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组合作学习成绩评价办法

小组合作学习成绩评价办法

小组合作学习成绩评价办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教师们常常会遇到诸多问题,比如在分组时,学困生容易受到排斥就是十分常见的问题。

若让学生自己组建小组,谁都不会选择他们;如果由教师分组,将他们分配给任何一个小组都会招致该组学生的不满。

难道学困生在小组活动中就只能拖后腿而不能为小组做贡献吗?本文将要介绍的小组成绩共享法就是要为所有学生,特别是这样的学生创造平等地为小组贡献力量的机会。

一、准备在所有合作学习的方法中,小组成绩共享法是比较简单的一种,但对初次接触合作学习的教师来说则又是十分有效的学习模式,尽管它的操作程序相对简单,但是却需要教师做好两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分组、计算学生的基础分由于小组成绩共享法强调小组之间的竞争,各小组只有在成员的能力构成上达到平衡,才能保证竞争的公平性,科学分组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所以使用小组成绩共享法时,一般不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小组,主要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决定。

所以我们建议教师按照下面的方法将学生分组:第一步,给学生排名次(不予公布)。

教师根据班上学生近期成绩的平均分,从高到低排序。

第二步,按照学生的成绩分组,通常每组以6人为宜,一名优生,一名“差”生组合,并使各小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

二、实施完成了上述准备工作,教师就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实施小组成绩共享法。

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进行小测验,当堂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测验时,要求学生人手一卷,单独完成,这时不再允许小组合作。

学生的试卷既可由教师批阅,也可由不同的小组进行互批(注意:要求批阅人签名,以确保公平),然后尽快算出测验分数。

小组分数评定教师根据学生的测验分数和基础分,计算学生个人提高分和小组得分,并以此为依据对小组进行奖励。

具体步骤如下:l、计算个人提高分所谓基础分,通常是该生前几次测验得分的平均分。

当然,任课教师也可以依据对学生的了解,并征求学生的意见来确立基础分。

2、计算小组分数按照小组成员的提高分,可以用如下公式计算出小组分数。

小组分数=小组成员提高分总和/小组人数也就是说,小组分数取决于成员的提高分而不是测验分。

3、对小组的评定教师可以参照以下标准,根据小组分数授予小组相应的荣誉称号。

标准(小组分数)奖励5良好组10优秀组15 超级组为了增强奖励的强化价值,教师可以参照下面的建议来设计小组成就的评定方式。

教师应当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老师可以设置星级小组,“良好组”奖励一颗星,“优秀组”奖励两颗星,“超级组”奖励三颗星,除此之外,班主任应该建立一个各学科共同的评分表,每个星可以为小组加固定的分数,在学期末的时候作为学生小组学习评定的依据,用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重视程度。

当然,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商量其他的一些奖励方式,“最佳表现奖”“最佳配合奖”等等。

与传统的评分方法相比,小组成绩共享法更加公平,能够激励所有的组员为小组得尽可能多的分数。

提高分强调学生在学业上的进步,只做纵向比较,只要学生“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那么他就是成功者。

这样的评价方式向学生传递着“进步即成功”的信息,显然更能够激发并保护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也正是小组成绩共享法,特别是提另外,在每次小组合作学习时,该让哪个小组的成员来回答问题呢?考虑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兼顾整体的平衡性,一般可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举手与不举手的可让举手的小组成员来回答;二是几个小组均有学生举手回答,则让举手人数多的小组来回答;三是各小组举手都很踊跃时,适当照顾平时的弱势小组,即平时回答问题不多,积分落后的小组。

小组得分的记载考虑到操作的可行性与公平性,可由每个小组组长自己记录,小组之间相互监督。

每次合作学习评出最佳合作小组,每4周对各小组进行一次等第初评,即将这一阶段每次小组合作学习量化的分数相加汇总,从高到低分成A类合作学习小组与”B”类合作学习小组,各占50%。

坚持动态评定的原则,前一阶段是A类小组,如分数下降,则后一阶段自动降为B类小组,B类小组也可升为A类小组,以起到激励鞭策作用。

学期结束时进总评,将每一阶段的成绩再相加,评出学期A类合作学习小组若干个,推荐优秀合作学习小组组长、优秀发言人、优秀记录员若干名,给予适当的表扬与奖励。

综合探究活动课的评价也参照课堂合作学习的评价,首先由各合作活动小组组长对本组成员的活动参与情况进行量化自评;其次是可推荐数名学生与老师一起组成评委,对各小组的活动成果进行评分,活动成果可以是调查报告、小论文,课件或收集的图片实物等;最后是对课堂成果汇报与成果介绍情况由评委进行评分。

