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论文

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论文

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1. 教师优美的范读,给学生美的享受。

范,就是标准模版,老师必须吐字清晰,读音标准,否则会把学生的读音引到邪路上去,使他们经常跑调,或者根本不沾边调。

用土话读课文的味道,也确实不太好闻。

有的老师很难改变方言土语或者是羞于改变,可以在范读时放录音,或者下载现成的课件,或者请普通话好的老师和学生课前帮着录好音。

只要我们用心去想,肯定会有提高范读水平更好的办法。

2. 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我们常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者的感情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老师要指导好学生,用心去感知课文,体会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中渗透的作者情感因素,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深刻用意,这样就实现了学生、老师、作者三者的心灵互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掌握得也会更加牢固。

3. 用宽容和鼓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作为教师,应该明白我们面对的不是专家学者,而是涉世不深、学历很浅的学生,他们常常出现令人不满意的情况。

如果课前不预习课文,教师布置作业没按时完成,教师范读时不认真听,一读书就多字、少字。

凡此种种现象,作为教师不应责备学生,而应有一颗平常宽容之
心,去帮助学生找出原因,端正学生的心态,用鼓励的语言、
表情、眼神和亲热的动作让他们从“失败”中坚强起来,树立起“我要读好书”的决心和信心。

二、在阅读中感悟,注重积累
1. 在朗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要挖掘其中的人文底蕴,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触摸到课文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形成独特的、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同时,在朗读中,学生沐浴着教材浓厚的人文气息,感悟着真、善、美。

2. 在朗读、感悟中积累语言。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积累语言的基础。

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如诵读、品读、分角色读、表演等,将好词好句储备在大脑中,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学生通过创造性的复述、背诵等形式也可积累语言,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开放式阅读,丰富积累。

广泛的阅读可以开阔眼界,扩大积累量。

把学生的阅读兴趣迁移到课外,这样不仅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启迪智慧,更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在阅读教学中,启迪思维
1. 教学有情有景的课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想象。

如,教学《五彩池》一课时,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叫五彩池·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伴随着音乐范读,为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空间和情境。

2. 教学有插图的课文时,可利用插图内容的静态形象去激发学
生思维。

如教学《游园不值》一诗,插图只画出了园子的外围以及墙院上边伸出一枝红杏,教师可借机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想象,园里什么样儿·是什么使诗人想进去看看·问题既出,学生的反应十分积极,答案各不相同。

有的说:“园里的花木很多,但红杏最迷人。

”学生的思维一打开,古诗的意境便形象而生动了。

3. 教学有着丰富内涵的句段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依据地进行扩展性想象。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又可以以此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如《中彩那天》一文,父亲给库伯先生打电话的细节是略写的,教师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几个方面启发学生把父亲当时的表现描述具体。

于是,随着学生想象的开展,他们也就了解了父亲诚实的品质。

4. 教学一些寓言故事时,可根据故事结局的某些空白处,鼓励学生利用想象和联想去推测可能产生的新结局。

故事结局的续写过程成为学生思维想象的过程。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些充满创造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鼓励他们多做此类练笔,在读写实践中去展开想象,启迪思维。

四、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让学生用心去读。

我们常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者的感情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老师要指导好学生,用心去感知课文,体会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中渗透的作者情感因素,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深刻用意,这样就实现了学生、老师、作者三
者的心灵互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掌握得也会更加牢固。

2. 要及时纠正好学生在读中出现的问题。

“唱读”还在各年级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低年级中非常突出,这使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意图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学生在单个读时,老师要认真听,对于出现的错误,重点是读音方面和词语破读现象,要及时纠正。

3. 要引导学生边读边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到读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从而增强其阅读的兴趣。

读,对说、写、听都有促进作用。

因为学生自己读懂了的东西会真正变成他们自己的知识储蓄,日月积累,到写作的时候便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了,语文老师省的劲儿不就更多了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大胆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去探索、去实践,寻求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实现我们的语文培养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