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要点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节生物的特征▲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由细胞构成的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有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之分,调查前要明确调查对象和目的,制定调查方案;调查中要如实记录;调查后要对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统计。
?▲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中的生态因素: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2、生物对生物的影响:捕食关系(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共生关系等。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①环境影响生物:春江水暖鸭先知;葵花朵朵向太阳;春风又绿江南岸。
②生物适应环境: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
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旗形树等。
③生物影响环境: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其粪便增加土壤的肥力;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4、(1)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表达和交流在“光对鼠妇的影响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是光,即在实验中只有光照是不同的,其他条件都必须相同,这样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2)所谓对照组,也称控制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即不添加任何人为因素(如药剂),在自然状态下的过程观察,又称“空白对照”。
所谓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所处理的变量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1.①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生产者:植物(草、庄稼、树等)生物部分消费者:动物②生态系统的组成:分解者:细菌、真菌(蚯蚓,秃鹫)非生物部分-----光、空气、温度、土壤、水和湿度等。
▲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①食物链概念: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被吃与吃的关系叫做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因素)注意:如食物链:草→鼠→蛇→猫头鹰。
在画食物链或食物网时,箭头方向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捕食食物链的起点是植物,终点是营养级高的肉食动物,食物链中没有分解者。
草最多,猫头鹰最少。
如果草有毒,猫头鹰的毒性最大。
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在食物链中,物质是可以循环的,能量是逐渐减少的。
网。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具有一定限度的。
这就是生态平衡。
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厚度:20千米)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3、生物圈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地球之肺”的是森林生态系统,“地球之肾”是湿地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1、说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镜座:稳定镜身;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镜臂:握镜的部位;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
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
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较小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取镜和安放※(2)对光※(3)观察对光时需用低倍物镜和较大光圈;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光线:反光镜→ 通光孔→ 物镜→ 目镜观察时,调节焦距应注意“先下后上,先粗后细,接近而不接触”。
先使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上升,下降时眼睛注视物镜(避免物镜与玻片标本相互挤压)、镜头接近而不接触玻片标本,上升时眼注视目镜内、直到发现物像为止,再用细准焦螺旋把物像调节清晰。
※3、基本常识(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例如:目镜10倍,物镜10倍,放大倍数=10 X 10 =100倍.(2)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倒像。
如:物“b”, 像“q”;物“上”, 像“”。
(3)光线弱(标本色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
光线强(标本色浅)时:用小光圈、平面镜。
(4)在显微镜的视野左上方有一物像,要移到视野中央,装片就向左上方移动。
(同向法)(5)换物镜时,应转动转换器,换光圈时,应转动遮光器。
网。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具有一定限度的。
这就是生态平衡。
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厚度:20千米)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3、生物圈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地球之肺”的是森林生态系统,“地球之肾”是湿地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1、说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镜座:稳定镜身;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镜臂:握镜的部位;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
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
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较小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取镜和安放※(2)对光※(3)观察对光时需用低倍物镜和较大光圈;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光线:反光镜→ 通光孔→ 物镜→ 目镜观察时,调节焦距应注意“先下后上,先粗后细,接近而不接触”。
先使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上升,下降时眼睛注视物镜(避免物镜与玻片标本相互挤压)、镜头接近而不接触玻片标本,上升时眼注视目镜内、直到发现物像为止,再用细准焦螺旋把物像调节清晰。
※3、基本常识(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例如:目镜10倍,物镜10倍,放大倍数=10 X 10 =100倍.(2)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倒像。
如:物“b”, 像“q”;物“上”, 像“”。
(3)光线弱(标本色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
光线强(标本色浅)时:用小光圈、平面镜。
(4)在显微镜的视野左上方有一物像,要移到视野中央,装片就向左上方移动。
(同向法)(5)换物镜时,应转动转换器,换光圈时,应转动遮光器。
(6)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时,视野范围变小,细胞数目变少、细胞体积增大、视野变暗。
网。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具有一定限度的。
这就是生态平衡。
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厚度:20千米)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3、生物圈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地球之肺”的是森林生态系统,“地球之肾”是湿地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1、说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镜座:稳定镜身;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镜臂:握镜的部位;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
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
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较小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取镜和安放※(2)对光※(3)观察对光时需用低倍物镜和较大光圈;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光线:反光镜→ 通光孔→ 物镜→ 目镜观察时,调节焦距应注意“先下后上,先粗后细,接近而不接触”。
先使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上升,下降时眼睛注视物镜(避免物镜与玻片标本相互挤压)、镜头接近而不接触玻片标本,上升时眼注视目镜内、直到发现物像为止,再用细准焦螺旋把物像调节清晰。
※3、基本常识(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例如:目镜10倍,物镜10倍,放大倍数=10 X 10 =100倍.(2)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倒像。
如:物“b”, 像“q”;物“上”, 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