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美育的功能。
怡情养性,(美育通过审美“怡情养性”,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一种调节,从而达到心里的平衡,人格的完善,这使得美育与德育和智育这两种教育有相当的差异。
)化性起伪。
(人在现实生活中对审美感化的追求,从上古的巫术礼仪时代就开始了。
起初,人们将诗,歌,舞一体的乐观视为一种巫术,认为它可以和天地,成万物,输河道)意境的审美内涵和特征主客统一情景交融时空转换有无相生言有尽而意无穷辩证的哲理智慧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答: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表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
`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
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
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
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 我 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鲍姆加登通过为美学命名和定义,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取得与逻辑学相互区别和并列的地位,是对哲学和人类思想史的重要贡献。
他克服理性主义局限,肯定了美学作为感性认识的科学的价值,认为美的认识是“类似理性的思维”,能够达到“审美的真”,表现出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调和的倾向;同时又突破新古典主义束缚,强调诗的感性化和个性化特征,充分肯定想象、情感对于诗的作用,促进了欧洲美学和文艺思想的新变。
一、美学作为独立学科建立的意义鲍姆加登(在美学史上的最主要贡献,就是通过为美学命名和定义,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使其在哲学中获得了和逻辑学相互分立和并列的地位。
1735年,年仅21岁的鲍姆加登在他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第一次提出用“Aesthetica”(意为“感性学”)这个名称来区分一种特殊的科学。
他写道:“希腊的哲学家和教会的神学者曾经慎重地区别感性事物(aiбθηrá)与理性事物(voηrá)。
显而易见,他们并不把理性事物同感性事物等量齐观,因为他们以这名称尊重远离感觉(从而,远离形象)的事物。
所以,理性事物应该凭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认识,而感性事物[应该凭低级认识能力去认识]则属于知觉的科学,或感性学(Aesthetica)。
”鲍姆加登认为认识理性事物的高级认识能力和认识感性事物的低级认识能力应分别由两门科学来研究,前者属于逻辑学,后者属于感性学———美学。
对于年轻时这一发现,鲍姆加登显然非常重视,并坚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索。
1750年,他的一部研究感性认识的专著出版,书名就是“美学”。
这也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新的独立的科学的正式诞生。
正是在这部著作中,鲍姆加登第一次为美学下了一个定义,并明确提出美学应是一门独立科学审美过程的理解A 情融于礼 b 呈现出仍是单纯的形象思维c 现相无相,立说无说。
请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例分析艺术意象的审美特征。
附:《月下独酌》原文: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虚拟性:艺术意象的虚拟性即非现实性,指采取非现实形态表现现实事物,可以虚构、编造,其至违背常情常理;(2)感性:指意象可为感官直接感知,体验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无须借助自学理性的反思;3)想象性:指借助想象把一股表象拓展、上升为审美意象的特征,这是艺术意象最重要的特征;(4)情感性:指艺术意象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情感因素而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59.艺术意象有何基本特征?.(1)虚拟性,指意象所具有的非现实性。
意象既可以用想象和虚构来表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也可以用非现实的形态表现现实中已有的东西。
(2)感性,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感受的直接性和具体性。
(3)想象性,指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想象将“意”与“象”融为一体的产物(4)情感性,是艺术家创造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以具体作品为例)。
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主要分为四种: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