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作业任务 (1)2编写依据 (1)3作业准备和条件 (1)4 作业方法及工艺质量控制措施 (2)5作业质量标准及检验要求 (4)6技术记录要求 (4)7职业健康安全、环境保护技术措施 (4)8有关计算及其分析 (6)9附录 (6)一作业任务1.1工程概况生物质能发电工程为新建电厂,一期工程为2×30MW,生物质能发电工程厂址位于皖河农场区域,南靠322省道,交通十分便利。
本场地位于皖河农场的平原之上,厂区原始地面标高10.9~11.3米(国家85高程系统,以下相同)。
为确切反映主厂房、汽机基座、锅炉支架、冷却塔、烟囱等的实际变形程度,保障建(构)筑物安全,特编写该作业指导书。
1.2作业项目范围作业内容包括主厂房、燃料间、汽机基座、锅炉支架、冷却塔等其它外围工程的沉降观测以及烟囱的沉降观测。
1.3工程量1)主厂房、燃料间各10个沉降观测点2)#1、#2锅炉钢架各6个沉降观测点3)#1、#2汽机基础各6个沉降观测点4)烟囱、冷却塔各6个沉降观测点1.4工期要求基础施工完毕后开始观测。
二编写依据2.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4)2.2《建筑施工手册》(缩印本第一版)2.3《火电施工检验及质量评定标准》第一篇土建工程篇2.4《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建筑工程篇SDJ69-882.5《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952.6《主厂房基础图》SYHB-FD008S-T0303(2)2.7《汽机基础图》SYHB-FD008S-T0306(2)2.8《燃料间锅炉基础图》SYHB-FD008S-T0303(3)2.9《烟囱基础施工图》SYHB-FD008S-T04022.10《冷却塔基础施工图》SYHB-FD008S-T0204(2)三作业准备和条件3.1 作业人员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国家规定的专业培训,持证上岗。
3.2技术准备3.2.1组织施工人员熟悉图纸及有关技术资料,了解设计图纸,掌握安装要点。
3.2.2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明确技术要求,了解安装工序,严格按作业指导书施工。
3.3材料准备沉降观测点制作并验收合格。
3.4主要机具要求使用的工器具必须工作性能良好,能够满足现场测量需要,并有质量监督部门出具的检定证书。
3.5 作业条件绘制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图进行编号,并按照图纸编号在每一观测点处用红色油漆编号,观测点埋设稳固后,即开始根据水准基点测设各观测点的高程。
四作业方法及工艺质量控制措施4.1作业主体方案4.1.1由于地质条件的影响,为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偏移和沉降。
在全厂控制网C01、C04、C07上设置3个基准水准点,组成高程监测网。
4.1.2对水准点要定期相互校核高程,防止本身产生变化,以保证沉降观测成果的正确性。
4.1.3以C01、C04、C07为工作基点,使用前利用基准点对其进行稳定性检测,工作基点可以直接用作起算点。
观测点可从工作基点或临近的基准点对其进行观测。
4.1.4不同周期观测时,宜采用相同的观测网形和观测方法,并使用相同类型的测量仪器,宜固定观测人员、选择最佳观测时段、观测路径、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观测。
4.1.5测量时,应在大气稳定和成像清晰的气象条件下进行,在雷雨前后、大雾、大风(4级以上)、雨、雪天和大气透明度很差时,不应进行观测。
4.2作业方法与步骤4.2.1沉降观测流程(图略)4.2.2作业方法1)基础施工完毕后开始观测;在永久观测点尚未安装前,制作临时观测点,待永久点安装后,将临时观测点的沉降量累加到对应的永久观测点上。
较大荷重增加前后(如基础浇灌、回填土、结构增高、砖墙每砌筑一层、设备安装、设备运转、建(构)筑物每完成一层),均应进行观测。
施工期间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在停工之日,复工之时,均应进行观测。
2)工程投入生产后,应连续进行观测,观测时间的间隔,可按沉降量大小及速度而定,在开始时间间隔短一些,以后随着沉降速度的减慢,可逐渐延长,直到沉降稳定为止。
施工期间总观测次数不应少于7次。
3)主厂房、燃料间上各设计10个沉降点,在基础零米短柱施工完成后、基础回填土后、框架施工每完成一层测量一次、砖墙砌筑每完成一层、设备安装每完成一层均需进行一次测量;竣工后的第一年测量不得少于10次,以后每年不少于3次。
4)1#、2#锅炉钢架各设计6个沉降观测点,在基础施工完成后、基础复土后、支架吊装完成后测量3次、以后每吊装一层测3次、吊装完成后第一年不少于10次、第二年不少于5次、以后每年不少于3次。
5)1#、2#汽机基础各设计6个沉降观测点,在基础施工完成后测量3次、以后每吊装一层测1次、设备安装完成后第一年不少于10次、第二年不少于5次、以后每年不少于3次。
6)烟囱设计6个沉降观测点,每升高20~25米观测一次,在内衬到顶后观测一次,以后第一年不少于10次、第二年不少于5次、以后每年不少于3次。
7)冷却塔设计6个沉降观测点,筒身每升高12节观测一次,以后每月二次。
