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区县经济发展——关于我市区县产业园区情况的调查与建议《加快区县产业园区发展》课题组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城市面貌变化巨大,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但是,和东部沿海沿江城市相比,特别是同14个副省级城市相比,我市的经济总量偏小,发展速度偏低,综合竞争实力不强,发展现状的排位靠后。
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区县经济发展滞后。
而影响区县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区县产业园区建设缓慢,远不能适应和承担起支撑区县经济发展主力军的重任。
因此,了解我市区县产业园区的基本情况,查找并帮助解决区县园区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十一五”期间区县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任务,进而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对区县园区的支持和建设力度,无疑对于加快区县园区建设、促进区县经济发展、改变区县经济发展滞后的现状、提升我市整体经济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区县产业园区发展现状经过国家整顿治理以后,我市目前尚有各类开发区和园区16个,除“四区一基地”外,区县产业园区有11个。
它们分别分布在长安、未央、蓝田、高陵、临潼、灞桥、户县、雁塔等8个区县。
表一、区县产业园区分布表这8个区县的11个产业园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是开发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
11个园区建园初规划面积总共是76.5平方公里,到目前,已开发建设面积46平方公里。
二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截止2005年底,11个园区通过自筹和贷款,先后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1亿元,使开发建设的46平方公里内全部实现了“七通一平”。
三是入园入区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到2005年底,11个园区共入驻企业578家,其中已建成投产的有378家,还有200家正在建设之中(见表二)。
四是园区产业发展各有所长。
经过多年努力,园区产业发展各有侧重,灞桥科技产业园和浐河开发区侧重于机械加工制造和仓储;未央工业园侧重于医药、印刷和汽车销售;泾河工业园侧重汽车制造和零部件加工;韦曲航天科技产业开发区侧重航天高技术产业和电子、环保设备;临潼旅游商贸开发区侧重乳制品、机电产品;沣京工业园侧重玉米淀粉、表面精饰、生物医药和印刷包装;蓝田工业园侧重医药和新型建材;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侧重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科技产业;西安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侧重教育、汽车;西安未央湖旅游开发区侧重旅游、休闲度假及高尚住宅。
五是园区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对区县的贡献正在凸显(见表三)。
2005年底,11个园区的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在30%以上,工业总产值近65亿元,已经占到所属区县工业总产值之和的10 %,对区县财政的贡献也占到10%左右。
尤其泾河工业园对县城经济的贡献最为突出,2005年,该园区的工业增长速度达到70%,工业产值已占到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6.4%,对县财政的贡献已占到全县财政收入的74%。
泾河工业园已成为高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
为了加快这些产业园区的发展,相关区县做了大量的工作。
从统一认识、组建班底、制定规划、搞好“七通”,到招商引资、高效服务、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园区前进的每一步都凝聚了区县上下的心血和汗水,从而使这些园区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
表二、区县产业园区入驻企业一览表表三、区县产业园区2005年经济发展情况一览表二、我市区县产业园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8个区县的11个产业园区在建设与开发中取得的成绩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在开发建设中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值得认真研究与解决。
1、投入不足,发展缓慢。
截止2005年,各园区费尽心力,共投入资金31亿元,开发建设了46平方公里的面积,但是,开发建设的面积也只占到总规划面积之和的59.9%,还有31平方公里没有开发利用。
而这些没有被开发利用的地方至少尚需数十亿元投入才能满足企业入驻条件。
由于资金缺口大,基础条件差,从而严重影响了园区开发建设的步伐。
2、招商不足,实力不强。
11个园区十多年共招商578家,也就是说每个园区在十年多时间内平均招商50家,每年平均只招商5家,且不论商客的实力大小,仅从数量上看,招商引资、发展产业的力度明显偏低。
由于入驻企业数量少,加上大多数都是一些中小企业,产业规模不大,经济实力不强,使园区在区县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难以显现。
据统计,除韦曲航天科技产业开发区外,11个园区2005年的GDP只有54.87亿元,占8个区县GDP之和的10.6%。
而在一些东部沿海沿江城市,区县产业园区的经济总量,要占到区县经济总量的50%以上。
相比较而言,我市区县产业园区的经济实力明显弱小得多。
3、参差不齐,反差较大。
从发展水平上看,我市11个园区的基本情况是泾河工业园区“一枝独秀”。
2005年,泾河工业园产值20.2亿元,占到高陵县工业总产值35.8亿元的56.4%,对高陵县GDP的贡献也达到33%。
其它工业园区的发展水平则相差甚远,有4家园区的工业产值占本区县工业总产值的10-20%,其余均在10%以下,最低的只占1.26%。
从招商引资的水平上看也是一样。
到2005年泾河工业园共引进入驻企业235家,其中已建成投产的145家。
泾河工业园引进的入驻企业数占8个园区入驻企业之和近40%。
而其他产业园区引进的入驻企业数,多的50余家,最少的只有6家,差距十分悬殊。
4、授权不足,审批繁琐。
