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与三峡旅游开发
1.三峡认知:
长江三峡又名峡江或大三峡,位于中国重庆市、恩施州、宜昌市地区境内的长江干流上,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千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其中风光绮丽的西陵峡,西起秭归县香溪河口,东至宜昌市南津关,全长76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因位于“楚之西塞”和夷陵的西边故得名,西陵峡以险出名,以奇著称,奇险化为了西陵峡的壮美。
长江三峡位于中国的腹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跨重庆奉节、重庆巫山、湖北巴东、湖北秭归、湖北宜昌。
三峡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壳不断上升,长江水强烈下切而形成的,因此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其中不仅只有我们所熟识的“三峡”,其中更是有大大小小的峡谷和吊桥,凌驾于湍急的江水之上,无不让游人为之赞叹,流连忘返。
峡谷两岸的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最窄处不足百米,地势险要奇特,总有让人置身于仙境奇幻世界的假象。
长江三峡人杰地灵,而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用武之地,所以存在着许多名胜古迹,比如白帝城、黄陵、南津关、孙夫人庙等。
这些历史的痕迹同旖旎的自然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到过三峡之人无一不感叹大自然的魅力,引无数文人豪杰在此抒发情感,作千古之诗。
最后,长江三峡同样也是世界大峡谷之一,以壮丽河山的天然胜景名扬四海,闻名中外。
1.1 地理位置:长江三峡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
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200千米左右,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
除此之外,还有大宁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江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
雄奇险峻的自然景观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笔墨,“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
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
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
”郭沫若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也有一段关于三峡的
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我曾在读这篇文章时,脑海里浮现出了奔腾的江水和险峻的峭壁,仅仅是诗词的影响就让我对三峡心生敬意。
1.2 交通方式:三峡旅游有其特殊性如景点均遍布两岸,群山峻岭不宜行车等所以游览三峡一般都是走水路,坐在穿上不仅可以欣赏两边有大自然凿刻出的风景,还能亲身感受江水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永远是渺小的,顺水行舟乘坐游轮饱览江景,到了名胜便登岸观光既免去了每日更换酒店的奔波之苦又可享受每日不同的窗外景观。
1.3当地特色:名胜古迹
山水画廊;长江江水滚滚东去,在流经四川盆地是劈山切谷形成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素有“四百里天然画廊”的长江三峡,两岸崇山峻岭,悬崖峭壁,风光旖旎,在这壮丽的山川之中,先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千古传诵的诗章和名胜古迹,三峡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谱写了一曲长江文明华彩的乐章。
游三峡主要有两条路线;从重庆顺江而下快节奏地观赏三峡的奇特风光。
另一条是从宜昌逆流而上饱览神奇美丽的三峡景致。
宜昌市三峡游的最佳起点之一。
这里峡谷狭窄而直,山顶奇峰异起,石柱拔地腾空,峡壁明净,纯无杂色,两边云鬂凝萃,飞泉直下,峡壁映入江水,静影沉璧,船行峡内,所见无非峭壁,有水皆飞泉。
宛若置身在一幅幅画卷之中令人心旷神怡。
长江三峡,地灵人杰,这里是中国古文化发源地之一,其中较为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奇光异彩。
在这里,峡江人在惊涛骇浪中勇往直前,创作出了或穿云裂岸,或舒缓悠长的川江号子。
在这里,著名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白帝城、八阵图、黄棱庙、石宝寨、屈原祠它们同旖旎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每当夕阳西下,层层叠叠的远山变得翠绿苍茫,山、树、水、船都在黄昏中变成了美丽的剪影,
寂寂江上船,凄凄岸边草,在霞光的笼罩下颇有一种“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空远意境。
2.三峡旅游的认知:
长江三峡,历史悠久,文化璀璨。
三峡库区山川壮丽秀美,自然生态优美和谐,山水文化源远流长,远古文化独特神奇。
巫山县地处长江经济带之中,同时定位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也要传承好历史文化。
巫山县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大有可为,同时在万-开-云模式的基础上,着力推进以巫山为中心的巫山—奉节—巫溪旅游板块发展,全面实现三峡库区旅游产业链,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2.1 当前巫山旅游发展面临的四个问题
2.1.1 缺乏强有力的人文景观支撑
从巫山周边城市可以发现:奉节: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让奉节白帝城驰名中外,很好的利用“诗仙”为奉节代言。
并且,奉节县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将文化建设纳入城市整体规划,着力打造诗歌创作基地、博物馆教育基地,很好的树立了“诗城”的形象。
忠县:充分在“忠”字上做文章,从“刎首留城”的巴曼子,到宁当断头将军、不做投降将军的严颜再到巾帼英雄秦良玉,使忠县人的“忠”字特征享誉华夏。
2.1.2 特色产品供给不足,县域合作不完善
由于三峡蓄水淹没了巫山县境内的部分景点,尽管后续做了大量的修复工作,但受损还是严重。
其次,巫山县自然新景观形成后的文化旅游产品和市场推广阶段缓慢,这是因为三峡蓄水后重庆整个的三峡文化旅游的主题都不突出,特色也不鲜明。
最后因为还未形成万开云一体化模式,所以周边区县对旅游市场的争夺比较激烈,各自为政,集中大量人力物力打造所谓的亮点景区,让消费者感到审
美疲劳。
对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而言,只有自然的符号显然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人文的元素,这也将是中国旅游业下一步发展的巨大空间所在,一个很好的自然景点,对很多游客而言,更多的是到此一游,拍照合影留念而已,看完也就看完了,而且,人生到此一次也就足以。
所以,体现在旅游经济上就是一次性消费,快速消费,旅游商品延展度不够。
与此可以构成互补的是,基于人文符号的旅游发展,就更具包容性和旅游商品的延展性,并且完全可以多次消费。
2.1.3 文化认同感低,传承后继乏人
巫山县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让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当地人对自身文化缺乏认同感,对传统的习俗如赏花灯、猜灯谜、跑旱船、舞狮子、跳大神、唢呐、等等已经丢弃,对传统技艺、礼仪很少有人去研习,传承后继乏人,再加上社会教育也没引起重视,让习俗更简单化、边缘化。
2.1.4 带动全域旅游的载体不高
巫山县拥有“巫人”、神女文化、及无与伦比的自然风光;拥有巫峡的全部和瞿塘峡的大部分;更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以及景色幽深秀丽、以探险、休闲、漂流旅游为主题的小三峡、小小三峡和曲径通幽的神女峰。
但是现在的乡村旅游却发展为以农家乐、休闲旅馆等大众化形式为主,这很难适应游客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品质化、多元化的精神需求,旅客在这样的环境中难以体会神女文化、巫峡文化的独特魅力,更难以享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2.2 以文化为抓手,加大重点元素投入,强化巫山县旅游的三点建议
2.2.1 整合旅游资源,打破行政壁垒;整合观念,打破壁垒;整合利益,完善合作机制;整合交通,构建三峡旅游大网络。
2.2.2 加大文化旅游内涵,突出传统文化魅力;重视文化资源的转换利用;注重历史名人资源的利用及推广。
2.2.3 建立“三位一体”的区域旅游合作主体:政府归位;企业到位;社会组织补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