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第8课《时间的脚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第8课《时间的脚印》

《时间的脚印》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二、1.zōng、wā、bēnɡ、fènɡ、hōnɡ、fǔ shí、xì、shèn、bào、lì、xiē、dǎn、zhuó
Lù,hè,diàn,yí,hǔ pò,xī,jūn,wéi,dǐnɡ
2.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山麓:山脚。

沟壑:山沟
胶结:糨糊、胶等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粗糙:(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刨刮:刮平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沉淀:从溶液中析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

海枯石烂:海水干枯,石头粉粹,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三、1.不是时间,本文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文章对岩石为什么能记录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2.独立成段的有:5、7、18、22、24、27段
(1)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呢?(5)
承上启下,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方式的探寻。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7)
开启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18)
总括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过程。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22)
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24)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27)
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启下文,说明化石是怎样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7.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生成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许多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造福人类。

8.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第二课时
三、1.引用诗歌作题记,把时间拟人化,既照应了题目,引出了说明对象,同时也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1)钟表和日历。

2)铜壶滴漏。

3)它是大自然用来记录时间的。

3.1)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2)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提示:根据8-18自然段)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淀→重压→胶结→新岩石
3)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4.1)从“死”的石头上,我们可以看到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的不同,说明地球上的变化;
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有着丰富的记录;
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

2)(1)地壳的活动;(2)气候的变化;
(3)古代生物的状况;(4)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5)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3)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5.读懂大自然的记录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而且可以帮助人类探寻地下“宝藏”,有无穷的大自然的奥妙存在。

四、悟读品味,体会说明方法
1、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风沙比作砂轮,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风沙等自然力对岩石的侵蚀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2.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地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冰河对石头的破坏作用。

“刨刮”一词表现了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3. 举例子、作比较。

以建筑兰新铁路时,人们炸掉山头为例,具体地说明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与地质作用的速度进行比较,突出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

4.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举了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的两个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泥沙沉淀所带来的影响,具有说服力。

5.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介绍三叶虫化石的分布,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证人,也说明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需要的时间之长。

6.列数字。

用概数准确地说明了形成1米厚的岩石需要的时间,使读者对岩石的形成速度有个大致的概念。

五、1、(1)“大约”表示约数,说明它后面的时间是估计的,不是准确的;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

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

所以,“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有一些”指“一部分”,表范围限制,表示只是一部分物质填充到泥沙的孔隙中了,并不是所有的物质,这一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1)“攻击”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攻击”是进攻的意思,它使阳光、霜雪、风、雨等有了行为意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时刻受到破坏,语言极富表现力。

(2)“攻击”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攻击”是进攻的意思,它使阳光、霜雪、风、雨等有了行为意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时刻受到破坏,语言极富表现力。

(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石块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这个“躺”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平卧的岩石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岩石平卧地底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情形。

这个字体现出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特征。

附随堂同步答案:
一、 1.C 解析:楔—xiē。

2.B 解析:涯—崖。

3.B 解析:本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二、 1.事理陶世龙为什么能记录时间怎样记录时间记录时间的意义
2.①段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确实有“海枯石烂”的时候,从而为岩石能够记录时间这一现象提供了可能性的依据。

“攻击”一词在这里强调了各种因素对岩石的破坏程度之深。

3.打比方。

4.举例子。

5.分类别。

6.“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

7.说明了空气、水、生物、人对岩石的各种破坏作用。

三、 1.C
2.D
3.列数字、夏季温度不会很高的一个原因
4.昆明地处云南东部,云南北部和东部的高大山脉又能阻挡北方冷空气南下。

5.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