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化境养生长寿法
作者:张洪
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20年第01期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追祖归宗的根源文化情结,喜欢追到文化的“本性”里。
文化的“本性”是什么呢?这就好比一个中国人喜欢追问自己,我们的祖先是谁,他在哪里,他从哪里来的等问题。
文化的“本性”就是解决问题,这是因为政治只能够解决一部分问题,绝大多数的根本性、本质性的问题得依靠文化的力量去解决——这就是四大古文明中唯我中华文明幸存下来的本质性的文化战略的力量。
生命文化之根源是“大道至简”,是质朴、简单的成风化人的“化”。
佛家称之为“无”、“空”,道家称之为“道”,又被称之为心性内明之清明的学问,在中医文化修为中被称之为“神明”。
神明清洁的境界分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质人、纯人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道德经》的中心思想是“无为而治”。
中国古代的圣哲,对“无”的奇妙作用,早就有了深刻的认识。
《说文解字》云:“无,奇字无也,通于元者。
”清·段玉载云:“盖其义谓上通元始。
”
“通于元始”,就是人体与自然相通,与天相通,与元始相通。
修养者為人体与元始相通,开辟了一条直达的航道,这条航道的名字叫做“无”的意识功能态。
“道”有广义和狭义的,狭义的“道”指的就是“无”的意识功能态。
无为的“无”是指生命里的觉悟性,“为”是指生命里的实践能力的执行力。
“无为而治”是指生命里的自信、自觉、自正、自净的自化的化境。
文化的“文”是“自”,文化就是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正如,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这样评价老子的“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以其修道养寿而达一百六十余岁或二百岁”。
人有生老病死的问题。
有些人认为对人的生命不可奢求,最多唯养生而已。
无为就是人对生老病死的问题的觉悟,对生命的觉悟,也是对修道的觉悟。
只有觉悟的人群,才会长期坚持修道,并在修炼中去赢得胜利。
对于不觉悟的人群,修道在他们看来,并无什么意义,他们不懂得生命是可以通过修道养寿而得到廷长。
道家养生长寿的心法就是“机在目”。
这是一种化境的养生长寿法,化身成就修道养寿的心法。
修道养寿的心法:眼光平行直视直化宇宙真元能量,入化境与“道”相合。
眼光所看见的一切的现象都是“镜中影”的“空镜”(空境)。
心境平静的一切的现象都是与自己毫不相干,在平静里(专注的当下本质里)是没有什么重要的,重要是自心在波动、思想处于对立、矛盾的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