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梳理探究活动设计活动目的:1、知识与能力:梳理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关知识2、过程与方法:联系文本,挑选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知识,学习小组查找资料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知活动重点:与课程教材中文言文阅读联系紧密的文化常识,如古代天文、姓氏称谓等活动难点:对古代文化常识资料的查阅、思考和归纳活动安排:一课时活动设想:我和郑文娟是同桌,在平时的阅读中都对古代的文化知识很感兴趣,正好这学期的语文课本必修5中“梳理探究”部分涉及到了《古代文化常识》这个专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通过对教材所列资料的阅读和分析,我们两个了解到这个专题主要是让同学们就中学语文课文中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作一些梳理探究,从中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但是我们也发现,课本上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虽然比较多,包括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等,但仅仅是对各方面的常识进行了简明解说,要想完成这个专题的梳理探究,仍然需要同学们进行大量的资料查阅、思考、归纳。
于是我们就和桂老师商量了一下,由我们两个负责整个专题梳理探究活动的设计,桂老师很高兴地同意了,并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要与学过的古诗文阅读紧密联系,保证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参与。
接下我和郑文娟的主要工作就是利用课余时间对同学们进行问卷调查,选择了几个同学们都比较感兴趣的专题内容,删繁就简,将同学们按照这几个小专题分成了四个兴趣小组。
我和郑文娟也分别加入了自己感兴趣的小组,并综合大家的意见,给每个小组明确了相关的探究选题,一方面注重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也结合了同学们的实际。
在整个活动设计过程中,桂老师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建议和意见,而在课堂上,主要是由各小组进行活动,桂老师则负责引导、指正和补充。
活动过程预设:布置活动内容:1、成立不同类别的兴趣小组2、各小组搜集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进行系统梳理3、各小组根据需要制作幻灯片4、明确各小组组织的探究选题:兴趣小组一——结合文本,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与星宿有关的诗句。
兴趣小组二——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以及相关的诗歌名句。
兴趣小组三——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与古代纪时名称有关的诗句。
兴趣小组四——结合古代名人的名、字,探究古人名与字之间的关系;——结合《论语》中称名、称字的现象,谈谈称名、称字的文化现象;活动步骤:一、情景导入:由班级里喜欢表演有表演天分的几位同学将《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诸葛亮病重一节改编成简短的剧本并表演。
附改编剧本如下:诸葛亮(诸葛亮病重,夜观天象,长长地弹力一口气)我的命就要到尽头了。
姜维这是何故?诸葛亮我见三星中,旁边的星星很明亮,主要的那颗星星却很昏暗,天象既然是这样。
我就知道了我的命。
姜维丞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为什么不用祈福的方法挽回这样的命运?诸葛亮我打算用祈福的方法挽回,但是不知道天意是什么样的。
这样吧,你带兵甲四十九人,各自拿着皂旗,穿着皂衣,环绕在帐外,我自己在帐中向北斗星祈福。
若是七日之内主灯不灭,我的寿命可增加一纪;如果主灯灭了,我必死无疑,这期间,闲杂人等不要入内,凡我需要的东西命令二名小童搬运进来即可。
姜维“诺”(立刻去安排)当时正当八月中秋时节,银河灿灿,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诸葛亮在帐中设置了一个香花祭物,地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围分布四十九盏小灯,围边安设了本命灯一盏诸葛亮(拜祝)我生于乱世,受昭烈皇帝三顾茅庐之恩和托付孤儿的重任,不敢不尽犬马之劳,我发誓要征讨国贼,不料将星将要坠落,阳寿将要到头,希望上苍慈悲,延长我的寿命,使得我可以上报君恩,下救人民,延长汉朝命运。
不是我贪心非要祈福延寿,实在是情非得已啊。
之后几日,诸葛亮白天商议军机大事,晚上则在阵中。
到了第六天晚上,诸葛亮见主灯还很明亮,心中非常高兴,心想再有几个时辰,祈福延寿的计划就大功告成。
忽然间,听到帐外呐喊声起,诸葛亮刚想派人去问个究竟魏延(飞步闯入帐中)魏兵来了。
由于魏延脚步很快,竟然把主灯给扑灭了。
诸葛亮(弃剑叹息)天要亡我!天要亡我啊!姜维见魏延将主灯给扑灭了,大怒,拔剑而出想杀魏延。
诸葛亮唉,我命该如此,不是魏延的错啊!二、具体过程:(一)古代天文兴趣小组一:1、梳理——总体介绍古代天文的有关知识:五纬与七政、星宿与二十八宿、四象与分野等。
《滕王阁序》中“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即是指洪州是二十八宿中翼、轸的分野。
在春秋战国时代,占星家将天上星宿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如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提到的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
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古人建立分野的目的在观察天象,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
是把天象的变化和人事的吉凶联系到一起的。
如日食是上帝对当政者的警告。
2、探究——组织其他小组以竞赛的方式回顾学过的古诗文中与星宿有关的诗句,每说出一句,所在小组得一分。
(二)风俗民情兴趣小组二:1、梳理——播放春节的动画短片,让同学们说说春节的风俗,讲解春节名称的由来。
2、由黄梅戏《夫妻观灯》引出正月十五元宵节,由班里景颇族学生介绍正月十五这天景颇族“目脑节”的节日风俗民情: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景颇族人民传统节日“目脑纵歌”盛会。
它是一个追溯自己民族起源祭祠性节日,后逐渐演变成庆贺丰收的歌舞盛会。
“目脑”是“大伙跳舞”的意思,“纵歌”是尽情欢乐。
这一天,目脑广场中心高高竖立着4棵巨大的“纵牌”立柱,它是世代沿袭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旗帜。