4.2.3成果整理1)测量外业之后,应及时由测量技术员检查手簿中的观测数据和计算结果是否合理、正确,精度是否合格等,然后进行内业计算,并形成测量报告。
2)变形观测工作结束后,提交下列成果:观测点位平面布置图、观测成果表、时间与沉降量的关系曲线。
时间与沉降量的关系曲线,系以沉降量S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根据每次观测日期和每次下沉量按比例画出各点,然后将各点连接起来,并在曲线的一端注明观测点号。
3)烟囱的沉降观测还需“时间与荷重关系曲线”,即以荷重P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根据每次观测日期和每次荷重重量画出各点,然后将各点连接起来。
两种关系曲线合画在同一图上,以便能更清楚的表明每个观测点在一定时间内,所受到的荷重及沉降量4.2.4成品保护为了有序的开展测量工作,有效的保护测量成果及数据,达到标识明显、长久保护的效果,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对于水准基点要制作水准点标识牌,一般标注为:“测量标石,严禁破坏”和测量数据及时间,并制作维护栏加以保护;对于观测点应设有保护环,附近采用涂红油漆加以标识并标注点号及时间。
4.3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无4.4临时工作设施无4.5工艺质量控制措施沉降观测点制作要符合图纸设计要求。
五作业质量标准及检验要求5.1作业质量标准5.1.1主要质量控制标准本工程施工依据施工图纸、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土建工程篇)和相关规程、规范进行质量验收。
施工工艺要求质量优良。
5.1.1.1主控项目a)沉降观测水准点的高程采用Ⅱ等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定。
往返测误差不的超过±1n㎜(n 为测站数),或±4L。
b)闭合差可以按测站平均分配。
如果观测点之间的距离相差很大,则闭合差可以按距离成比例进行分配。
c)当观测点损害或视线被阻挡无法观测时,应立即在其邻近补充埋设观测点,并在记录中详细说明。
d)水准路线应形成闭合环,视线长度一般不大于25米,安置一次仪器可以观测几个前视点,在不同的观测周期中,仪器和水准尺应安置在同样的位置上,以削弱系统误差的影响。
5.1.1.2一般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1)能够反映建筑物、构筑物变形特征和变形明显的部位。
2)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不影响建筑物、构筑物的美观和使用。
3)点位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和长期保存。
5.2检验要求5.2.1试验项目目录无5.2.2见证点(W点)、停工待检点(H点)和旁站点(S点)的目录W点:沉降观测点制作、安装 H点:沉降观测点六技术记录要求6.1测量外业记录现场记录使用统一的表格,所有的测量数据都应保存原始测量记录,这些记录应按时间顺序归档。
在测量过程中,必须完整记录现场测量结果,不允许修改记录,若有记录错误,在其上方记录正确结果并轻轻划掉错误记录,但应能看清划掉的数字。
6.2施工记录目录77.1主要危险源因素和环境因素清单及控制措施7.1.1主要危险源因素清单及控制措施无7.3安全防护用品、设施和文明施工标准7.3.1安全劳动保护用品配置标准保证个人防护用品的发放,并对防护用品按规定周期进行试验鉴定。
7.3.2安全防护设施和文明施工a)外业测量工作严格按《电力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工作规定》要求进行,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意识。
b)测量人员严禁酒后作业。
进入现场戴好安全帽,大风等恶劣天气不进行外业测量。
c)仪器架设、人员走动远离危险区域。
切勿将望远镜对着太阳看,否则可能导致失明;切勿擅自组装、改装或修理仪器,否则可能导致起火、电爆或燃烧;切勿使电池接点短路;切勿燃烧电池或给电池加热,否则可能导致爆裂、起火、燃烧或仪器损伤。
d)脚架底部非常锋利,搬运或运输过程中应当心,防止伤害人体;脚架搬运及仪器装箱前应检查一下背带和环扣,以防止脚架或仪器摔落;仪器装箱时应确保仪器箱上的滑行锁扣牢,以防止仪器摔落;安置脚架前,仔细检查,防止脚架之脚尖伤了他人的手或脚;装仪器时,务必拧紧脚架腿上的“蝶型”螺旋,以防止脚架倾倒摔坏仪器;装上仪器后,务必拧紧水平基座的中心制动螺旋,防止仪器摔坏。
e)不要把新旧电池或不同型号的电池混在一起使用;不要焊接电池,电池盒上的废电池应立即换走;避免把电池盒存放在受太阳直射、高温及高湿度的地方。
f)高精度的光电仪器,不要受冲击,也不要受过猛的摇摆;若没有特别需要,不要松动或拧紧仪器上的任何部件;仪器还在脚架上时,不要去移动脚架;若仪器在潮湿的环境下使用,则仪器装箱前应立即彻底的除湿,使仪器完全干燥。
温度的骤然变化,会导致水汽凝结在仪器内部部件上,降低测量精度或造成电子系统故障;避免把仪器存放于潮湿闷热的地方;镜头要用软布或镜头纸蘸少许酒精清洗。
g)测量完毕应清理现场,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
8有关计算及其分析无9附录9.1技术交底记录技术交底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