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制度模板
应急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切实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处理和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和减少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集团内部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处理和救援工作。
3 职责
安委会:负责集团应急管理,负责集团应急救援队伍的组建与指挥;
安委办:负责应急具体工作的协调管理,负责集团综合预案的编制与预案的对外报备,负责应急救援协调;各安全专业工作组负责本专业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审核,负责本专业安全设施、装备的检查督促,参与指导事故救援工作;
后勤保障部:负责集团应急物资仓库的管理,负责应急物资的采办、调配;
人力资源部:参与应急救援队伍定期训练计划的编制与监督实施;
各单位:负责编制本单位专项应急预案与岗位现场处理方案,负责应急救援队伍及应急设施、装备、物资的管理,负责组织应急演练,负责事故发生后组织应急处理、救援。
4 内容与要求
4.1 应急管理原则:
4.1.1 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在集团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级管理,分线负责”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各级领导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充分发挥应急响应的指挥作用。
4.1.2 以人为本原则。
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把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作为首要任务。
4.1.3 预防为主原则。
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抓不懈,在不断提高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水平的同时,加强现场应急基础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完善装备、预案演练等工作。
强化一线人员的紧急处理和逃生的能力。
4.1.4 科学实用原则。
应急预案的编制应科学规范,预案应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及应对举措。
经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进行编制;应急对策简练实用,经过演练不断完善改进。
4.1.5 分级响应原则。
应急工作按照事故的危害程度、波及和影响范围,实施分级应急响应。
4.2 应急管理机构与救援队伍
4.2.1 安委会为集团应急管理指挥机构,集团建立集团与基层单位两级应急救援队伍,集团安委会主任为集团应急救援队伍的总指挥,各基层单位安全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应急救援队伍的指挥;
4.2.2 安委会主任外出时,由其指定安委会一名副主任代行总
指挥职责;基层单位主要负责人外出时,由其指定本单位一名负责人代行指挥职责;
4.2.3应急救援队伍中应有可能发生事故种类的专业人员;各单位应急救援队伍人员组成情况应报集团安委办备案,如有变动应及时报备;
4.2.4 出现事故时集团安委会主任可视需要在基层单位间调配救援队伍投入救援;
4.2.5 集团及各基层单位应组织对应层级应急救援人员定期训练,提前制订训练计划,训练应针对各自救援职能与专业;救援人员应熟练掌握安全设施的启用与救援装备的使用;
4.2.6 外部专业救援力量是集团应急救援的重要资源,如119、120等公共机构、集团液氯液氨危化品供应商等,相关单位应保存外部救援力量的最新通讯方式。
4.3 应急预案
4.3.1集团建立综合应急预案,并建立液氯液氨使用、消防、防汛抗台等重大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4.3.2 相关基层单位针对生产与岗位风险特点,建立本单位专项应急预案和处理方案;
4.3.3 应急预案的编制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应明确事故发生后响应分级、响应程序、处理措施、人员与物资的保障要求等内容。
4.3.4 集团应急预案应报上级集团备案,各基层单位应急预案
应报集团,涉及到特定外部协作单位的,还应通报协作单位;
4.3.5 集团及各基层单位每年对各自层级应急预案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修订和完善。
4.4 预测预警。
4.4.1各单位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故,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危险源辨识、环境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妥善处理。
每个应急人员必须能熟练使用预警电话或其它报警方式。
4.4.2根据危险源辨识、环境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能够预警的潜在突发事故进行预警。
预警级别依据突发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划分为三级:一级(重大)、二级(较大)、三级(一般)。
4.4.3预警信息包括突发事故的类别、地点、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预警级别、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级别等。
4.4.4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经有关领导批准可经过网络、广播、电话、短讯,特殊情况下可采取大声呼叫、敲击能发强音的器物等方式进行。
4.5 应急处理与救援
4.5.1 信息报告。
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故,各事发源的第一目击者应立即报告本部门领导,同时报告专职人员或专业部门。
应急处理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变化情况。
4.5.2先期处理。
突发事故发生后,事发现场人员与应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