由于区县产业园区没有高新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对项目自主审批的权限,因此,在项目前期工作中,常常因层层转报、级级审查而使得前期手续繁琐、环节过多、周期过长,从而贻误了项目建设的最佳时机,使得在招商引资方面本来就处于不利局面的区县产业园区在项目落地方面更显得被动。
5、定位不准,特色不明。
这些年来,对区县产业园区,我市没有进行过统一规划和产业的科学定位,各园区在开发建设上基本处于自发状态。
为了加快发展,在项目入区和产业引进上没有什么限定,不管什么项目,不论什么企业,只要能争取进来就行。
结果各园区之间在招商引资方面竞争激烈,为争取一个项目入区,不惜一切代价,甚至相互拆台。
由于项目引进上的盲目性,使这些园区在整个规划建设上趋同,在产业发展上五花八门,使得一些集中起来可发挥巨大聚集效应的产业在布局上四分五裂,园区没有特色,产业没有重点。
尽管现在在产业发展上已经能够看出一些侧重点来,但也不过是自发的结果,与合理布局、科学定位、突出特色、加快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
6、重视不够,领导不力。
对于区县产业园区建设,部分区县在认识上有放任自流的情绪,尽管口头上讲要重视园区建设,但在具体开发建设上支持力度远远不够,财政资金基本没有投入,园区领导班子也不够稳定,一些园区主要领导或临时任命,或长期兼职,极不利于园区发展。
从市上来讲,对几大开发区看得重、抓得紧,而对区县产业园区建设则重视不够。
既没有确定组织协调区县产业园区工作的职能部门,也没有对区县园区提出明确具体的建设要求,从而使区县园区的管理一直处于松散自发的状态,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三、加快区县产业园区发展的几点建议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区县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到区县经济加快发展的核心地位。
区县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成为加快区县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区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支撑区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一点,已经为东部发达区县的实践所证实。
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新的战略实践的今天,区县产业园区的发展对于整合区县资源,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区县经济的整体实力至关重要。
因此,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提高对区县产业园区建设重要性的再认识,要以对待国家级开发区的态度来对待区县园区,以抓国家级开发区的劲头来抓区县园区,以支持国家级开发区的力度来支持区县园区,把区县产业园区的发展,作为区县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作为我市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来抓,使区县产业园区在“十一五”期间有一个大发展,真正发挥出支撑区县经济发展、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新增长极。
2、统一规划,分级实施,把区县产业园区纳入科学发展、合理开发的轨道。
从现在起,必须克服区县产业园区盲目发展,自发开发的不科学状态,把区县产业园区的发展纳入全市经济发展的大盘子,站在全市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县产业园区发展提出明确的指导性意见。
一是对区县产业园区原有的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对发展步伐较快,规划面积不足的园区,要适度增加开发规模,确保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对发展空间较大而发展速度较慢的园区,要提出加快发展的具体要求;对已无发展空间的园区,要重新调整发展空间,使其能够继续发挥作用。
二是对区县产业园区的建设风格进行必要的界定,使各园区的整体建设各具特色,成为我市城镇化建设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避免雷同与重复。
三是对区县产业园区的产业定位要进行指导,使各园区在产业发展上主业各异,朝着专业化园区的目标发展,尽可能地围绕主业发展招商,做强做长产业链,形成产业聚集,从而产生规模效应。
四是建立区县产业园区招商引资的互补机制,形成统一招商,分业布点的良性互动局面,避免招商引资中的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
3、减少环节,下放权限,尽可能给予园区充分和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
首先市级各部门和区县要进一步研究减化对区县园区入驻项目的审批环节,缩短办事周期,提高办事效率;其次按照“能放都放、权责统一”的原则,尽可能地将下放给“四区一基地”的项目立项、规划、土地、建设领域的行政权限也尽可能下放或委托给区县产业园区,使之有相应的园区开发建设的主动权;第三,对区县园区实行“封闭管理、独立运行”,除法律规定的专项检查外,任何部门不经园区管委会同意,不得随意进入园区企业进行检查;第四,市直各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区县园区申报项目的服务工作,对需要上级审批的项目,搞好协调服务,及时上报;第五,切实精简各类会议、文件和检查、评比,确保园区集中精力抓经济。
4、拓宽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区县园区建设尽快改善园区投资硬环境。
一是市级财政要对区县产业园区基础建设给予资金扶持。
在目前区县财政相对困难的情况下,我市要把区县产业园区投资硬环境建设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市财政每年拿出3000—5000万元对区县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二是借鉴高新区经验,市、区(县)财政每年各拿出1000万参股资金,同时吸引3000万社会资金,组建针对区内中小企业的区县园区信用担保中心。
将市(区县)财政资金与银行资金、会员企业资金相配套,解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三是从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额度中专门切出一块资金用于支持区县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是市发展改革、经济、科技等部门在财政引导资金使用上要向区县产业园区项目倾斜;五是相关区县要研究从本级财政对区县园区项目给予资金支持、费用减免等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