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扬州大学专业发展规划(2013-2015年)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对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专业建设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格局与办学水平。
为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学科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根据《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实施细则》和《扬州大学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现制订2013-2015年扬州大学专业发展规划。
一、学校办学定位扬州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改革试点的高校,是江苏省“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三所高校之一。
根据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学校明确了办学定位。
目标定位: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
类型定位: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类型为应用、研究型。
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 适度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
学科定位:以应用学科为主,各学科协调发展,构建适应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学科体系。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江苏,服务全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江苏省的“两个率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撑和知识贡献。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研究型高级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设计思路为: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关系上,注意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在专业与基础的关系上,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在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上,要树立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培养专门人才的思想;在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上,要树立三者辩证统一和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树立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创造精神的教育思想;在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的关系上,要树立在教育目标指导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
二、学校主体特色办学规模较大,学科门类齐全。
全校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34700多人,各类博、硕士研究生8400多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11000多人。
现设26个学院,110个本科专业,涵盖十二大学科门类。
学校充分发挥综合优势,以“深度交融”拓展专业领域,以“内涵发展”提升专业水平,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管理体制改革与专业建设发展同步推进,使体制改革和专业融合协调发展,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相得益彰。
师资结构合理,综合实力较强。
全校现有教职工37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2000多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1200多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3人,国家级、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9人,博、硕士生导师1430多人。
作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现有博士后流动站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4个,博、硕士专业学位14种;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优势学科4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6个,部、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5个,部、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省级研究院9个,科学研究机构84个,教学实验室(中心)36个。
强化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
作为“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帜”,学校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在全省率先开展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即“三级”品牌特色专业的数量分别达到6个、29个和54个。
在新一轮的国家及省本科教学工程和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建设中,我校1个专业成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专业成为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基地被列为国家级农科教人才培养基地。
4个专业成为省级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5个专业(类)成为省级重点专业,专业覆盖面达到41个。
全面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和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编印了全国第一本研究性教学案例,每年开设研究性教学的教师达500人次。
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网络教学平台,平台总访问量突破1.7亿人次,平台课程超过4000门次。
学校设立了“四大教学奖”,即金讲台奖、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中青年教师课比赛和优秀教学奖,鼓励教师投身教学,探索教书育人的新思路、新方法。
弘扬办学传统,注重实践育人。
学校秉承张謇先生“实业教育迭相为用”的传统办学思想,坚持走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之路。
全面推进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实践教学,学校文科和理工科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时间均高于教育部规定的比例,分别达到总学分(时)的21%和31%。
建立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
设立“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年投入200多万元,资助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研活动。
完善监控机制,保障教学质量。
学校有专门的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以校院两级督导为评估主力,同时每个学生班级聘请1名信息员,加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
建立并完善了专业评估体系、课程评估体系、社会实践评估体系、试卷及毕业设计(论文)调阅制度以及督导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
校院督导年均听课量在2400多学时;每学年平均抽查试卷1200份和毕业设计(论文)600多篇;完成了110门精品课程和全校92个本科专业的评估,每学期有30000多名学生参加网上评教活动。
三、现有专业结构分析我校现有本科专业110个,覆盖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所有12个大类,涉及二级专业类59个。
按照学科划分哲学类专业1个,经济学类专业4个,法学类专业3个,教育类专业6个,文学类专业10个,历史学类专业1个,理学类专业17个,工学类专业37个,农学类专业9个,医学专业3个,管理学类专业13个,艺术学类专业6个。
表3.1扬州大学本科专业结构图表3.2扬州大学现有本科专业与教育部本科专业设置对照表学科建设是专业设置和发展的基础,为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我校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作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现有博士后流动站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4个,博、硕士专业学位14种;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优势学科4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6个,部、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5个,部、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省级研究院9个,科学研究机构84个,教学实验室(中心)36个。
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均有相应的学科支撑,确保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表3.3扬州大学本科专业学科支撑情况注:1.★:一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二级学科硕士点。
2.括号内为博、硕士点数量。
专业建设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我校长期坚持把专业建设工作作为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的常规性工作,长抓不懈。
在全省率先开展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试点工作。
以“三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基础,全面推进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工作,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表3.4扬州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品牌特色专业一览表3.5扬州大学省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现有专业设置存在问题: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不够协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优势学科不热门,热门专业无优势问题;传统专业面临着升级改革的问题,如农科专业、师范类专业、生物科学专业、计算机科学、法学专业等,与社会需要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新兴产业领域的专业增长缓慢,包括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以及流通服务行业的新兴专业等数量不足;专业设置的新陈代谢机制亟待建立,目前学校的专业平均招生规模为(6180÷110=56.2)56人,教学成本较高。
对个别招生就业状况不太理想的专业学校已建立了退出机制,集中精力和资源打造专业品牌,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四、拟新设和调整的专业领域以强化内涵建设,提高办学绩效为指导,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调整布局为原则,开展新增专业建设和专业调整工作。
根据学校“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我校近三年拟新设和调整下列专业。
1.文学类专业。
⑴增设“秘书学”专业,该专业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秘书学方向招生多年,有一、二级博士点作支撑,专业方向的招生、就业状况都比较好,完全拥有专业建设的师资、课程以及实验实习等条件。
⑵增设“西班牙语”专业。
适应国家新的国际合作需要,为促进与拉美地区的国际合作提供人才保障。
2.工学类专业。
增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该专业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
该专业包括两类核心课程体系即风能和太阳能,风能课程作为我校现有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太阳能课程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的专业方向课程已经开设多年,相应的实验室等建设条件已经具备。
3. 农学类专业。
⑴增设“实验动物”、“动物检验检疫”专业。
这两个专业作为我校“动物医学”的专业方向已经招生多年,学校拥有本校最强的学科阵容,具备增设该专业的所有条件,以该专业方向招生的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比较高。
⑵增设“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该专业作为我校“农学”专业的专业方向已经招生多年。
农学专业是我校办学历史最早的专业之一,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学校将“农业信息技术”作为“农学”专业的专业方向进行招生和人才培养,及时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打造专业品牌,学校拟增设“农业信息技术”专业。
4. 医学类专业。
由于招生就业情况出现问题,学校拟撤消“中医学”专业,同时根据学校学科条件和当今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从医人员的需求,增设“医学检验技术”、“中药学”、“口腔医学技术”和“康复治疗学”专业。
5. 管理学类专业。
增设“国际商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我校“国际商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是经教育部批准招生培养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根据当时双方协议,该专业在国内授予经济学学士。
据此,学校在进行专业目录调整时仍然想以“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招生培养。
然而,由于“国际商务”已经是新目录中的一个独立专业,不宜作为专业方向,且教育部有关方面又明确了“国际商务”必须授管理学学士,故申请增设该专业。
6. 艺术学类专业。
⑴将我校现有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调换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按照新的本科专业目录,“服装设计与工程”放在工科类,而我校的该专业以服装设计为特长,教育部进行目录调整时,我校仍然坚持招艺术生并授予该专业学生艺术学学士学位。
然而,受调整后专业代码的变化,现在该专业继续招收艺术生受到限制,故进行专业调整。
⑵增设“数字媒体艺术”、“广播电视编导”2专业。
学校以教育技术学(多媒体网络技术)、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招生多年,其核心课程体系与“数字媒体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比较接近,增设新专业的条件已经具备。
(3)增设“工艺美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