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徐州市外经贸局开发区处开发区是开放型经济进展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开发区产业竞争力是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开发区的产业进展反映着地区经济社会进展的总体水平,决定着地区经济进展的后劲,也引领着地区先进生产力的进展方向。
明确开发区产业定位、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打造开发区产业优势,是现时期开发区进展的紧迫课题。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和市动员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省级开发区进展,我们采纳咨询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市省级开发区371家工业企业产业进展现状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专题调研,并在分析研究开发区产业进展的总体状况、要紧特点、制约因素和进展前景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开发区产业进展的一些设想和建议。
一、全市开发区产业进展概况目前,全市共有8个省级开发区,经国家核准的近期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633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81平方公里,累计基础设施投入120多亿元,开发区共设置各类企业40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400多家。
2007年,8家省级开发区实现GDP211亿元,同比增长56.11%,占全市的12.57%;业务总收入910亿元,同比增长48.1 %;一样预算收入1 7.44亿元, 同比增长66.1 %,占全市17.37 %,;实际到帐注册外资2.8 亿美元,占全市的63.88%;自营出口9.6 亿美元,占全市的58%。
开发区道路、供排水、供电、通信、热力、绿化、污水处理和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比较完善,项目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开发区主导产业逐显特色,开发区进入了集约进展、可连续进展的新时期,出现良好的进展态势。
开发区已成为我市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主阵地,经济快速进展的重要支撑、招商引资最重要的平台和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
产业进展出现出四个明显特点:一是产业特色初步形成。
徐州经济开发区形成了以工程机械和专用车辆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集群,同时主动培养光伏光电、清洁技术、现代服务业等特色比较鲜亮的产业板块;丰县经济开发区以食品加工、盐化工和电动自行车为优势产业,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沛县经济开发区重点进展以煤电铝一体化为龙头的产业体系,形成了新型材铝加工、农产品加工、煤化工三大园区,步入了快速进展的轨道;铜山经济开发区以工程机械、车辆制造、电子电器为主导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睢宁经济开发区重点建设棉纺织、白色家电、皮革皮具三大产业板块;邳州经济开发区重点进展板材家具、纺织服装、煤化工三大产业,特色较为鲜亮;新沂经济开发区规划了精细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及纸制品加工三大产业板块,进展势头迅猛;徐州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和新型材料产业板块,集聚能力逐步增强。
二是开发区主导产业占第二产业比重较高。
2007年8家开发区GDP实现210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42.89亿元, 工业增加值占GDP的67.74%。
目前,开发区重点进展的主导产业差不多定位在工业范畴,工业增加值合计为94.32亿元,占第二产业的66%。
三是产业链条逐步形成。
部分主导产业的产业链逐步延伸,产业集群初现端倪。
工程机械产业是我市主导产业,为全国四大机械制造基地之一。
徐州经济开发区以之作为本区的主导产业,集中优势资源重点进展。
现有工程机械企业236家,形成了以徐工集团为龙头,产业配套完善,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经济成分共有的企业集群。
四是科技创新加快推进。
近几年,我市开发区主动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先后引进了光伏光电、风力发电、环保节能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增强了我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了全市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
项目带动、企业需求,我市引进了大批的高科技人才,为我市省级经济开发区进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存在的突出咨询题我市开发区产业虽通过多年进展,取得了专门大成绩,成为全市经济的领跑者,但从全省来看,我市开发区总量不大、综合实力不强。
在苏北5市中,我市经济开发区业务总收入、地点一样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均居于第二位,实际到帐外资和基础设施投入位列第三。
从全省111个省级开发区建设水平的要紧经济指标来看,2007年徐州经济开发区列第29位,其他开发区在第三、第四板块,处中下游,与全省平均水平差不较大。
以上咨询题与我市开发区产业进展存在必定联系。
调查结果汇总分析表明,我市省级开发区产业存在四个突出咨询题。
一是开发区产业集聚度较低,综合带动能力不强。
据调查,我市开发区企业的经营范畴比较广,涉及了20多个行业,包括矿山、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铁合金冶炼、结构性金属制品制造、常用有色金属冶炼、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肥料制造等等。
每个园区都确定了3个以上主导产业,体现了产业不够集聚。
每个开发区前三位产业中类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仅徐州经济开发区的专用设备制造企业共21家,业务总收入达333亿元,初步形成产业集聚规模;邳州经济开发区的胶合板制造产业具有19家企业,但业务收入总量不高,为8.82亿元。
其余开发区的产业中类里,企业数量都仅为个位数,只有1家企业的现象普遍存在。
