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


绝大多数为正常菌群,一般不致病
但可条件致病
细菌居住部位改变引起的肠外感染: 尿路感染最常见 少数致病菌株可致病 某些带有致病基因的血清型,引起肠 道感染
重要的实验材料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无芽胞,大多有周身鞭毛。有普通菌毛 与性菌毛,有多糖包膜,G-杆菌。(图1)(图2)
婴幼儿腹泻 致病机制 黏附到小肠上皮细胞,破坏刷状缘,导致邻近微绒 毛破坏,A/E组织病理损伤,引起严重水样腹泻。
Brett Finlay,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四)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Enterohemorrhagic E.coli,EHEC)
主要型别:O157:H7。
致病因子:菌毛和毒素。 致病机制:细菌紧密粘附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上 皮细胞,释放毒素(志贺毒素),裂解60S核糖体上的28S rRNA,中断蛋白质合成;A/E损伤,小肠绒毛结构破坏, 导致吸收受损,引起轻度水泻、血性腹泻、出血性结 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可逾万人流行、死 亡率 3%~5%。 传染源:牛肉、牛奶是EHEC感染的重要传染源。
不耐热肠毒 素(LT)
耐热肠毒 素(ST) LT-Ⅰ:致泻 LT-Ⅱ:与人类疾病无关 STa:致泻 STb:与人类疾病无关
ETEC的 肠毒素
① LT-Ⅰ
与霍乱肠毒素有共同抗原关系 A:1个,A1为毒性部分 B:5个,介导作用
LT-Ⅰ
② STa
激活鸟苷环化酶,使胞内cGMP ,改变空肠的液体运
转,使肠腔积液而导致腹泻。
ST与霍乱毒素无共同的抗原关系。
引起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常为自限性。
(2)肠侵袭性大肠杆菌
(Enteroinvasive E.coli,EIEC):
致病物质
不产生肠毒素 侵袭结肠粘膜上 皮细胞并在其中
所致疾病
主要侵犯较大 儿童和成人 腹泻呈脓血便, 有里急后重 致病类似菌痢, 较少见
生长繁殖
(三)肠致病性大肠杆菌 (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
EIEC
大肠
EPEC
小肠
EHEC
大肠
EAEC
小肠
各型大肠埃希菌引起胃肠炎的机制 (1)肠产毒性大肠杆菌 (Enterotoxigenic E. coli, ETEC) 致病物质
定植因子 肠毒素:LT、ST 内毒素
所致疾病
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
旅游者腹泻
水样便,恶心、呕吐,
腹痛,低热
K抗原
ETEC肠毒素:
2.外毒素
除内毒素、荚膜、载铁蛋白、Ⅲ型分
泌系统外,还能产生多种类型的外毒素:
志贺毒素Ⅰ和Ⅱ(Stx-1,Stx-2)
耐热肠毒素a和b(STa, STb)
不耐热肠毒素Ⅰ和Ⅱ(LT-Ⅰ,LT-Ⅱ)
溶血素A(HlyA)
所致疾病
1.肠道外感染: 以化脓性和泌尿系感染为主,多为内源性感染。 (1)败血症:婴儿、年老体弱、慢性消耗性疾病 、大面积烧伤患者,可侵入血流, 引起败血症,占45%。 (2)新生儿脑膜炎:1岁内多见。 (3)泌尿系统感染: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UPEC)
(二)培养特性
兼性厌氧2~3mm、灰白色S型菌落。 有的有β型溶血。能产生大肠菌素。
(三)生化反应
葡乳麦甘蔗 尿素酶 H2S IMViC 动力 ⊕⊕⊕⊕⊕ ++-- +
(四)抗原构造
有O、K、H三种抗原。 O抗原:为脂多糖,170多种,是分群的基础 K抗原:100多种,有抗吞噬和补体杀菌作用 ,与细菌毒力有关。分为L、A、B三种。一个菌 株一般只含一个型别的K抗原。 H抗原:50多种,与运动有关。 表明大肠杆菌血清型方式是按O∶K∶H排列
2.肠内感染(胃肠炎):
根据其致病机理不同分:
菌株 ETEC 作用部位 小肠 疾病与症状 致病机制 旅行者腹泻;婴幼儿腹泻; 质粒介导 LT 和 ST 肠毒素,大量分 水样便,恶心,呕吐,腹痛, 泌液体和电解质;黏附素 低热 水样便,继以少量血便,腹 质粒介导侵袭和破坏结肠粘膜上皮 痛,发热 细胞 质粒介导 A/E 组织病理变化,伴上 婴儿腹泻;水样便,恶心, 皮细胞绒毛结构破坏,导致吸收受 呕吐,发热 损和腹泻 水样便,继以大量出血,剧 溶原性噬菌体编码 Stx-I 或 Stx-II , 烈腹痛,低热或无,可并发 中断蛋白质合成 ; A/E 损伤,小肠 HUS、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绒毛结构破坏,导致吸收受损 质粒介导集聚性粘附上皮细胞,伴 婴儿腹泻;持续性水样便, 绒毛变短,单核细胞浸润和出血, 呕吐,脱水,低热 液体吸收下降
光滑型菌落,有的有β型溶血,在液体
培养中呈均匀混浊生长。
3.活泼的生化反应
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 鉴定中重要的生化反应
S-S平板
乳糖发酵试验
肠道非致病菌 (埃希菌+)
志贺菌、 沙门菌等-
4.抗原构造复杂
鞭毛抗 原(H) K或Vi抗 原
菌体抗 原(O)
5.抵抗力 6.易变异
通过
不强 用胆盐、煌绿等可
制备肠道杆菌选择 性培养基来分离肠 道致病菌。
接合 转导 溶源性转换 引起
耐药性变异 毒力性变异 生化反应性变异
7.致病物质
内毒素是肠道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
部分肠杆菌产生外毒素致病。
8.传播方式
污染的饮水及食物、经消化道传播。
第一节 埃希菌属 Escherichia
是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 以大肠埃希氏菌(E.coli)最为重要 出生后数小时就进入肠道,并终生伴随
第9章 肠杆菌科
一大群居住在人和动物肠道中 生物学性状近似的G-杆菌 多数是肠道的正常菌群 少数为致病菌,是胃肠传染病的最重要病原菌 有44个菌属,170个以上的菌种
肠杆菌科(表)
共同特性
1.相似的形态染色
中等大小两端钝圆的G-杆菌,无芽胞, 多数有周鞭毛,大多有菌毛,少数有荚膜或 包膜。
2.简单的培养条件
(五)抵抗力
•对热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强
•胆盐、煌绿等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对磺胺类、链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 敏感,但易耐药。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致病物质
1.黏附素
定植因子抗原Ⅰ、Ⅱ、Ⅲ(CFA/Ⅰ/Ⅱ/Ⅲ)
、集聚黏附菌毛Ⅰ、Ⅲ(AAF/Ⅰ/Ⅲ)、束形成
菌毛(Bfp)、紧密黏附素、P菌毛、Dr菌毛、Ⅰ 型菌毛、侵袭质粒抗原(Ipa)蛋白等。 使人类致泻的为CFAⅠ、CFAⅡ,有较强的 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使细菌能紧密黏着在泌尿道和肠道细胞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