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1.01B 60备案号:44768-2015 DB44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T 1399—2014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Database in Nature Reserves2014-08-18 发布2014-11-18 实施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44/T 1399—2014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由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提出。
本标准由广东省林业厅归口。
本标准首次发布。
ⅠDB44/T 1399—2014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分类与组织、数据库命名、数据字典和数据管理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广东省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 1662.2 林业数字矢量基础地理数据标准LY/T 1662.7 数字林业标准与规范第7部分—数据库建库标准LY/T 1662.9 数字林业标准与规范第9部分—数据库管理规范LY/T 1662.10 数字林业标准与规范第10部分—元数据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数据库 database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合理存放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
3.2数据集 dataset可以标识的数据集合。
数据集可以是数据库,也可以是数据库的一个(逻辑组成)部分。
3.3数据表data table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具有行列特征的一个结构,数据表是代表关系的基本结构或管理数据文件的部分。
3.4数据字典 data dictionary数据库中的一个特殊数据库,它所包含的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即有关数据库系统中各种描述信息的集合。
例如模式、文件、程序、作业、数据项定义和属性描述等。
3.5元数据 metadata关于数据的数据,用于描述数据的内容、覆盖范围、质量、管理方式、数据的所有者、数据的提1DB44/T 1399—2014供方式等有关信息。
4数据库分类与组织4.1分类原则按LY/T 1662.7的3.1执行。
4.2数据库分类4.2.1元数据库包括自然保护区所有数据库的描述数据。
4.2.2基础信息数据库4.2.2.1机构信息数据集包括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机构和负责人情况、人员情况、管理情况、人口及林地分布情况数据。
4.2.2.2资源信息数据集包括保护区内土地覆被状况、湿地资源情况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情况数据。
4.2.2.3规划信息数据集包括保护区总体规划情况、基本建设批复情况、基本建设年度计划安排与完成情况和经费来源情况数据。
4.2.2.4科技交流合作数据集包括国内(国际)联系情况、科研宣教、文物情况数据。
4.2.2.5可持续利用数据集包括保护区旅游基本情况、土地利用开发、经济开发数据。
4.2.3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库按LY/T 1662.7的3.2.1执行。
4.2.4矢量基础地理数据库4.2.4.1行政区空间数据集由行政点与区界图层组成,按照行政区所属类别建立省、地级市、县、乡镇、行政村要素集。
4.2.4.2交通线路空间数据集由道路、铁路、航道图层组成,建立名称、类别、宽度、铺装类型属性。
4.2.4.3土地资源空间数据集由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居民用地、工矿用地、未利用地图层组成,建立名称、权属、面积属性。
2DB44/T 1399—2014 4.2.4.4地形空间数据集由等高线、高程点、山峰、河流、湖泊、水库图层组成。
4.2.4.5功能区划空间数据集由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外围保护地带图层组成,建立名称、类别、面积属性。
4.2.4.6基础设施空间数据集由管理处(局)、管理站(点),界牌(桩)、标示牌,哨卡,防火林带,瞭望塔,救护站,监测站(点)、管辖范围图层组成,建立名称、类别、类型属性。
4.2.4.7野生植物空间数据集由野生植物分布点和分布范围图层组成,建立名称、类别、类型属性。
4.2.4.8野生动物空间数据集由野生动物分布点和活动范围图层组成,建立名称、类别、类型属性。
4.2.4.9自然遗迹空间数据集由自然遗迹分布点和范围图层组成,建立名称、类别、类型属性。
4.2.5监测数据库4.2.5.1森林资源监测数据集包括森林基本信息监测、林地资源监测、森林植被监测、野生动植物监测数据。
4.2.5.2生态系统监测数据集包括森林碳储量监测、生物多样性监测、气象常规指标、森林土壤指标、森林水文指标监测数据。
4.2.5.3森林灾害监测数据集包括森林火灾监测、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森林气候灾害监测和地质灾害监测数据。
4.2.5.4社区发展监测数据集包括生态旅游监测和社区经济信息监测数据。
4.2.5.5业务管理监测数据集包括巡护人员管理、安全保卫监测、规划与工程监测数据。
安全保卫监测数据主要包括进入保护区的车辆和车牌识别数据。
4.2.6业务管理数据库4.2.6.1资源信息数据集包括森林资源数据、野生动植物数据(包括标本信息)、自然与人文景观数据。
