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第7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宏观经济学第7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 它度量的是典型化的城市消费者所购 买的一组固定物品的价格平均上涨情 况,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根据其在消费 者的总消费支出中的相对重要性而被 相应地给出一个固定的权重。
消费者物价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P1t P2t Pnt CPI a1 a2 an P10 P20 Pn0
• 其中:Pi0表示第i种消费品或劳务基期的价格; • Pit表示第i种消费品或劳务计算期的价格; • ai表示基期用于第i种消费品或劳务的消费支 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
3、古典失业
古典失业由工资刚性引起的失业。
W/P
W/P1 W/P2
S
D
0 Nd Ne Ns N
(二)周期性失业
• 周期性失业又称凯恩斯失业,是指由于总需求 不足而造成的失业。 • 紧缩性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的总 需求时,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之间 的差额。
AE
E0
AE0 E1
AE1
1.失业的对经济的影响 ( 2)、 奥肯定律
• 失业通常随经济周期中的产 量波动而变化。产量与失业 之间的这种明显的同步运动, 首先被美国经济学家阿瑟· 奥肯以数字关系 加以表述,这就是著名是奥肯定律。 • 奥肯定律:失业率就上升1% , GDP相对 于潜在GDP每下降2.5%~3% 。
• 失业的最大损失就是实际国民收入的减少。 • 奥肯定律表明失业率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 间是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并且该定律主要适 用于没有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即失业率是 周期性失业的失业率。
• 以生产价格指数衡量通货膨胀的优点是能 在最终产品价格以前获得工业投入品及非 零售消费品的价格变动信号,从而能较灵 敏地反映企业生产成本的升降,并能进一 步判断其对最终进入流通的零售商业价格 变动可能带来的影响; • 不足之处在于不能反映劳务费用的变动情 况。
3) 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gross domestic product deflator)
实例:我国结构性失业的原因
• 结构性因素可以分为国民经济整体和区域两个层次。 • 从国民经济整体看,经过前一战略周期的发展,我 国产业结构正在从工业化初、中期向中、后期方向 转换,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不断上 升,因而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明显趋于下降。 资料显示,1990至1995年我国的就业弹性(就业 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值)仅为0.108。而 “七五”期间同一指标为0.329。随着经济增长方 式向集约化方向的转变和规模经济的普遍采用,这 一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
∗ 通货膨胀率:价格在某一时期上涨的百分率。
本期通货膨胀率=[(本期物价指数-上期 物格指数)/上期价格指数]×100%
1) 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 简称CPI,又称零售物价指数,是衡量各个 时期居民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零售价格 变化的指标,表示的是消费者在不同时期 为购买一篮子固定商品所支付的价格指数, 反映了消费者生活费用的变化情况。
• 通货膨胀和失业是宏观经济学两个重要研究 课题,也是困扰各国政府的两大经济难题。 通货膨胀使货币购买力降低,使所有人痛苦; 而失业使劳动者丧失工作,相对于就业者是 少数人的痛苦。西方国家将通货膨胀率和失 业率合称为社会的“痛苦指数”。 • 本章将介绍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定义、分类、 成因及危害,并借助菲利普斯曲线来分析二 者之间的关系。
7.2 通货膨胀理论
一、通货膨胀的界定、衡量与分类
★1、一般物价水平普遍、持续、大规模上升
的现象。
♣ 一般物价水平而非个别价格水平上升;
♣ 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而非偶发; ♣ 在一国广大范围内发生而非个别地方的现象; ♣ 一般与货币超经济发行有关。
2、通货膨胀的衡量
• “一般物价水平”是指全社会所有的商品和劳 务的平均价格水平,而该平均价格是通过编 制物价指数来计算的,因而物价指数就成了 衡量通货膨胀的尺度。 • 物价指数是表明某些商品的价格从一个时期 到下个时期变动程度的指数。
• 摩擦性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流动性 的大小和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 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制 度性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劳动力的结构 决定的。 • 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则主要取决于获得 有关工作机会的信息的难易程度和速度, 以及失业的代价和失业者承受这种代价的 能力。
2、结构性失业
∗
⊙失业的度量指标
★失业率
∗ 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重。即:
失业人口 失业率 100% 劳动力人口
★失业人口数
三、失业的种类 (一)自然失业 (二)周期性失业 (三)隐性失业
(一)自然失业
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 的原因引起的失业。
