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影响广西宾阳县大桥中学陆艳[中文摘要] 语言深深扎根于文化这块土壤,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就应系统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
本文讨论语言和文化相关性,论证英语语言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在不同文化中的内涵可能大相径庭,所以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引入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对于学生真正掌握英语等有很大帮助。
教师应当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将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充分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去,才能够使英语教学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关键词] 英语语言教学文化背景知识Ⅰ引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极为密切。
语言的产生一方面意味着人类文化的产生,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其他文化现象的发展。
文化在语言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文化背景知识下所产生的语言有其表达独特的内涵,如果不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就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失误、偏差和对某些词语的费解。
语言学家多拉提出:我们不掌握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就不能学好语言。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东西方两种文化的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对所学国家的文化缺乏了解和认识,即使对所学语言的语音、语法及词汇掌握得很好,也不可避免的会在交际运用时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在英语学习当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即使文章中没有生词,也没有语法障碍,可也不能理解文章的内容。
究其原因,就是不了解英语语言中所隐含的与母语不同的文化内涵,这就是文化差异的干扰。
Ⅱ语言文化与教学2 . 1 文化背景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词汇和语法教学的过度强调使得教师和学生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有丰富的词汇量和夯实的语法基础就等于学好了英语。
于是,英语学习就变成了枯燥机械的单词、词组和语法规则的背诵,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无法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的,学习英语也仅仅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
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要让他们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有所了解。
外语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背景下的个人或集体试图学习和习得目标语的语言文化角色的过程。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因此, 在外语学习中仅仅学习发音和语法是不够的。
许多交流失败例子的产生正是由于缺少相关的异国文化知识。
语言教学必须与相应的文化教学结合起来, 才能最大限度达到现代教育的既定目的。
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最主要方法, 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能力结构, 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领悟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化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能增强教师的讲课兴趣。
加入了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语言知识范围, 例如单词形式、句子结构以及语法结构, 而是掺加了充满异国风情的风土习惯、伟人事迹、神话传奇等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自然更加形象生动, 丰富多样。
如果教师能将文化背景知识的讲授融合到单词和语法的教学当中去,原本机械枯燥的英语学习就能够变得有趣起来,也更加易于理解,自然也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了。
2.2文化背景知识能促进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中学英语新教材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强调学生的跨文化差异意识,而其有效途径之一则是通过把英语语言与文化融为一体的阅读教学。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必须同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结合起来,不应该把语言和文化割裂开,这是语言学习的本质属性。
在基础教学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文化导入的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让中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英美等国的文化将有利于学生对英语阅读的正确理解,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文化图式与阅读文本进行交际的能力。
依据文化语言学理论及文化图式理论,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通过阅读课文中文化内容的融入,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英美等国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等,有益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在阅读课中导入文化内容并在教学中尝试鼓励学生个人参与学习文化活动,让学生自觉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融入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根据所读内容的具体语言环境及文化背景正确理解文章,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特别是阅读能力。
如英国习语“bread and butter”,字面意义很容易理解——“面包和黄油”,如果放到句子当中,如:“This is a bread and butter job for him.”倘若没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恐怕就难以理解了。
事实上,由于气候和地理位置的影响,英国极其适宜栽种小麦,用以制作面包,面包就成为了英国人的主食,面包加上黄油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食物。
所以,“bread and butter”的引申义为“维持生活所需的”,“谋生的”。
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这是他赖以为生的职业。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学习自己的母语,是在我们这个中华大家庭的环境中进行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说是天生就会说汉语,会用汉语。