4.2.6.2基础建设管理数据集3DB44/T 1399—2014包括政策法规数据、规划数据、计划数据和工程建设数据。
a)政策法规数据包括国家、部门和地方颁布的自然保护区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文件,也可以是本保护区的岗位责任制、财务、人事等制度;b)规划数据包括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数据;c)计划数据包括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数据;d)工程建设数据包括:——设施建设数据,包括办公生活设施建设、道路交通建设、交通工具与供电设施等;——保护工程建设数据,包括界桩、界碑、管护站、管护点、哨卡等;——科研设施建设数据,包括科研仪器和设备、器材、监测站(点、样地)、样带等;——宣传教育设施数据,包括宣教中心、宣传牌、科普教育径等;——资源利用开发工程数据。
4.2.6.3巡护执法数据集包括巡护计划数据、巡护日志数据和执法数据:——巡护计划:包括巡护路线、巡护计划和巡护日程数据;——巡护日志:记录每日的巡护情况数据,如发现的动植物,干扰信息等;——执法数据:人为和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管理数据。
4.2.6.4科研开发数据集包括科研开发规划数据、科研开发计划数据、开发活动或项目的实施和监督数据。
4.2.6.5宣教合作数据集包括宣教管理数据、培训管理数据和交流合作数据:——宣教数据:包括宣传教育计划、活动安排,效果评价等数据;——培训数据:包括培训计划、培训活动安排、考核与评定等数据;——交流合作数据:包括国内外交流合作情况、国际性培训、联合保护、国际援助等数据。
4.2.6.6参与社区管理数据集包括公众参与和社区共管数据:——公众参与数据:主要是科技界、传播媒介、社区和社会团体、公安部门等机构参与的活动数据;——社区共管数据:主要记录保护区行政村的社会经济数据,包括人口、产业、资源利用消耗、居民点、社区产值等,具体反映人口年龄结构、性别比、受教育程度以及经济状况、生产生活、文教卫生、民族宗教等方面的数据。
4.2.7办公管理数据库包括日常审批业务、公文流转、内外部邮件和各种电子档案资料数据。
4.2.8多媒体数据库包括保护区景观、自然环境、生物资源、物种资源、保护动植物、管理经营状况、保护对象、保护区宣传等图片和视频数据。
4.2.9网站数据库4DB44/T 1399—2014 包括保护管理规章制度、时事动态、科普知识、管护技术、生态环境、景观图片等数据。
4.2.10系统管理数据库包括自然保护区管理单位的基本架构、人员基本档案、角色信息、操作日志、系统消息等数据。
4.3 数据库组织按LY/T 1662.7的3.3执行。
5数据库命名5.1命名原则按LY/T 1662.7的4.1执行。
5.2命名方法按LY/T 1662.7的4.2执行。
5.3字段命名原则按LY/T 1662.7的5.1和5.2执行。
6数据字典按LY/T 1662.7的第6章执行。
7数据管理7.1数据管理机构数据采用集中—分布式相结合的管理方法。
数据管理的部门和机构采用三级分类:a)省级林业自然保护区行政管理机构,管理全省自然保护区数据;b)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市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本单位数据,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本市全部或省级以下市县级自然保护区数据,县(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本县(市、区)市县级自然保护区数据;c)市县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本单位的数据。
7.2数据管理方法7.2.1分级管理数据的分级管理与数据管理机构分级一一对应,主要实现针对分布式数据库数据管理的相对分散和数据应用的相对集中。
7.2.2分类管理7.2.2.1公开数据可通过网络在线和离线方式获取的数据。
按照不同的共享方式,公开数据划分为四级。
5DB44/T 1399—2014a)一级数据:实时或定时滚动向社会发布,用户可查询、浏览、下载、转发。
b)二级数据:用户需经登记注册和认证后由共享网站提供无偿服务。
c)三级数据:需经申请和审批后由数据主管部门或授权共享网站提供无偿服务。
d)四级数据:需经申请和审批后,并提供有偿服务。
7.2.2.2非公开数据属于国家相关保密规定范围内,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价值。
此类数据在共享过程中不公开,须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批才能获得。
7.2.3权限管理按LY/T 1662.9的3.4执行。
7.3数据质量管理7.3.1质量保证措施采取以下措施保证数据库中数据的质量:——确认数据来源的权威性;——确认数据承载介质(存储介质或传输介质)的质量可靠性;——确认数据转换软件的正确性;——确保人工录入数据与原始数据的一致性;——确保数据库系统的及时备份;对用户提出的数据质量问题,及时核对和采取相应改进措施。
7.3.2数据精度按LY/T 1662.9的4.1执行。
7.3.3数据一致性按LY/T 1662.9的4.2执行。
7.3.4数据完整性按LY/T 1662.9的4.3执行。
7.3.5数据的更新建立数据库更新机制,实现数据的定期、有效更新。
按照事件数据的发生周期进行数据库的定期更新。
数据更新可采用多种方式,在进行远程更新时,设定相应的更新频率(按年、按月、按季度、实时)、更新范围(整体、部分)、传输方式(网络、物理介质)、更新方式(脱机检查、联机更新)和历史数据保存方法等。
数据的更新操作主要包括更新实施前的数据备份、更新数据与元数据一致性处理、原版本数据归档和新版本数据生成等。
7.4数据安全管理7.4.1数据备份对数据应具有多重备份机制,包括系统备份和专用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