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高考英语改革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我国高考英语改革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我国高考英语改革与发展的三个阶段邓北平【摘要】高考英语是我国高考科目中改革力度最大、发展最快、变化最频繁的一个科目。

因此,我们研究高考英语,就必须首先厘清高考英语发展变化的轨迹,力求认识、掌握其演变规律,为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服务。

我国高考英语的改革于1985年正式起步。

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NMET标准化考试试验期(1985-1992年),NMET标准化考试发展期(1993-1995年)和NMET标准化考试成熟期(1996年-)。

【关键词】高考英语改革发展阶段我国高考英语考试改革于1985年正式起步。

1985-1986年由广东省作为改革试点率先进行英语标准化考试试验,1987年推向全国,迄今为止,已有十几个年头。

多年来,高考英语从未忽视过国外考试的成功经验,也从未轻视过国内英语教学的阶段性成果,更未放慢过自身的改革步伐,一轮又一轮的改革将高考英语不断推向成熟。

从命题导向与改革力度(包括对试卷结构的调整)的角度看,高考英语改革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MET(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标准化考试试验期(1985-1992年);2.NMET (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标准化考试发展期(1993-1995年);3.NMET 标准化考试成熟期(1996年-)。

一. MET(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标准化考试试验期(1985-1992年)高考英语标准化考试试验期创造了几个第一。

第一次引进了标准化考试这种形式。

标准化考试属于客观性考试的范畴,它可分为常模参照性考试和目标参照性考试。

前者以常模为参照点,反映应试者成绩在考试总成绩中的位置,一般用于选拔、水平、安置等方面的测试。

后者以专业或学科的目标为参照点,通常用于达标、合格考试等。

高考英语属于常模参照性考试。

由于标准化考试实现了高度数量化,在科学性,客观性和有效性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1] 1987年向全国推行MET考试时,连主观性试题都没有(1988年才有书面表达题),完全只有客观性试题,这对大规模考试降低评分误差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时间举国上下一片叫好声,认为客观即是公正,而公正又和公平是一对孪生子,因而客观、公正、公平在人们的意识深处成了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

历史地看,高考英语标准化考试给人们思想意识的冲击更甚于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冲击。

毕竟,高信度是其重要特点。

1988年MET 第一次引进了书面表达这种新题型。

这种题型从一开始就显示了重要的地位,其分值占到全卷的15%。

试题对写作内容乃至字数有明确的要求,而且为了做到主观性试题评卷的客观化,书面表达的评分标准也制定得相当细化,对内容要点,语言表达均有程序化规定。

这种题型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们对语言学习目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因为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而对使用语言知识还是使用语言本身这个问题,人们已经开始了理性思考。

书面表达题正是对纯客观性试题的一种纠偏,它对激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写的能力和促进中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尤其是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改革,以及改变人们对语言学习的认识都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此外,MET第一次借鉴了国外“快速应答”(high-speed response)的作法。

MET题量大,覆盖广,1988年卷面达14个Page,1990则已达16个Page。

考点多而且广,留给考生的思维时间少,思维空间小。

全卷对考生答题的速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每一个大题都有参考时限。

中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所进行的答题速度训练,题量训练,直至题海战术即肇始于此。

MET经过几年的试验与推广,人们一面尝到了标准化考试所带来的甜头,一面又迅速察觉到它所带来的问题。

人们不得不掩“卷”沉思。

问题一:高考英语的针对性是什么?是考共性还是个性?客观性试题强调唯一,强调固定应答。

一句话:强调标准化、统一化。

这,必然抹杀个性。

问题二:高考英语是考语言知识还是考语言能力?二者比例应如何分配?如何更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问题三:如何解决“指挥棒”问题?“指挥棒”的负面影响反映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主要是“二重”、“二轻”。

即重考点训练,轻素质培养;重答题速度训练,轻思维能力培养。

二.NMET(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标准化考试发展期(1993-1995年)针对上述问题,高考英语(在开发新题型,调整试题赋分方面)加大了自身改革的力度,在坚持“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英语教学”[2]总的命题原则之下,继续体现“试卷总难度基本不变,题型与命题思路基本不变”[3]的构想,在贯彻“稳定中求发展,发展中求创新”[4]这一指导思想上做文章,逐步形成了“注意交际,强调应用,探索能力检测”[5]的改革方向,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应。

这一改革方向是以当代语言学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的。

NMET发展期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其一,改革方向明确,理论基础扎实,设计思想合理。

NMET试卷之所以在几年里稳定地保持整体改革的连续性,与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有密切联系的。

国家教委考试中心试题评价组在1995年度《英语试题评价报告》中称:“作为整体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几个大题(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在设计思想上遵循既定的原则稳步地进行改进和完善”。

而且在正确处理改革幅度与考生接受程度的关系上表现出了相当的合理性。

也就是说既要显示出较大的改革力度,又要将这种力度控制在考生的接受阈限之内。

其二,发掘题型潜力,注重深层导向。

这一期间的NMET试题具有明确的教学导向,促进了中学(特别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此期采用的题型均参照了国外英语测试的专项研究成果,在组合结构和测试的功能上有较高的可靠性,并且有国内的试测与统计数据的支持[6]。

