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六(4)方欣弘
《将相和》一课是语文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

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中国古典名著,感受经典的魅力。

《将相和》这篇课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临危受命,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面对秦王,他审时度势,机智勇敢地与秦王周旋,最终不辱使命,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在“渑池之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欲辱赵王,被蔺相如识破,不惜以死相拼,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国家尊严。

归国后,赵王拜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心里失衡,欲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导致了将相之间的不和。

蔺相如无病请假、路遇躲避,他“为了赵国利益”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精神最终感动了廉颇。

廉颇“负荆请罪”,将相重归于好。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本单元主体以及本课内容,我确定了以下两个教学教学目标:
体会文本语言的特点——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悟人物特点。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

即利用希沃笔工具写字,识别工具填空,视屏功能讲故事,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根据课堂教学的预设,我执教课堂,具体分三个板块开展:
首先是在“走进名著,了解内容”这个导入环节,教师导入说:“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其实,除了“四大名著”,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还有很多。

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写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
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生读)
其次是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将”和“相”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能和好?)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待到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师出示地图,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接着请同学们想一想,说说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预习充分的学生能说出一二,可也出现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到此时,课堂上还未进入品读人物环节,文本也刚接触。

第三,在“深入研读,感受形象”环节,教师预设问题:“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两人不和。

”根据学生的找读,出示重点句子:“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接着指导学生读读这段话,说说廉颇说这句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让学生试着把那种不服气和不满读出来。

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以后,说:“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就有大麻烦了。

你能劝服正在气头上的廉颇吗?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再去浏览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只是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待到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大家“劝服”廉颇。

师生交流感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虽说是尽力让学生去说,学生也积极响应。

但到头来,没有让学生朗读文本中的重点句子,学生都是脱离文本在发议论。

人物的特点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得到内化。

课堂上也没有完成必要的书面练习,就匆匆结束了课堂。

课堂结束以后,一方面自己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三个:从课堂开始至出示课题,这个导入环节时间近4分钟,导入节奏缓慢,罗嗦,超时;研读人物脱离文本没有深入;课堂缺乏语言文字的训练,人物形象没有得到内化。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对重难点的点拨下,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达到教学相长的最终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