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病
F41。
内毒素:大肠杆菌外膜中含有脂多糖,当菌 体崩解时被释放出来,其中的类脂A成分具有 内毒素的生物学功能。
外毒素:可以在感染时使动物肠道大量分泌 液体,同时也是造成肠毒素大肠杆菌引起系 统病变的原因。 不耐热肠毒素(激活腺苷环化酶产生 cAMP ) 耐热肠毒素(激活鸟苷环化酶产生 cGMP )。
母猪以前未接触过仔猪环境中的ETEC,生产 后,其初乳中就不会含有抑制ETEC粘附和繁殖 的特异抗体。
导致母猪无乳的任何疾病都减少初乳的分泌。
乳头损伤或乳腺炎也影响泌乳。
仔猪由于出生时畸形感染,个体弱小,损伤 得不到初乳,也会对ETEL感染易感。
疫苗预防
基因工程菌苗: K88-K99, K88-LTB, K99-F41, K88以上菌苗能针对其中的一部分毒力因子,因此免疫效果 不很理想。进口苗中有六价苗效果较明显。
大
肠杆菌的耐药性
随着抗药物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大肠杆菌的耐药 性不断增加,出现多重耐药菌株。由于E.coli带有 可变异的抗药性质粒R,再加上广泛的药物基因 和粘附因子基因及产毒基因共存现象,促进粘附 因子基因和肠毒素基因在各菌株间的传递,使得
有效治疗存在很大限制。因此,有必要筛选敏感
药物 。
猪大肠杆菌病 发病特点及对策
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 引起的仔猪肠道传染病。一些猪场发生 严重的仔猪大肠杆菌病,在采用多种药 物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发病率,流行面广, 终年发生,即使幸免死于的仔猪亦生长 滞缓, 饲料报酬降低,严重威胁仔猪的 健康,制约了养猪业的发展。
一、疾病种类
仔猪黄痢(新生仔猪腹泻):出生后一周内 发生,以3日龄左右最为常见。 仔猪白痢(仔猪腹泻):发生于10-30日龄 的仔猪,以2-3周龄最常见。 水肿病(断奶仔猪腹泻):一般6-15周龄发 病,育肥猪很少发病。
五、病 理 变 化
仔猪黄痢:皮肤干燥、皱缩,口腔粘膜苍白、干燥 脱水。最为显著的病变为肠道急性卡他性炎症,其 中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
仔猪白痢:剖检尸体外表苍白消瘦,肠粘膜有卡他
性炎症变化,有少量粘液性分泌液,胃见有食滞。 猪水肿病: 胃粘膜下的水肿具有特征性,常位于近 胃大弯及贲门的区域, 水肿液一般为浆液性,有时 在粘膜附近有血染。
由于大肠猪血清型多,变异大,抗原复杂, 加上耐药性菌株的产生,给大肠杆菌病的 防制带来一定困难。 采用本地优势菌株灭活苗免疫, 结合使用少量敏感抗菌素, 配合加强饲养管理等综合措施, 是防治规模化猪场大肠杆菌病最为经济有 效的方法。
目前,我们实验室已在全国范 围内分离了300多株大肠杆菌株, 通过筛选优势血清型菌株,制备 多价灭活菌苗,将能更好地控制 仔猪大肠杆菌病。
定植因子
产生大量肠毒素 cAMP cGMP 小肠上皮细胞分泌量增加,水 电解质进入肠腔 肠腔内大量液体蓄积 腹泻 血管 血液中的液体成 分渗入组织间隙 水肿、出血
三、 流行病特点
仔猪黄痢:
新生仔猪从脱离母猪子宫到吸奶的期间,接触严重污染
的环境,导致吞入来自于母猪肠道菌群的细菌。致使新
生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暴发。 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在产仔高峰 期常呈地方性流行,常 以1-3周龄多见。 常见的血清型有O8:K87,O60:K88,O138:K82,
二 、病原学
细菌特征:在普通琼脂上生长良好, 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并产气,能 产生靛基质和尿素酶,不利用枸橼 酸盐,不产生硫化氢。主要根据生 化特性进行菌种鉴定。
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有鞭毛,无芽胞。
在血琼脂平板上大多具有溶血现象
在麦康凯琼脂上形成红色菌落
血清学分型
完整的血清分型应包括: 菌体抗原(O)已发现171个 荚膜抗原(K)103个 鞭毛抗原(H)64个 菌毛抗原(F)重要的毒力 因子 以上各类抗原互相组合可形成许多血清型。
仔猪黄痢 小肠出血,肠壁变薄
肠粘膜卡他,血液充盈明显
仔猪白痢胃见有食滞
大肠肠系膜水肿,淋巴结水肿和出血。
胃粘膜下的水肿具有特征性,且常位于近胃大弯 及贲门的区域。
胃大弯粘膜下水肿
六、诊
断
临 床 综 合 诊 断 仔猪黄痢:新生仔猪突然发病,排黄色稀粪,同窝 仔猪几乎均患病,死亡率高,而母猪健康,无异常。
毒力因子及致病机理
病原性大肠杆菌具有多种毒力因子,引起不同的病 理过程。
定植因子:又称菌毛、粘附素或F抗原,可与粘膜
表面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定植于粘膜,这是
大肠杆菌引起的大多数疾病的先决条件。在引起动