但是,当我们在学一门新的语言时,却还局限在我们所生活的圈圈中,满脑子都是我们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思维方式,用我们的老一套模式去学习外语,那结果必然是收效甚微了,因此,我们在外语教学中要努力冲破传统工具主义语言观,树立崭新的文化语言观是十分必要的。
2 . 4 文化背景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更是一种沟通的工具。
学生们学习英语这门国际性的语言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与其他国家的人们进行沟通交流,跟上世界发展的脚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然而,虽然拥有了扎实的语言基础,中国学生在与外国人交流时仍然错误频频、漏洞百出,其原因归根究底就在于对英语文化缺乏了解。
拥有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交际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它能使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避免误解,确保沟通交流的顺畅进行。
中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如果对彼此的国家文化无甚了解,就很有可能遇到交流障碍,甚至产生误解。
例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2 . 5 词汇学习中的文化渗透词汇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词汇本身的产生、延伸和新陈代谢,提供了有关文化发展的信息。
同时,文化发展过程中因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综合起来的文化意识会影响词汇的意义。
教师在教授时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总结中文词汇中的外来词,不仅可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和外语学习的积极态度,增强学习动机,更可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
Ⅲ、具体策略教师首先要树立外语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不可分割的观念,不断丰富自己所教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并帮助学生认识到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使用目的语,让学生充分浸没在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环境之中。
再次,教师还应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紧跟语言发展变化的趋势,掌握语言及词汇发展的最新动态。
因为如果不了解词义的变化,有时即使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交流目的,我们所用的语言也会显得有些古怪或知识已经陈旧。
所以,外语教师应对英语词汇进行动态研究,尽可能地排除由文化差异引起的交际障碍。
最后,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不应仅限于词汇教学,课堂教学的其他方面,如听、说、读、写、译也应该积极进行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效果。
3 . 1、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中的意义在英语教学中,要使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教师除了合理有效使用教科书外,还应该积极主动利用各种文化等方面的课程资源来“扩大内需”。
文化背景知识是阅读素质的重要基础。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是被动获取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而是运用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根据上下文去预测和理解意思。
或者说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
所以,激活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使其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更加透彻,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
这种知识的积累又为其以后阅读活动中背景知识的激活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 . 2、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不是纯语言的训练或交际技能的训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输入和文化输入主要依靠英语教材、课堂和英语教师的传授。
因此,英语教师的英语文化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英语教师提高文化素养的途径是接受专业培训,学习英语文化课程,深入细致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甚至生活细节,为改善英语教学创造条件。
英语教师还应更新教学观念,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
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设置情景,进行跨文化知识的介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使学生认知、理解这种文化差异,有意识地参照得体、恰当的文化背景来进行交流;在课外教师也应最大限度地创设好英语文化氛围,如,鼓励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多渠道地摄取文化养分,在阅读过程中多注意其中的文化细节,以便更深层次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参照教材内容,以课本剧为依托,让学生参与戏剧表演;组织学生观看外国录像、电影,让学生通过感官与心灵接触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信息,以轻松愉悦的心情体验外国文化并感悟其文化内涵。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用英语与外国人接触,进行面对面交谈,或访问网站,与外国网友交流,让学生在直接的交流中理解外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锻炼跨文化交际能力。
3 . 3、提高文化修养,扩大知识面英语教师平常就应该做好各种知识的积累,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阅读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欣赏精彩的外国电影和歌曲、上网浏览等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扩大视野,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以便在讲解课文时能够得心应手,使课堂教学更有吸引力。
例如,外研版的八年级上册Module 8 Around town ,上这一课时,我用幻灯片展现了一些世界著名建筑物,学生对这些建筑物都不陌生,但也许不清楚它们背后的故事和出自哪个艺术家之手,借此机会我让他们对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来帮助其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提升文化素养。
又如,Module 5 Western music,我先播放一些学生熟悉的英文歌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解释西方歌曲的文化背景,并让学生用西方歌曲与中国歌曲做对比,更好的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
3 . 4、要把握时机,随时讲授由于当前中学没有开设专门的文化背景知识课,我们只能按现有教材就地取材,遇到什么讲什么。
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图片资料、使用网络视频、叙述与主题相关的故事、预测课文等方式,有效地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