整体经济总量和企业规模都较小,在从业人员和社会奉献率等方面关于园区整体经济带动辐射作用不强。
二是产业同构化严峻,集群程度不高。
各开发区之间,产业交叉现象比较普遍。
徐州经济开发区和丰县经济开发区在“结构性金属制品制造”产业重复,徐州工业园区和新沂经济开发区在“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产业重复,沛县经济开发区和邳州经济开发区在“常用有色金属冶炼”产业重复,同时与丰县经济开发区在“电工器材制造”重合(见附表)。
另外从实际调研情形来看,徐州经济开发区和铜山经济开发区在“工程机械”方面,新沂经济开发区与睢宁经济开发区在“纺织服装”类存在相互雷同的情形。
开发区内要紧产业相互重复,彼此竞争,使得在开发区内无法形成产业集群集聚,达到规模经济效应。
布局零散、相互孤立,也阻碍了企业之间进一步的协同配套,生产成本降低,不利于开发区内主导产业的做大做强。
三是产业层次偏低,进展后劲不足。
产业结构单一,以邳州人造板制造产业为例,共有企业19家,吸纳就业人数2999人,2007年末业务总收入8.8亿元,工业增加值2.2亿元。
产品要紧以低端板材为主,虽企业数居于要紧产业第2位,但业务收入量却位于12位。
要紧产业差不多为资源类、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现代服务业、技术密集型和高新技术类产业处于空白。
这些因素直截了当导致园区产业缺乏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低,销售收入低,进展后劲乏力。
四是投资强度偏低,用地白费现象严峻。
在实地调研中,通过参观园区,还发觉企业分布零散,未形成规模用地。
除徐州经济开发区,其余区内中小企业居多,大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偏少,每亩地投资额不高,产出效益低,却占用相当多土地,存在着隐形用地白费现象。
三、加快开发区产业进展的计策建议通过多年的进展,省级开发区差不多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经济进展中的主阵地作用日益突显。
当前,面对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各开发区应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加快载体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逐步将“自然资源+资本”的传统制造业,向以“知识、信息+资本”的新兴产业推进。
要主动发挥能动作用,和谐、调动各种资源,制造产业集聚的环境与政策条件,推进开发区产业进展跃上一个新台阶。
(一)明确开发区产业定位,制定相应产业扶持政策。
加快开发区产业进展要以“错位进展,特色鲜亮”为指导,加快产业集聚,拉深、拓宽产业链。
在产业进展过程中,政府统筹规划,和谐进展,形成开发区主导与政府指导推动相结合的模式。
按照省委、省政府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两个中心”、“三大基地”和“四大产业”的战略目标,结合各开发区自身区位、资源等优势,制定详细产业进展规划,报政府统一审核。
一是要突出政策扶持。
对有关优势产业、朝阳产业给予一定优待政策,进行财政、税收、土地等政策倾斜,鼓舞扶持。
政府引导,整合资源,注重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调整开发区产业结构。
二是要做好人才支持。
关于进展高新产业而引进的高等人才有关待遇,做到“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给予开发区进展以人才技术保证。
三是要突出自身特色。
每个开发区之间尽量选择不同的产业定位,防止互相竞争,增加进展成本;同时也有利于开发区对外招商和产业集聚。
要选择有进展后劲的产业,以大企业、大项目为链核,加快重要产业链的形成,与周边优势企业一道加快产业集聚的步伐,以形成具有规模优势与技术优势的几个产业集群。
(二)统筹规划和谐进展,突显规划的先导作用。
“进展未动,规划先行”。
一是高度重视开发区的规划工作。
开发区又好又快的进展,需要一个高水准的规划。
现有规划远不能满足实际进展的需要,因此开发区在确立主导产业同时,要做好高质量、超前性规划,为以后进展预留充分空间。
二是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
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制订操纵性详规及产业进展等专业规划,形成开发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的比较完整的规划体系,使有限的资源更加充分的利用,为企业集聚、产业链延伸拓宽预留足够进展空间。
专门是为特色园区详细规划土地,做好与主园区进展和谐用地的关系。
三是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规划成片用地,防止无序开发。
关于现在占地多、产出低、耗能大的企业,要坚决进行搬迁,“腾笼换鸟”为其他优质企业让出进展空间。
同时建议规划开发区内工业项目的生产型用地比例不低于此项目整体用地的70%,防止企业白费土地;新引进项目平均投资强度市区不低于180万元人民币/亩,县区不低于150万元人民币/亩。
(三)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
我市开发区现有产业,多为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
结构比较单一,产业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低。
因此,各开发区在重新规划主导产业时,需充分考虑产业的可连续性进展,建议在2-3个主导产业中,选择1个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
在优化产业结构上,要针对现有产业,有步骤的优化结构,通过开发区内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加大产业高科技含量,使园区成为工业发达,产业结构合理的经济增长区。
在提升产业层次上,要鼓舞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产品层级,增加产品附加值,占据产业上游位置,从而整体提升园区内产业层次。
(四)推行产业链招商,充分发挥开发区能动作用。
一是要进展集聚功能,强化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
区内集中各方面资源和经济要素,重点围绕工程机械、盐煤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和胶合板制造等,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确立支柱产业,培植龙头企业,通过重点建设,吸引国内外各种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形成地区经济的进展极。
二是要突出产业链招商,提升用地产出率。
按照产业规划,依据现有产业链开展招商活动,关于龙头、重点企业,开展配套招商,拉伸、拓宽产业链;关于已具备一定数量的企业,进行规模招商,形成产业集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