物腹泻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中已发现的定 植因子有F4(K88P)、F5(K99)、F6(即987P)、
仔猪关: 1. 注意保温,气温低时可用红外线灯照。 2. 让仔猪及时吃上初乳。 环境关: 1. 更换干净垫草。 2. 对栏舍及附近地带经常消毒。
3. 对水肿病的预防应加强断奶仔猪的管理,喂 量逐渐增加,防止饲料单一。 种猪关: 1. 自繁自养
(二)免 疫
对大肠杆菌感染的免疫主要是体液免疫 初期靠母乳中的母源抗体。母猪的初乳中 含高水平免疫球蛋白(IgG)。 后期靠肠道的局部免疫反应。在泌乳期间 IgG水平很快下降,而2-3周后IgA成为主要 免疫球蛋白,并可保护肠道抵抗大肠杆菌 的感染。
仔猪白痢:
10-30日龄哺乳仔猪易发生,病猪突然发生腹泻, 排出乳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泥浆状腥臭或粘 糊状的稀粪。 病猪背部拱起,行动缓慢,逐渐消瘦,被毛粗 糙无光泽,畏寒脱水,呼吸次数增加,食欲不 振,发育迟缓。
病程长短不一,约3-7天不等,超过15日龄症状
较轻,可自愈康复。
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
猪水肿病: 常见于断奶不久的仔猪,肥胖的猪最易发病,
育肥猪和10天以下的猪很少见。
在某些猪群中有时散发,有时呈地方流行性,
发病率一般在10%-30%以下,但病死率很高,
约90%。
体况健壮,膘度较好的容易发病,该病的发生 与气候的变化和环境的污染有关。 常见的血清型有O2、O8、O138、O139等。
水肿病: 突然发病,精神沉抑,食欲减少或停止,体温一
般正常或偏低。
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一系列的神经症状,步
态蹒跚,兴奋不安,反应敏感,共济失调有时不
能站立,爬行,呈昏睡状态。
特殊的症状是头部眼睑,结膜,齿龈有时波及到 颈部或腹部皮下水肿。 病程长短不一,死亡率高。
病猪大多数营养状况良好,皮肤略显苍白。 全身多处组织水肿。
仔猪白痢:2-3周龄哺乳仔猪成窝发病,体温不变, 排白色浆糊样稀粪,剖检仅见有胃肠卡他性炎症等 特点。 猪水肿病:断奶后不久的仔猪,常突然发病,病程 短,死亡率高,病猪眼睑水肿,叫声嘶哑,共济失 调,渐进性麻痹,胃贲门、胃大弯及结肠肠系膜胶 样水肿,淋巴结肿胀等特点。
病原诊断
多数母乳中的IgA、IgM和IgG由乳腺 产生。在妊娠期,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 由小肠移行至乳腺而产生抗肠道致病菌 的特异抗体,这些抗体主动传入初乳及 泌乳期的母乳。
特异性抗体可以抑制细菌对小肠上皮 细胞上受体的结合,对大肠杆菌产生的 肠毒和细胞毒素起中和作用。
初乳保护失败可能有几种原因
被动免疫预防:可以防止大肠杆菌在小肠的 定植和抵抗毒素的作用。
用老母猪的血清对新生仔猪进行口饲, 用流行菌株制成高免血清给仔猪口服或注射, 用妊娠晚期母猪乳饲喂断奶仔猪(525/日) 可完全防止细菌的定植。
药物防治
氯霉素、新霉素、多粘菌素、土霉素、金霉 素、磺胺甲基嘧啶等对本菌都有抑制作用。 5个用药: 联合用药:由于黄痢发病急死亡快、避免延 缓治疗。 全窝用药:已病治病,未病防病。 及时用药: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连续用药:至少要坚持1个疗程不得间断。 母仔用药:药物通过母猪传给仔猪。 应用微生态制剂如康大宝、促菌生、大蒜等 也有一定疗效。
O141:K85,O149:K91,O115:K99,O147:K89,
O101:K99等,能产生肠毒素。
仔猪白痢: 发生于10-30日仔猪,以2-3周多见,一月以 上的很少发生。 发病有先后,症状有轻重,数量或多或少。 发病率较高(约50%),而病死率低。 病的发生与各种应激因素有关,如阴雨潮湿、 圈舍污秽,均促进本病的发生或增加本病的 严重性。 发病最常见的血清型为O8:K88 。
(一 ) 环境和管理预防
预防措施:过好四关 母猪关: 1. 预防免疫; 2. 临产前一天产后3天,给母猪注射抗菌素。 3.分娩前,用0.1的高锰酸钾揩试乳头及乳房, 产仔后,每天挤掉少乳汁,再给仔猪吸吮。 4. 母临产前一周应主要喂细糠,同时应加青饲 料,避免乳汁过浓。
四、发 病 特 点
仔猪黄痢: 潜伏期很短,最短的出生后12h内发病,最迟的1-3日 龄发病。 发病后可见1-2头突然表现全身衰弱呈昏睡状态,很快 死亡,其它猪相继腹泻,粪便呈黄色浆糊状,有时含 有消化不良的凝乳块。
严重的极度衰弱,脱水而死亡。
初产母猪所产的仔猪常比经产母猪所产的仔猪更易感。
K99-987P以及LTB-ST,但是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繁多,
自家疫苗: 采用本场分离的菌株制成灭活疫苗。 在产 前一个月给母猪注射,仔猪1-2,14-20日龄注射,能起
到较好的免疫效果。
对水肿病的预防还没有特异性的有效疫苗,但是水肿病
流行株的血清型和仔猪黄痢部分相同,因此自家苗有时
可以起到交叉保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