其三,加大了自由应答试题比重,侧重综合运用能力。

日趋完善的短文改错题能在较高层次上考查考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短文改错题与书面表达题共同测试不同层次的书面表达知识和能力。

这两种试题发挥了区分度高的优势,有助于最好的考生从较好的考生群中脱颖而出。

三.NMET标准化考试成熟期(1996年-)1996年以后高考英语试题成功地在试卷题型结构上进行了一定幅度的调整,提高了试卷的效度,并在试题的编制技术,统计数据,考后反映及教学导向等诸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考英语进入成熟期。

成熟期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认识上的成熟。

⑴ 语言的学习是为了语言的运用。

⑵ 语言的运用主要体现在语言的交际上。

⑶ 阅读理解是以语篇为单位的。

NMET中自由应答试题的比重增加体现了这一认识。

第二是试题编制上的成熟。

⑴ 在试题编制过程中有严格的程序控制和论证把关,真正做到了每道试题都预测取证,其科学性强。

⑵ 其试题编制的导向明确。

重基础,重能力,重综合。

⑶ 从重点测试语言形式转向重点测试语言意义。

第三是考后评估的成熟。

⑴ 对效度的评估得到了重视。

⑵ 评估的手段和技术不断革新完善。

⑶重视评估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这一时期的NMET的设计构思遵循了四条基本原则,即科学性、导向性、稳定性和发展性。

所谓科学性,是指NMET试题的命制遵循了科学的指导思想,遵循了科学的测试规律,同时既有国外语言考试学发展的前沿理论研究成果的参照,又有二十年来试题命制的丰富实践经验,而且有严格的程序控制和论证把关,真正做到了每道试题都预测取证。

因此,其科学性是较强的。

NMET的导向性突出表现为在试题命制中通过技术性改换题型,变换试题赋分权重等方式来淡化语法知识的测查,强调语言运用,把语言的交际应用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在客观上对中学英语教学起到了巨大的反拨作用,我国近十余年来的中学英语教学正是在NMET 的导引下不断革新完善的。

NMET的稳定性则表现在多年来NMET的整体难度基本未变,大的题型与命题思路方面也基本未变,只是作了某些结构性调整。

这充分体现了命题组“依据双纲,参考教材”的命题原则。

《教学大纲》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依据,《考纲》则是《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在高考英语考试中的具体化。

二者是总体一致,各有侧重。

因此,高考英语试题的命制必然而且必须具备相对的稳定性,否则就会无的放矢,并会造成中学英语教学的无序状态。

NMET的发展性基于其稳定性,坚持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

NMET成熟期几乎年年都要结合中学英语教学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不超纲的情况下,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发展创新。

因而,年年都能推陈出新。

这一时期NMET试卷的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调整题型结构,强化试卷效度,发挥选拔功能。

自1996年开始NMET推出了两大新题型:一是补全对话(5分),要求考生阅读一则对话,并从7个选项中选出5个,将对话补全,具有较强的口语交际功能,以弥补高考英语中不含听、说两部分能力考查的缺陷。

二是单词拼写(10分),要求考生根据语境化题干填出英语单词,此题既增加了第二卷自由应答试题在全卷中的比重,同时使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表现出了连续性、层次性和丰富性。

这两种题型对改变只重视书面读写训练的现状十分有效。

同时,对扭转自推行标准化考试以来多项选择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加强交际能力测试,着重语篇整体考查,扩大语言运用比重。

NMET继续坚持英语高考改革的总体方向,继续坚持“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交际”[8]的教学导向。

为了加强交际能力测试,着重语篇整体考查,NMET采取了三项有力措施:单项测试题向篇章测试题倾斜;语言知识题向语言运用题倾斜。

固定应答试题向自由应答试题倾斜。

自1996年开始,全卷着眼篇章考查已有7篇之多。

不仅如此,此期整份试卷还减少了语法和习语的题量,从30小题减到20小题。

这一增一减正给中学英语教学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必须重视交际,站在篇章整体的高度上从事教学改革,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出路。

第三,把握改革战略导向:从重点测试语言形式转向重点测试语言意义。

NMET整个改革进程从测试形式的结构性调整逐步进入测试内容的大幅度改造,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事实上,成熟期的NMET试卷除少数试题直接涉及对较为复杂形式的测试外,绝大部分试题都含有对语言意义的领悟与判断。

这种成熟首先表现在完成了从重点测试语言形式到重点测试语言意义的战略转向,此点可视为对高考英语考试日后改革的战略导向。

整个高考英语的改革与发展集中体现在三个转向上,即由知识立意为主向能力立意为主转向;由改革NMET形式向改革NMET内容转向;由侧重高校选拔人才向侧重中学推行素质教育转向。

正如周远清所说,“当前,我们改革的着眼点要更多地直接地放在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上,这是全面贯彻全教会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