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
作者:汪飞何海军
来源:《北方经济》2010年第08期
摘要:本文回顾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历史过程,结合前人对长三角产业同构和行政区经济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形势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遇到的阻碍分析得出了目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政府引导下以市场为主体进行的一体化过程:而产业同构现象随着长三角产业的细化分工,将会逐渐缩小;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同构行政区经济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与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通过合理的地域分工,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提高区域经济总体效益的动态过程。

主要包括产业发展一体化、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区域城市发展一体化三个方面。

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实质上就是区域制度不断创新的过程,制度创新的目的就是加速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即从宏观(地区)层面要建立有权威的组织保障体系;中观(行业)层面要建立跨行政区的行业协会;微观(企业)层面要加快不同地区间企业的制度整合。

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综述
(一)长三角产业同构现象
原长三角各地争相把电子、机械、化工与医药等产业作为未来的主导产业。

在长三角地区的15个城市中,选择汽车的有11个城市,选择石化的有8个城市,选择通信产业的有12个城市,产业同构现象较为明显。

许多学者从产业分工,主导产业选择等角度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现象进行了分析。

陈建军(2004)通过计算得出2002年上海与浙江、上海与江苏、浙江与江苏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分别为0.7、0.84、0.91,因而明确指出长三角地区在产业经济层面上的一个鲜明特征是产业同构。

靖学青(2004)也发现了类似现象,但他认为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主要存在于三次产业这样的宏观结构,并未发生在制造业这样的中观结构,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结构相似程度明显小于三次产业结构。

尽管从相似系数来看存在相当程度的产业同构现象,但
并没有达到严重同构的水平。

如果深入到制造业内部产品结构的分析,那么产业同构现象将更不显著。

(二)行政区经济
由于行政区经济的牵引,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阻碍了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长三角内部行政分割、政府竞争和地区保护的现象仍很严重,形成了所谓的“行政区经济”现象。

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利益机制的不协调使得各行政地位和经济实力相当的城市之间存在畸形竞争。

各个城市各自为政,单从自身发展目标出发,使长三角城市之间的经济关系逐渐离散,导致各个城市以行政区域为界,建立和发展“小而全”的经济体系,没有充分利用长三角广阔的市场。

一个行政区的“经济”往往可能导致一个区域的“不经济”。

在建设世界制造业基地过程中,江苏提出要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全国产业层次较高的制造业基地,浙江提出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上海则推出了先进制造业行动计划。

三地之间的竞争使得企业间的关联与协作难以开展,加大了制造业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难度。

三、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史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

这一阶段长三角进入了工业化全面推进新时期,江苏、浙江的乡镇企业得到兴旺发展,民间自发型的要素流动引发了长三角第一波经济合作浪潮,这是长江三角地区寻求联动发展的萌芽状态。

同时,政府间的推动也是促成长三角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

早在1982年,我国就提出“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

为了促进该地区的协调发展,1985年起在中央政府的协调下组成了“上海经济区办公室”,负责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管理协调工作。

1986年,长三角经济圈的概念进一步扩大到五省一市,即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

然而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长三角经济圈的第一次试验却以失败告终了。

第二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继续在我国推进。

新的长三角经济圈计划又逐渐形成。

1993年上海正式提出推动长三角大都市圈发展的构想,新的长三角经济圈实行强强联手,由两省一市组成,即江苏、浙江、上海。

配合这一战略构想,不仅在“软件”方面,加强了地方政府协调制度建设,在90年代后期建立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二省一市省市长联席会议制度”,而且也加强了“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

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至今。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为国家战略。

2003年全国“两会”上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也成为重要议题之一,许多代表、委员呼吁这一地区要打破行政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推进一体化发展。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不断深入,长三角经济区的抗风险能力增强,并将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核心城市上海与全球城市标准尚有差距:与伦敦、纽约、东京等全球城市相比,上海在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上都存在很大差距,全球城市的功能有待提升。

(二)经济粗放型特征明显:199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向高层次转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尚未摆脱粗放经营的特征。

经济的快速扩张仍是建立在资源高消耗的基础上。

(三)区域城市间联系不够紧密,城市分工不明确: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区域经济合作“重外轻内”,导致区域发展的内部关联度低,城市间联系松散。

(四)区域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严重:行政区划的分割和区域性协调机制的不力,使得长江三角洲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协调,导致重复建设现象十分突出。

五、讨论与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