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献学期末

中国传统文献学期末

中国传统文献学期末绪论一、“文献”的内涵二、“传统文戴学”与“现代文就学”名同实异三、“历史文就学”与“古典文就学”名异实同四、传统文献学特有的研究对象、范围和体系第一编文献的形体认知第一章文戴载体第一节甲骨第二节金石第三节简牍第四节缣帛第五节纸张第二章文献版本第一节版本与版本学第二节版本的类型第三节版本的版式第四节版本的鉴定第三章文献体例第一节文献的体裁第二节文献的通例第二编文献的内容实证第四章文献校勘第一节校勘与校勘学第二节文献的错讹及其原因第三节校勘程序与知识准备第四节校勘的基本方法第五节校勘成果的处理第五章文献辨伪第一节伪书的类型及其产生原因第二节辨伪的意义与方法第三节历代文献辨伪的成绩第四节伪书的使用价值第六章文献辑供第一节传统文献的亡佚第二节辑佚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第三节历代辑佚成就概述第三编文献的文理注译第七章文献标点第一节标点的重要性第二节古代句读与现代标点符号第三节文献标点的规范与方法第四节文献标点的困难与对策第八章文献注释第一节注释的起源与价值第二节注释的内容与方法第三节文献注释的术语与类型第九章文献翻译第一节文献翻译的源流第二节文献翻译的要求与方法第三节文献翻译的致误现象与原因第四编文献的检索典藏第十章文献分类第一节文献分类的源流第二节《七略》六分法第三节四部分类法…第四节文献分类的其他尝试第十一章文献编目第一节目录与目录学第二节目录的内容与体制第三节目录的种类第四节目录的功用第十二章文献典藏第一节历代藏书概述第二节典籍收藏的标准与途径第三节藏书的保管第五编文献的二次编慕第十三章文献汇寨第一节汇纂丛书第二节汇篆文集·第三节汇篆的方法与原则第十四章文献类编第一节类书的定义与类型第二节类书的编方法、体例与原则第三节历代类书编篆的成绩与不足第十五章文献抄撮第一节抄撮的特点与类型第二节抄撮的方法与原则第三节历代文献抄振的成绩与不足第十六章文献选录第一节选录的定义与类型第二节选录的原则与方法·第三节历代文献选录的成绩与不足第十七章文献的数字化、网络化第一节传统文献面临的困境与数字化出路第二节传统文献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式与现状第三节传统文献数字化、网络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附录中国传统文献学著作简目(1911年一2007年)第一编文献的形体认知第一章文戴载体第一节甲骨P19所谓甲骨,主要报龟甲腹极与牛的肩胛骨,也包括羊、猪的肩胛骨。

这种在今天看来似乎绝不可能作为书写材料的物质,却是中国最早便用的文献记录载体。

用甲骨作为载体的文献,称为甲骨文献,其文字称为甲骨文。

甲骨上面所刻文字则是商代王室的占卜记载,原来殷人举凡祭祀、征伐、狩猎、农事、气候等事,都要先行占卜,并将占卜结果和事后灵验与否刻在甲骨上,这便形成了大量甲骨文献,内容十分丰富。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

第二节金石“金”指金属,“石”指石材。

最早的金石文献是指商周青铜器铭文和秦汉的石刻铭文。

第三节简牍以木为牍以竹为简。

编连为策,不编为简。

册就是编起来的书。

第四节缣帛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绸缎。

第五节纸张据传统文献记载,纸是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

第二章文献版本第一节版本与版本学杰及雕版之后发明的活字本,也包括在“版本”之内。

到目前,我们二服所谓“重本”、指古分同一种文献手写、雕刻、排印、影印、拓印、铅印、晒印、油印、激光照排等各种不同的本子,已经与其初始意义不大一样。

这可以称为文的“吸本”概念。

本书使用的“版本”概念,就是这种含义。

但由于本书论泽范围限王古代、故所论“版本”类型,包括写本、刻本、活字本、石印本。

不包括现代的油印本、激光照排本等,应谓之“古籍版本”。

第二节版本的类型一、写本1.稿本2.抄本3.影写本二、刻本P36(一)按刻印时代先后分P361.唐五代刻本2.宋刻本3.金元刻本4.明刻本5.清刻本(二)按刻印工艺不同,分为P411.原刻本2.重刻本3.修补本4.百衲本5.套印本(三)按刻印地区不同P42(四)按刻印主体划分1.官刻本2.私刻本3.坊刻本(五)按版本形态差异P451. 巾箱本2. 袖珍本3. 大字本、小字本三、活字本P46四、石印本P47第三节版本的版式(1)版面(2)版框(3)行格(4)版心(5)鱼尾(6)天头、地脚、边(7)象鼻、白口、黑口(8)书耳(9)书衣(10)书签(11)书根(12)书品(13)牌记第四节版本的鉴定一、版本鉴定的知识准备二、写本的鉴定三、刻本的鉴定1.从版本的形态上去鉴定(1)书名与藏版页(2)序跋(3)牌记与印章(4)刻工(5)行款(6)字体2.从版本内容上去鉴定(1)目录与篇卷(2)正文内容(3)体例(4)讳字四、活字本的鉴定故活字本的鉴定主要是弄清与刻本的区别。

