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壶口瀑布 (5)

壶口瀑布 (5)

17 壶口瀑布
教材解读
壶口瀑布位于山西省吉县,是我国第二大瀑布。

浩森的黄河水由500多米宽收缩到40多米,从30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据说此景如壶注水,故名“壶口”。

这壮观的巨壶,有如神来之手掂起一壶黄水倾天而倒,看那冲天的巨浪咆哮着、翻滚着、喷射着。

猛烈地左击右打两边的石壁,狂放的奔腾向前,像浊流化作的利剑,划开两岸的河床。

走进瀑口,只见激浪滔天,水气弥漫,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云烟之势。

站在水流最急的瀑口,只见高远奋发的黄河像卷起一阵飓风,急速的从身边呼啸而过,仿佛一不留神,就会被激浪卷走。

夏秋两季,壶底急升随风而动的彩虹,使悬泻天地间的瀑布更具浑厚的美感。

作者曾两次亲临壶口瀑布,震撼于黄河的这种壮美,“情动而辞发”,写下了《壶口瀑布》这篇散文。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的磅礴、雄壮的气势。

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毅刚强的精神。

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一身临其境的感受。

写景不是孤立的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

一是巧妙地将言志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由小小的壶口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在有黄河的性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毅刚强的民族精神。

文章携雷裹电,震撼人心,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细读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欣赏文中精妙的语句。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4.继承和发扬坚忍顽强、柔中有刚、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重难点突破
重点: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在黄河精神品质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教法和学法
教法:
1.情景导入法:用壶口瀑布的图片创设情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2.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帮着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

3.诵读法: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法:
1.圈点勾画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2.自主、合作、探究法:通过“问题——探究”的教学途径,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的过程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诵读法:反复诵读精彩片段,在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与体会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文字资料、ppt课件。

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文意,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

2.整体感知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结构、思路。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激情导入,学情诊断。

1.情境导入。

播放壶口瀑布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壶口瀑布给你带来的最强烈的感觉是什么?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对壶口瀑布的感觉几乎是一致的:气势宏伟,声如震天,犹如万马奔腾,震撼人心。

同学们看到这震撼人心的景观后,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呢?生抢答。

师:大家的联想很丰富哦。

散文家梁衡曾两次来到壶口瀑布,他和大家一样,震撼于壶口瀑布之壮美,回去后写里一篇游记《壶口瀑布》。

他笔下的壶口瀑布是怎样的呢?他由着前赴后继的惊涛骇浪联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作品。

2.作家作品
讨论并明确。

第一段(1):点题,总领全文。

第二段(2):写雨季时壶口瀑布壶口瀑布震撼人心的景象。

第三部分(3-5):写枯水季时壶口瀑布的壮美景象和作者的感受。

第四部分(6):赞美黄河精神,揭示象征意义。

2.本文仅仅是赞美黄河吗?请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确:不仅是赞美黄河,更是赞美有着黄河精神的人(民族精神)。

相关语句:“黄河宽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全班齐读这一段,要读出气势和赞美之情。

3.综合全文思考讨论: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明确:为了借赞美黄河来表达对民族精神的崇敬和赞美。

4.全文主要运用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试比较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旱季有哪些方面不同,并完成下面表格。

(请学生在文中取点勾画并做批注)
季节声势景感
雨季
旱季
师生交流明确:后投影明确
第四阶段:课堂小结。

第五阶段: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欣赏文中精妙的语句。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复习导入,学情诊断。

1.听写生字词。

2.学生选读认为精彩的语段
3.问:壶口瀑布有怎样的特点?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师:壶口瀑布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刚柔相济。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大好山河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赞美黄河来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赞美黄河来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作者是如何来描绘黄河的。

1.雨季的壶口瀑布。

(1)学生默读第二段,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雨季的壶口瀑布的?圈点勾画相关句子,然后回答。

指名回答后,教师明确。

首先,用别人话来衬托,渲染壶口瀑布之“危险”,为全段奠定下感情基调。

然后,正面描绘壶口瀑布之“危险”,气势之大:从听觉、视觉、触觉等不同角度来突出
雨季瀑布之壮美。

“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的涛声”是从听觉角度写其壮美气势;“雾气弥漫”“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的冲进去,冲进去……”“回望那团白烟”等是从视觉角度写其磅礴的气势;“扑面而来的水汽”是从触觉角度来写
请男同学齐读本段,读出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

(2)此时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发言,明确:“仿佛突然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描写的是作者的感受,从侧面突出壶口瀑布之险,气势之大。

2.旱季的壶口瀑布
(1)都第3、4自然段,思考:作者又是如何描写旱季的壶口瀑布的?圈点勾画相关句子。

师生交流明确:
第一、视觉角度:找出相关的语句。

第二、听觉角度:找出相关的语句。

第三、侧面描写:找出相关的语句。

(3)作者由眼前的黄河想到了什么?文章中有何作用?
齐读:“我突然陷入沉思,......浓缩一个世界吗?”
明确作用:总结上文,深化主题,为下文的议论和抒情做铺垫。

3.指名读第五自然段,问: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脚下的石头?
师生交流明确:是为了反衬黄河水柔中有刚、奋力抗争的精神。

4自由赏析文中的语言。

师生交流:
第三阶段:拓展延伸。

1、从壶口瀑布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迪?
师生交流明确。

2、中华民族有哪些经历能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师生交流明确。

第四阶段:小结,投影明确。

第五阶段:布置作业。

板书
17 壶口瀑布
梁衡
刚柔并济
百折不挠
自强不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