然后评出最佳合作小组、最佳成果展示员和优秀活动成果等,给予表扬。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也是学生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扬长避短,积极营造民主、开放的小组合作学习环境,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使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与综合探究活动焕发出生命与活力!小组合作学习呼唤“理性的评价”和县姥桥中心小学盛传标“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明确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

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是为了不断调整小组成员的各种行为和活动规范,引导小组成员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但我们在实践中常常看到: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用的是“团体目标评价”,即根据预定的目标,对每个小组的总结发言或作业(调查报告、小论文等)打上一个团体分数。

“团体目标评价”造成了如下问题:一是教师是唯一的裁判者,评价主体单一。

二是评价内容缺乏“人文”思想。

三是评价只着眼于小组整体,没有关注学生个体反应。

四是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由此可见,这种“团体目标评价”把优秀的成绩给予某个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也就是极少数学生,从而使得评价“穿新鞋、走老路”,又成了选拔甄别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都成为失败者。

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顺利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就应该建立一种促进学生作出个人努力并且小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

这种良性制约机制主要是合理的评价机制。

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并更加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

评价机制包括以下几类:( 1)定期评价小组共同学习的情况,检查小组功能发挥的程度,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合作学习的方式。

(2)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评价各组学习行为和效果,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只有每个成员的共同参与才是合作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

(3)教师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引导、调控和组织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以保证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同时,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提高学生自我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以及一定的社交能力,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和价值。

构建一套理性的评价体系,这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对此,笔者做了一些粗浅的思考:一、评价视点多维化理性的评价体系其视点应力求多维,即评价要做到“纵横交错”,关注小组的进步与发展:所谓“纵”,即“拿今天的这个小组”与“昨天的这个小组”进行比较,看看他们哪儿有了进步或发展,同时向这个小组提出“明天”的努力方向及目标;所谓“横”,即拿“这个小组”和“那个小组”进行比较,或拿“这个小组的某些方面”与“那个小组的某些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彼此的优势长处,提出需要改进的问题。

理性的评价体系需要横向的评价,更需要纵向的评价。

通过实行“纵横交错”的评价,让每一个小组都能更好的扬长避短、争取进步。

二、评价重心过程化学习目标是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因此,理性的评价体系应特别强调形成性评价,评价的重心要由结果转向过程,由重过去转向生现在,不再热衷于给既定的教学事实下结论,而是关注小组的“今天”,关注小组在“今天的学习”中的情感交流、协助合作、动手创新等情况,在“今天小组学了什么?今天小组学了多少?今天小组学得怎样?今天小组怎样就会学得更好?”等方面花功夫,在关注小组学习行为、学习情况的同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及方法。

三、评价形式多样化理性的评价体系应避免“考试是主要手段、分数是主要依据”的现状,力求形式多样化,注意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语文学科为例:对于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等方面的内容,可以用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量化考核,而对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阅读时的表现力、感染力,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与方法等难以进行具体的量化考核的内容,则可以依据同学、家长及老师等的日常观察所得,由老师负责,在综合多方评价的基础上,对小组作定性评价;另外,可以书面考试的内容,在考试形式上也要力求丰富,如:采取闭卷与开卷相结合、口答与笔答相结合、集中测试与分散测试相结合、课堂检测与阶段检测相结合等形式,还可以因人制宜,根据不同的对象,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测试题。

四、评价内容全面化传统评价内容单一,“一卷可定终身”。

其实一张试卷所检测到的,只是学生学习中极有限的一部分知识,而能力、习惯、情感、态度方面的指标完全被排斥在检测内容之外,仍以语文学科为例:就《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五项主要目标来说,“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就很难安排进试卷。

就是较好安排的“阅读”部分,我们往往安排的也仅仅是一些理解方面的内容,而阅读的技巧、阅读的速度、阅读的表现力、感染力等却无法用试卷检测。

基于这种现状,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既要评价小组掌握知识的多少,还要评价小组的学习习惯与活动中的审美情趣、参与程度及合作态度;关注小组能否在学习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否自己去搜集信息,整理资料,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等,这样通过全面的评价内容,促使小组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五、评价主体多元化现行的评价体系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依据有限时间、从有限的角度、实施有限的观察,凭此对小组作出的评价往往不够客观准确,有的甚至会给小组成员造成伤害。

因此,理性的评价体系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增加评价的交互性,使其成为教师组织下的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首先,要让家长有评价的权利和机会,要充分考虑和听取家长对孩子学习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其次,把评价权还给小组成员,让每个成员亲向参加评价,评自己,也评他人;最后再由老师来总结概括,完成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