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质灾害的种类及特点
凡直接或间接、已发生或潜在的恶化环境、降低环境质量,危害人类安全及整个生物圈生态发展的地质事件,都属于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诸如:地震、火山、地裂缝、地下热害、煤田自然、瓦斯爆炸、岩爆、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渗透变形、突水突泥、砂土液化、特殊岩土地质灾害、冰川运动、土地冷浸、盐渍化、沼泽化、沙漠化、水土流失、河湖变迁、海洋地质灾害、地下水污染和地方病等。
地质灾害的特点是: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治理主要是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气候、能源、自然景观、地理地质环境资源等)、地质环境的利用过程出现的。
地质灾害防治具有公益性、地域性,有不同地域范围、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受益特点。
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估损难。
地质成灾会达到什么样程度,在灾前是一个未知数。
而在灾害发生后也需要20~30 d 的时间,才能作出较为全面、准确的灾害评定。
地质灾害的级别、发生在不同季节和时令、不同的区域和环境条件,对地质灾害的预报准确度等等的不同,决定了对地质灾害损失估计的难度。
其次是破坏面广。
地质灾害是一种人间劫难,可使一个村庄或一座城市化为一片瓦砾。
再次是续发性强。
地质灾害往往具有迭加发生的可能性,比如地震往往伴有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等。
3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由于地质环境的破坏具有滞后性、长期性等特点,所以完全靠市场进行地质环境保护是很困难的,国家必须辅以宏观调控的手段,使地质环境市场更加完善。
随着科学研究揭示地质灾害的真实本质,国家对建设投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
我国目前的地质灾害防治政策多局限于“发现和治理” ,并没有调整到“预见和防止” 上来。
要在各省市运用地质灾害影响的评估、发展规划和地质灾害检查等手段,根据合理利用自然地质资源的发展计划,形成自然地质资源的计算和预算程序。
可以采用让破坏地质环境者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提供特别基金,根据“谁破坏谁付款”的原则,征收地质环境破坏费和罚款等。
征收来的资金可用于资助地质灾害的防治活动。
但从经济效益的观点来看,这样做又很可能会导致地质资源基础自我毁灭。
政府在地质灾害的防治过程中宜采用以下策略:
3.1 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在防治地质灾害中的主导地
位作用。
地质灾害危害的对象是公众,地质灾害发生的载体是山川大地和海洋。
地质灾害的侵害对象不只是物,而是人,是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存发展的环境,是人们的群体利益和公共安全。
其防治单靠“谁受益谁防治”这样的经济利益的驱动效应难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应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序列。
政府应对所辖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负责,统一组织,统一规划,协调资金使用。
3.2 在投资上,要加快推行国家、集体、个人相结
合的原则。
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投资后可以收取受益者一定的费用(“谁投资,谁收费”)。
从而在不需要国家增加实质性资金投入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在现有的体制下运作,减少有关各方面的利益冲突或损害某方面的利益,也易为各方接受。
同时也可以采用“谁受益,谁负担”的投资方式,多渠道、多层次筹集地质灾害防治建设资金。
对受益范围比较明显的,实行受益单位和个人集资兴办。
当然也可以采取“谁破坏,谁治理投资”的对策。
3.3 在法制上,加快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立法工作。
为依法治灾奠定可操作性依据。
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制止人为的自然地质环境的破坏活动。
3.4 在监管上,要不断深化地质灾害防治的监测质量。
有内容、有目的、有时期地展开对地质灾害区的遥控,从上而下,统一部署,集中领导,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信息监测、资料搜集、分析和反馈。
3.5 建立完善健全的地质灾害保险制度。
这套制度必须具备预灾、避灾、分灾、保灾、监灾、转灾、补灾等功能。
目前而言,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和健全地质灾害防范的各种制度、措施和方法。
(2)根据灾害程度,准确划分地质灾害的等级,并采取各种措施,实施分级管理。
3.6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优先防治重灾、急灾和频发区,对经常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可以实行承包责任制。
承包内容必须把防范措施当作硬性指标来考核,逐项落实到承包者身上,使其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全盘考虑,统一安排。
3.7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预算。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预算,可以直观、全面、准确地反映区域地质灾害的程度规模、状况,便于研究制定解决措施;进一步加强环境地质的调查研究。
全国要开展以县(市)域为单元的大比例尺环境地质调查,详细查明地质灾害的孕育条件、发生规律、分区评价预测,为开展有效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8 充分认识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等手段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重要性。
地质灾害防治要以科技为先导,防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增加科技投入,保证治理资金到位及时。
采用计算机技术、微波通讯技术、遥感技术等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地质灾害的防范与治理,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水平。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与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要融汇到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采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9 地质灾害防治监查人员应自廉自律自洁。
一旦发现违反规定,徇私舞弊者,必将严肃处理,以制约监查人员,提高监查工作的透明度。
深入开展超前监查,做到以防为主,将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广泛接受群众监督、举报,加大灾害防治的监管力度,促进地区经济的安全发展。
3.10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做好灾害预测预报。
对地质灾害的有效监测,是防止灾害发生、
减少灾害损失的有效手段。
当前,应把国家各部门的分散监测纳入到一个整体全面的监测预警系统,改变落后的监测手段,采用计算机、遥感监测等先进技术,实现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高技术化,提高预测预报质量。
把规范性监督与审情监管结合起来,做到既规范又灵活,从而使监查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3.11 加大地质灾害的防范与治理,将地质灾害控
制在最小程度内。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提高全民环保防灾意识。
通过多种形式让群众了解保护生态环境、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性,宣传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辨证关系,宣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提高人们的环保防灾意识和觉悟,引导人们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生态环境,积极防治地质灾害的行列中来。
关、停、并、转那些严重破坏地质环境,又不能有效防范地质灾害发生的、经济效益差的企业。
3.12 国土资源部成立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机构。
指导、监督国内各省市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并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有关的宣传与立法;对全国地质灾害进行统一管理,防止政出多门,克服多头领导,避免盲目性。
3.13 要在政府监督协调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今后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途径是市场与政府作用的有机结合,完全依靠政府或者完全依靠市场是不切合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