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备维修技术试题二考生姓名:分数: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3分)1、通常把机械规定的功能称为功能故障,简称故障。
2、损伤是机械零件发生诸如、、、、等现象的通称。
3、故障率是单位时间内与的比值。
4、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又分为、和三方面。
5、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按失效件的外部形态特征来分类。
大体包括:、、和。
6、单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一般以和两种方式进行。
7、摩擦的表面状态按润滑情况、润滑状态分为、、、和等。
8、零件修复中应用的校正方法有、和。
9、焊修可分为、、与等。
10、粘接表面应做到、和具有一定的。
11、机械零件粘接修理中,常用的是以和热固性为主要粘料的粘接剂。
12、常用的拆卸方法有:、、、、等。
13、机电设备大修理技术文件有、、、、和.等。
14、摩擦片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损伤主要是摩擦表面的、、等损伤。
二、问答题(共77分)1.影响零件磨损的基本因素有哪些?(5分)答:磨料磨损的机理是属于磨料磨粒的机械作用。
它在很大程度上与磨粒的硬度、形状、大小、固定程度以及载荷作用下磨粒与被磨材料表面的力学性能有关。
1金属摩擦面材料的性质:一般情况下,金属材料的硬度越高,耐磨性越好;2磨料性质:磨料粒度对材料的磨损率存在一个临界尺寸。
磨料粒度的临界值为60~100;3磨料的硬度Ha越大,磨损率越高。
几何形状呈菱角状的磨料其挤切磨损能力比呈圆滑状磨料强;4其他因素:影响磨料磨损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例如摩擦表面相对运动的方式,磨损过程的工况条件等等。
2.故障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5分)答:故障产生的主要原因有:1错用性故障:不按规定的条件使用机械而导致的故障;2先天性故障:机械本身因设计、制造、选用材料不当等造成某些薄弱环节而引发的故障;3自然性故障:机械由于受内外部自然因素影响引起磨损、老化、疲劳等导致的故障。
3.零件的疲劳断裂有何特点?(5分)答:疲劳断裂过程与机理:金属零件疲劳断裂一般经历裂纹萌生、疲劳裂纹亚临界扩展、疲劳裂纹扩展和瞬时断裂四个阶段。
典型的疲劳断口按照断裂过程有三个形貌不同的区域:疲劳核心区、疲劳裂纹扩展区和瞬断区。
图所示的断口特征,是由单向弯曲载荷作用而出现的。
随着载荷性质、应力大小及应力集中等因素的变化,三个特征区的分布形态会发生变化。
4.简述机械零件常用的修复方法?(5分)答:其一是,对已磨损的零件进行机械加工,以使其重新具有正确的几何形状(改变了原有尺寸),这种方法叫做修理尺寸法;其二是,利用堆焊、喷涂、电镀和粘接等方法增补零件的磨损表面,然后再进行机械加工,并恢复其名义尺寸、几何形状以及表面粗糙度等,这种方法叫做名义尺寸修理法。
其三是,通过特别修复技术,改变零件的某些性能,或利用零件的金属的塑性变形来恢复零件磨损部分的尺寸和形状等等。
其四是,机械修复法:利用机械连接,如螺纹联接、键、铆接、过盈联接等使磨损、断裂、缺损的零件得以修复的方法。
8.零件在机加工修复中应注意的问题?旧件加工有何特点?(6分)答:机械加工修复中应注意的问题①.零件的加工精度需保证(包括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位置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等);②.定位基准必须准确(最好采用原制造基准)定位基准的选用应遵循基准重合原则(选择零件上的设计基准作为定位基准)、基准统一原则(在多数工序中采用一组可方便地加工其它表面的基准来定位)、均匀性原则(以变形和磨损最小的基面作为定位基准,并足以保证重要表面的加工均匀);③.轴类零件的圆角要合适;④.必须保证零件的动、静平衡;⑤.控制加工余量。
旧件修复的特点是①.加工批量小修理中加工零件品种较多,数量较少,有时甚至是单件生产,零件尺寸,结构复杂。
②.加工余量小且有一定的限制。
如有的旧件原有基准损坏造成加工定位复杂化,有的零件只进行局部加工等。
③.加工对象不同。
④.加工表面不同工件硬度高,有时甚至要切削淬硬的金属表面,加之使用中产生的磨损与变形等,使零件的修理困难较大,加工技术要求较高。
旧件的机械加工修复对精度的要求一般是与新件一样,即符合图纸规定的技术要求(采用修理尺寸法时,修复的零件的某些尺寸可按技术要求有些变化)。
与新品制造相比有:安装定位比较困难、表面粗糙度较难达到要求、平衡问题难以得到保证的三大问题。