立柱上绘制有巨大厥纹、云雷纹、三角形及两柱间交叉的长刀等图案。
主柱顶绘山峰,下部画满了与生产有关的图案,表示欢乐吉祥,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在“目脑纵歌”的盛会上,景颇族男女老少要围着四棵巨大的“纵牌”和“主柱”跳目脑舞,喝甘醇的米酒,尽情欢乐。
庆祝活动通宵达旦,人们沉浸在无比欢乐的气氛之中。
3、在歌曲《五月五是端阳》的背景音乐中,介绍端午节的来历,组织其他兴趣小组以竞赛的方式,回忆小说《边城》中提到的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以及与端午节有关的诗歌名句,每说出一句,其小组的一分。
(三)纪年纪时兴趣小组三:1、介绍古代常用的纪年法,讲述古代干支纪年法与现代公元纪年法之间的转换公式: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4 5 6 7 8 9 0 1 2 3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如1840年,末位定天干:1840——0——庚除以12的余数定地支:1840/12余4——子所以1840年是庚子年。
请同学们推算1949、1978、2008、2010年分别是什么年?2、简介古代纪月、纪日、纪时法以及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现代纪时的对应关系。
3、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请同学们在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与下列纪时名称有关的诗句,体会古人纪时的“文化韵味”:平明、日中、人定、日暮、更定、夜阑、暮春、三春、三秋,每说出一句,其小组得一分。
(四)姓名字号兴趣小组四:1、梳理——声情并茂地介绍苏轼名字的来历,并由此明确:古人的名字要比现代人的名字复杂,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
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
2、探究——古人的名与字的关系: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所以,古人的名和字是有关联的。
请同学们根据下列古代名人的名与字,分析古人名与字的相关原则:(1)班固,字孟坚(2)钱谦益,字受之(3)韩愈,字退之(4)晁补之,字无咎(5)张衡,字平子(6)秦观,字少游(7)胡东皋,字汝登(8)梁鸿,字伯鸾(9)朱熹,字元晦(10)张孟词,字腾蛟(11)李渔,字笠翁(12)管同,字异之3、探究——以小组竞赛方式,请同学们结合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的内容,分析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称名、称字的现象,说出古人不同辈分间名与字的称呼规则,每举出一例,该小组得一分。
4、梳理——教师补充:古人关于“名”的避讳、古人的“号”。
三、课外拓展通过梳理探究,我们了解到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有的名与字是协同关系,有的名与字则是相反相成的关系,请同学们试着给自己取一个字(或为协同关系,或为相反相成关系),并进行解释。
教师指导和点评:《古代文化常识》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梳理探究”这一部分的一个专题。
这个专题的目的是就中学语文课文中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作一些梳理,借此以提高同学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加深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了解,提高学生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促进学生梳理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来我是想按照教材和教参上的思路,自己挑选一些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内容给学生们进行讲解。
没想到在我正准备着手备课的时候,班级里的翟炳楠和郑文娟同学找到了我,说他们对《古代文化常识》这一探究专题很感兴趣,也仔细看过了教材中涉及的相关资料,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利用课余时间对同学们进行问卷调查,从而真正选出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专题内容,而不是我自己主观认为的有意思的内容再强加给他们。
我很高兴他们能有这样的积极性,也很赞同他们的新想法,于是将这次梳理探究活动的设计任务很放心地交给了他们两个,并提出了我的要求:要与学过的古诗文阅读紧密联系,保证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参与。
因为我要求活动设计必须能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参与,他们又想出了新的策略。
在问卷调查结束后,郑文娟找到我说,要想真正做到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参与,就得打破原先我给大家分配的语文兴趣小组,单就这节课将同学们按照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成古代天文、风俗民情、纪年纪时、姓名字号四个兴趣小组,号召每个小组各个成员搜集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进行系统梳理。
我对她的这个想法给予了赞赏,并答应帮助积极协调,对当天的座位进行调整。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我每天都能看到同学们积极搜集各类资料,有的还跑到办公室来借用电脑,将搜集到的资料整合成幻灯片。
而翟炳楠和郑文娟在为自己的小组搜集资料的同时,加班加点,结合各组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与各组负责人商讨过后形成了一个明确的思路,完成了此次梳理探究活动设计的初稿。
看完初稿之后,我有一点失望,因为我发现各个小组都把重点放在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梳理上。
每个小组的活动都是热火朝天地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文化常识,虽然很热闹,却缺少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于是,我给翟炳楠和郑文娟详细地讲了学习过程中探究活动的重要意义——在教师指导下,在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在摄取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知识、新能力,发展创新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