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起论

白起论

白起论何晏
白起之降赵卒,诈而阬其四十万,岂徒酷暴之谓乎!
(扬雄:秦将白起不仁,奚用为也。

长平之战,四十万人死,蚩尤之乱,不过于此矣。


后亦难以重得志矣。

向使众人皆豫知降之必死,则张虚卷犹可畏也,况於四十万被坚执锐哉!
(孙子: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天下见降秦之将头颅似山,归秦之众骸积成丘,则后日之战,死当死耳,何众肯服,何城肯下乎?
(史记:五十一年,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

攻赵,取二十馀县,首虏九万。

西周君背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兵出伊阙攻秦,令秦毋得通阳城。

於是秦使将军摎攻西周。

西周君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


是为虽能裁四十万之命而适足以强天下之战,欲以要一朝之功而乃更坚诸侯之守,故兵进而自伐其势,军胜而还丧其计。

(史记: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

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

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始,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於秦,以故王建立四十馀年不受兵。


何者?设使赵众复合,马服更生,则后日之战必非前日之对也,况今皆使天下为后日乎!(孙子:怒可复喜也,愠可复悦也;亡国不可复存也,死者不可复生也。


其所以终不敢复加兵於邯郸者,非但忧平原君之补袒,患诸侯之捄至也,徒讳之而不言耳。

若不悟而不讳,则毋所以远智也,可谓善战而拙胜。

(史记: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赵人大震。

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

正月,皆罢兵。

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长平之事,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赵矣,秦王又亲自赐民爵於河内。

夫以秦之强,而十五以上死伤过半者,此为破赵之功小,伤秦之败大,又何以称奇哉!
(战国策:王曰:微白起,吾不能灭赵乎?复益发军,更使王龁代王陵伐赵。

围邯郸八、九月,死伤者众而弗下。

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数不利。

武安君曰:不听臣计,今果何如!)
若后之役戍不豫其论者,则秦众多矣,降者可致也;必不可致者,本自当战杀,不当受降诈也。

(左传:先轸曰:一日纵敌,数世之患。

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文嬴请三帅,公许之。

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孟明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二年,秦孟明视帅师伐晋,以报肴之役。


战杀虽难,降杀虽易,然降杀之为害,祸大於剧战也。

(左传:子鱼曰: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白起论
白起之降赵卒,诈而阬其四十万,岂徒酷暴之谓乎?后亦难以重得志矣。

向使众人皆豫知降之必死,则张虚卷,犹可畏也。

况于四十万被坚执锐哉!天下则降秦之将,头颅似山,归秦之众,骸积成丘,则后日之战,死当死耳,何众肯服,何城肯下乎?是为虽能裁四十万之命,而适足以强天下之战,欲以要一朝之功,而乃更坚诸侯之守,故兵进而自伐其势,军胜而还丧其计。

何者?设使赵众复合,马服更生,则后日之战,必非前日之对也。

况今皆使天下为后日乎?其所以终不敢复加兵于邯郸者,非但忧平原之补袒,患诸侯之捄至也。

徒讳之而不言耳。

若不悟而不讳,则毋所以远智也。

可谓善战而拙胜。

长平之事,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赵矣,秦王又亲自赐民爵于河内。

夫以秦之强,而十五以上死伤过半者,此谓破赵之功小,伤秦之败大,又何称奇哉?若后之役戍不豫其论者,则秦众多矣,降者可致也;必不可致者,本自当战杀,不当受降诈也。

战杀虽难,降杀虽易,然降杀之为害,祸大于剧战也。

(《史记·白起传》集解)何晏说:“白起接受赵军投降,后用计坑杀四十万人,岂只是残酷暴烈而已!以后也难以继
续建功得志了,如果赵人知道必死,就算空手不拿兵器也是可畏的。

何况四十万穿着盔甲,拿着兵器的士兵呢!
(人家都饿了四十六天了,你让他们穿着盔甲,拿着兵器?有那力气还投降干嘛?-_-|||)
普天之下的人都看见投降秦国的将领被砍下的头颅堆成山,归顺秦国的士兵尸骨积为丘,从此以后,如果再与秦国交战,要死就死,反正投降是死,战死也是死,谁还肯再投降,哪座城还肯归顺!所以白起虽然能一夜之间坑杀四十万人,但是这等于告诉天下人,你们必须决一死战,绝不可投降。

白起为争一时之功,结果更加坚定了六国保家卫国的决心。

这种做法是在进攻的时候削弱自己的优势,在军事上表面胜利了,在战略上却破坏了自己的整体计划。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赵国虽然战败了,但并没有亡国,假如赵国万众一心动员起来再战,赵国的大将再有一个马服君赵奢那样的人,那么下一次大战一起,秦国就不是对手了。

(原来武安君还不如赵奢。


况且从今以后,白起使各国都对秦国同仇敌汽了。

后来秦国之所以始终不敢再出兵攻打赵国的邯郸,并不是因为赵国经此一败而由平原君赵胜辅佐廉颇坚守,而是因为秦国害怕各国诸侯联合起来救赵,秦国知道这个道理,只是因忌讳不说罢了。

(始终不敢再攻打邯郸?那赵国是外星人灭的?)
再说长平之战在开战之前,秦国的兵源不足,重新变更法令,规定凡年满十五岁的青少年都要服兵役,都要拿起武器上前线和赵作战。

以秦国那样强大的国家,一仗打下来,十五岁以上的军士死伤过半,因此从长远来看,长平之战打败赵国的功小,秦国大伤元气损失更大。

这样怎么能称得上是奇将呢?
(赵国为合纵之首,六熊最壮的一头,把它打残了,奠定六熊皆弱,秦国独强的局面,居然还不是奇将?那是不是要释放王八之气,四十万人瞬间被感化,六熊就此归秦,大家一起建设和谐社会才算奇将?)
以后秦国作战为什么变得困难了呢?那是因为秦国虽然军事力量强大,但再也不可招降了,为什么不可招降呢?人家宁愿战死,也不愿投降后被杀,作战中杀伤敌军虽然难,投降后杀死敌军虽然容易,但杀降的危害,大于进行剧烈的战斗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三十九·魏三十九·何晏·白起论》(出自《史记·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