焊接时,防止裂纹产生的措施?(6分)答:防止中碳钢焊修时产生裂纹的主要措施有:①.预热预热有利于减低热影响区最高硬度,防止冷裂纹和热应力裂纹,改善焊接接头的塑性,并能减少焊后残余应力。
②.选用合适的焊条尽可能选用碱性低氢型焊条,因其抗裂性能较强。
个别情况下,严格掌握预热温度和尽量减少母材熔深时,也可用普通酸性焊条。
③.为防止裂纹,应设法降低冲淡率,如开“V”型坡口,第一层焊缝用小电流,慢焊速。
焊后尽可能缓慢冷却。
④.加强焊接区的清理工作,彻底清除可能进入焊缝的任何氢的来源。
10.采用镶套法修复机械零件应注意哪些问题?(6分)答:零件的镶套修复法是利用一个特制的零件(附加零件),镶配在磨损零件的磨损部位(需先加工恢复零件这个部位的几何形状)以补偿基本零件的磨损,并将其加工到名义尺寸从而恢复其配合特性。
适用于表面磨损较大的零件,如可用来修复变速器、后桥和轮毂壳体中滚动轴承的配合孔,壳体零件上的磨损螺纹孔及轴的轴颈。
气门座圈,气门导管、气缸套、飞轮齿圈及各种铜套的镶配,也都采用此法。
有些零件在结构设计和制造上就已经考虑了用镶套法,如湿式缸套。
有些本身就可以镶换,如气门导管和气门座圈。
依据待修表面的形状,镶补件可做成衬套、垫圈或螺纹套的形状。
镶套材料并应根据所镶部位的工作条件选择,应与被修零件的材料尽量一致。
在高温下工作的部位,应选择与基体材料线膨胀系数相同的材料才能保证工作的稳定性。
要求抗磨的部位,则选择耐磨材料或比基体金属机械性能好的材料,如铸铁零件采用铸铁套,也可采用钢套。
套的厚度根据选用的材料和零件的磨损量确定。
钢套的厚度不应小于2~2.5mm,铸铁套厚度不得小于4~5m m。
镶套的过盈量应选择合适。
11.设备修理前的技术准备包括哪些内容?(6分)答:设备修理前的技术准备,包括设备修理的预检和预检的准备、修理图样资料的准备、各种修理工艺的制定及修理工检具的制造和供应。
12.简述进行装配的基本原则?(6分)答:装配的一般工艺原则1对于过渡配合和过盈配合零件的装配,如滚动轴承的内、外圈等,必须采用相应的铜棒、铜套等专门工具和工艺措施进行手工装配,或按技术条件借助设备进行加温、加压装配。
2对油封件必须使用心棒压入,对配合表面要经过仔细检查和擦净,若有毛刺应经修整后方可装配;螺柱联接按规定的扭矩值分次均匀紧固;螺母紧固后,螺柱的露出螺牙不少于两个且应等高。
3凡是摩擦表面,装配前均应涂上适量的润滑油,如轴颈、轴承、轴套、活塞、活塞销和缸壁等。
4过盈配合件装配时,应先涂润滑油脂,以利于装配和减少配合表面的初磨损。
5对某些有装配技术要求的零部件,如装配间隙、过盈量、灵活度、啮合印痕等,应边安装边检查,并随时进行调整,以避免装配后返工。
6在装配前,要对有平衡要求的旋转零件按要求进行静平衡或动平衡试验,合格后才能装配。
7每一个部件装配完毕,必须严格仔细地检查和清理,防止有遗漏或错装的零件,特别是对环境要求固定安装的零、部件要检查。
13.零件检验的主要内容有哪些?(6分)答:1零件的几何精度:包括尺寸、形状和表面相互位置精度。
2零件的表面质量:包括表面粗糙度,表面有无擦伤、腐蚀、裂纹、剥落、烧损、拉毛等缺陷。
3零件的物理力学性能:除硬度、硬化层深度外,对零件制造和修复过程中形成的性能,如应力状态,平衡状况等。
4零件的隐蔽缺陷:包括制造过程中的内部夹渣、气孔、疏松、空洞、焊缝等缺陷,还有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微观裂纹。
5零部件的质量和静动平衡:包括活塞、连杆组之间的质量;曲轴、风扇等高速转动的零部件进行静动平衡。
6零件的材料性质:包括零件合金成分、渗碳层含碳量、各部分材料的均匀性、铸铁中石墨的析出、橡胶材料的老化变质程度等。
7零件表层材料与基体金属的结合强度:包括电镀层、喷涂层、堆焊层和基体金属的结合强度,机械固定连接件的连接强度。
8组件的配合情况:包括组件的同轴度、平行度、啮合情况与配合的严密性。
9零件的饿磨损程度:正确识别摩擦磨损零件的可行性,由磨损极限确定是否继续使用。
10密封性:如内燃机缸体、缸盖需进行密封实验,检查有无泄漏。
14.简述选择零件修复方法的原则与步骤?(6分)答:选择修复零件的方法的原则是:选定的修复方法所修出的零件必须满足使用要求,在质量上是可靠的;在经济上是合算的;技术上是先进的;工艺是合理的。
此外还应考虑各种修复方法的修复层厚度、性能;零件本身结构、形状、尺寸和热处理对修复的影响;零件的磨损情况、工作条件对修复的要求等。
零件修复工艺的方法与步骤:(1)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待修复机械零件的操作形式、损坏部位及程度;机械零件的材质、热处理、物理—机械性能和技术条件;机械零件在机械设备上的功能和工作条件。
(2)明确零件修复的技术要求。
(3)根据本单位的修复工艺装备状况、技术水平和经验按照选择修复工艺的基本原则,对待修机械零件的各个损伤部位选择相应的修复工艺。
(4)全面权衡整个机械零件各损伤部位的修复工艺方案。
(5)择优确定一个修复工艺方案。
(6)制订修复工艺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