活字本与刻本相比较,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上下左右栏线、界行与栏线、鱼尾同行线相互之间的衔接不严密,多有宽窄不等的空隙和着墨粗细浓淡不匀的现象。

2.活字版面常有笔画粗细不一、字体大小不等、字体排列歪扭不齐等现象。

同时,字与字之间相互独立,笔画绝不交叉。

与刻本整版文字气势连贯、排列整齐的形态有别。

3.活字本版面文字墨色轻重、浓淡往往没有刻本那么匀称。

这同样是因为古代活字的手工制作工艺高下不一,摆在一起很难做到版面平整。

特别是木活字,湿胀干缩,致使排版后版面凹凸不平,印本墨色也就难得一致。

4.出活字本由于是一个个的活字拼接而成的,一书印成即拆版再拼再印新书,故绝无断版、裂版现象。

而刻本因雕版反复使用或成存过久,遵风吹目晒,常会断裂。

5.活字版人工折排时有时会出现差错,将字倒置或横卧,印出来的本子就会出现文字倒置或横卧的现象。

而刻本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活字本的鉴定,同样需要综合各方面情况统筹比较,不可单凭一点轻下结论。

第三章文献体例第一节文献的体裁一、古代学者对文献作、述、论的区别二、章学诚的独断之学、考索之功、比次之书三、现代学者对古文献著作、编述、抄纂三大体裁的区分四、区分传统文献编纂体裁的意义第二节文献的通例一、古书多无篇名、书名二、古书多不题作者名三、古书序常置篇末四、古书的篇、卷五、古书单篇别行之例六、古人著书有自加注语、并存异说之例第二编文献的内容实证第四章文献校勘第一节校勘与校勘学第二节文献的错讹及其原因(一)衍文(二)脱文(三)讹文(四)倒文第三节校勘程序与知识准备一、校勘古籍的几个步骤首先,要熟悉和搜罗所校勘古籍的各种版本其次,在熟悉各种相关版本的基础上,在确定底本、校本。

再次,确定了底本、校本后,下一步工作便是将底本与校本逐一进行对勘,并运用所掌握的各种知识和工具书,检阅相关的各种古文献,对校对出来的异同情况作出是非判断、取舍选择以及致异原因的追溯。

最后,将校勘结果整理成文,以适当方式标注于底本相关位置。

二、校勘所需的知识储备与资料准备1.知识储备2.资料准备第三节校勘的基本方法1.对校法2.本校法3.他校法4.音校法5.理校法最难把握的一种第四节校勘成果的处理一、改正或标识原则二、出校原则三、校记写法第五章文献辨伪第一节伪书的类型及其产生原因一、伪书的界定二、伪书的类型三、伪书产生的原因1.托古2.托名3.文献亡佚4.政治相争四、作伪的主要方式第二节辨伪的意义与方法第三节历代文献辨伪的成绩第四节伪书的使用价值第六章文献辑供第一节传统文献的亡佚第二节辑佚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第三节历代辑佚成就概述第三编文献的文理注译第七章文献标点第一节标点的重要性第二节古代句读与现代标点符号第三节文献标点的规范与方法第四节文献标点的困难与对策第八章文献注释第一节注释的起源与价值第二节注释的内容与方法第三节文献注释的术语与类型第九章文献翻译第一节文献翻译的源流第二节文献翻译的要求与方法第三节文献翻译的致误现象与原因第四编文献的检索典藏第十章文献分类第一节文献分类的源流第二节《七略》六分法第三节四部分类法第四节文献分类的其他尝试第十一章文献编目第一节目录与目录学第二节目录的内容与体制第三节目录的种类第四节目录的功用第十二章文献典藏第一节历代藏书概述第二节典籍收藏的标准与途径第三节藏书的保管第五编文献的二次编慕第十三章文献汇寨第一节汇纂丛书第二节汇篆文集·第三节汇篆的方法与原则第十四章文献类编第一节类书的定义与类型第二节类书的编方法、体例与原则第三节历代类书编篆的成绩与不足第十五章文献抄撮第一节抄撮的特点与类型第二节抄撮的方法与原则第三节历代文献抄振的成绩与不足第十六章文献选录第一节选录的定义与类型第二节选录的原则与方法·第三节历代文献选录的成绩与不足第十七章文献的数字化、网络化第一节传统文献面临的困境与数字化出路第二节传统文献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式与现状第三节传统文献数字化、网络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附录中国传统文献学著作简目(1911年一2007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