实现了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 业率。
0 Y1 Y* Y
(三)隐性失业
★ 表面上有工作而实际上对生产没有作 出贡献的人,当经济中减少就业人员而产量 没有下降时, 就存在着隐性失业。 ★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存在着严重的隐 性失业,我国隐性失业的规模大约在20003000万左右。
二、失业的影响
• 失业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 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减少了产出,造 成劳动力乃至其他经济资源的浪费; • 从社会方面来看,失业使失业人员生活水 平下降,影响着社会稳定。
失业的影响
• 经济影响,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美国的产出损失 平均失 GDP损失(10亿美 业率% 元,1996年价格) 大危机时期(1930-1939年) 18.2 4,400 占该时期 GDP的百分 比 38.5
石油危机和通货膨胀时期 (1975-1984年)
近期稳定增长时期(19851996年)
★按引起失业的具体原因把自然失业分为 以下类型:
∗ 摩擦性失业 ∗ 结构性失业 ∗ 古典失业
1、摩擦性失业 是由于经济中正常的劳动力流动 引起的失业。
包括: ∗ 求职性失业:不满意现有工作,离职寻 找更理想工作造成的失业。 ∗ 失职性失业:被解聘,被迫寻找新的工 作所造成的失业。 ∗ 寻找性失业:新进入劳动力队伍,暂时 没有找到工作造成的失业。
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结构不一 致引起的失业。
经常表现为失业与空位并存。包括:
∗ 技能性失业:劳动力技能不适合经济结构、 地区结构和性别结构的变动而引起的失业。
∗ 技术性失业:技术进步而引起的失业。
∗ 季节性失业:某些行业生产的季节性变动所 引起的失业。
•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 是生产中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了资本密集性 技术,越来越先进的设备代替了工人的劳 动,这样,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缩小就会 使失业增加。 •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本品相对价格的下 降和劳动力相对价格的上升加剧了机器取 代工人的趋势,从而也加重了这种失业。
表 我国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
年份 “六五”期间 *1986-1989年 “八五”期间 “九五”期间 GDP增长率 10.7 8.8 12.0 8.3 从业人员增长率 弹性系数 3.3 0.308 2.6 1.2 0.9 0.298 0.100 0.108
•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每一个百分点GDP能拉动 就业增长0.3个百分点,也就是新增就业岗位 300多万,上世纪90年代变成约0.2个百分点, 只能增加200多万,进入新世纪以来,就成0.1了, 只增长100多万,有时甚至下降到0.08,只提供80 多万的就业岗位பைடு நூலகம் • 而其他国家的就业弹性则把我国甩得远远的, 2007年欧盟总就业弹性0.78,OECD国家0.48, 一般发展中国家0.3-0.4,之所以就业弹性屡下, 源于我国各地片面追求GDP而不优先考虑就业有 关。
第七章 主要内容
⊙ 7.1 失业理论 ⊙ 7.2 通货膨胀理论
7.1 失业理论
一、失业的界定
★界定
∗ 在一定年龄服务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
且正在寻找工作的状态。(一般性界定)
∗ 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 的社会现象。(国际劳工组织的界定)
★失业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 有劳动能力; ∗ 愿意就业; ∗ 没有工作。
• 它的编制方法是:由官方统计部门确定典 型城市家庭购买的商品的和劳务单,并估 算出每一商品所占的权数,然后政府派出 观察员逐月到商店记下商品和劳务的价格 资料,计算出新的消费价格指数。 • CPI衡量通货膨胀的优点是消费品的价格变 动能及时反映消费品市场的供求状况,资 料易收集,公布次数频繁;不足之处在于 范围较窄,公共部门消费、生产资料和资 本、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均不包括在 内。
7.7
6.3
1,250
500
2.5
0.6
• 失业的另一个损失是人力资本的损失。人 力资本是人受到的教育和获得的技能的价 值。
2.失业对社会的影响
7.1.3 失业的治理
• 1.增加社会的劳动力需求 • 2.改善社会的劳动力供给 • 改善劳动力供给的措施主要包括控制劳动 力的供给数量和提高供给质量两个方面, 使得劳动力的质量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 匹配。 • 3.完善劳动市场的供求机制
• 失业率为4.3%实际情况可能更严重,因为 失业的农民工和未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 还没有统计在内,形势可谓“严峻”。 城 镇登记失业率近年多次被指难以反映失业 真实情况,将来有望被调查失业率取代, 作为失业指标并予以公布,同时发布劳动 参与率等其他辅助指标。 • 我国当前面临的失业问题相当严重和复杂。 那么,失业的原因是什么?对经济会产生 何影响?
二、失业的度量
劳动年龄人口: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16-65 周岁的人口确定为劳动年龄人口,我国则规 定男16-60周岁,女16-55周岁为劳动年龄人 口。 ∗ 不在劳动人口:有劳动能力但不能参加劳动 的人口,包括在校学生、家务劳动者、因病 离职人员以及丧失劳动能力、服刑人员和不 愿工作的人员。 ∗ 劳动力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减去不在劳动力 人口。 ∗ 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减去就业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