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危险驾驶罪的若干问题思考指导教师高志玲职称讲师学生姓名侯学超学号20081711106 专业法学班级2008级法学1班院(系)法学院完成时间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六日危险驾驶罪的若干问题思考摘要危险驾驶罪作为一个新增罪名出现在《刑法修正案(八)》中,和交通肇事罪共同构成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其存在的立法问题存在争议,醉驾是否一律入刑被热烈的讨论,根据刑法总则第十三条的规定、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醉驾不应一律入刑。
对追逐竞驶中情节恶劣如何判断虽没有明确的指导意见,但应该以公共危险性为其判断标准。
危险驾驶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但应当包括恶意灌酒者以及劝酒者和应当尽注意义务的相关人。
我国法律规定的危险驾驶行为的范围也应适当扩大,同时还需要借鉴国外有关危险驾驶行为的立法经验,反思我国当前关于危险驾驶罪的立法不足与缺陷,使其更为完善。
关键词:危险驾驶罪立法问题立法完善THE THOUGHTS ABOUT SOME QUESTIONS OF CHARGE OF DANGEROUS DRIVINGABSTRACTAs a new crime appeared in the “Criminal Law Amendment (8)”, dangerous driving crime and traffic violations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Crime of Article 133 of the Criminal Law. Whether all drunk should be drived into the Punishment is heated discussion, according to the criminal provisions of article 13, the criminal policy of tempering justice with mercy, and the principle of suiting punishment, I think that not all drunk should be drived into the punishment. Objective aspects such as the standards of drunk, however, Each sticks to his own version or argument. To public risk, chase race driving should comply with the vicious circumstances standard. The subject of dangerous driving crime is general subject, I think that those malevolent to urge somebody to drink should be included. Driving behavior should be expand, and we have to learn from foreign legislation and make it perfect.KEY WORDS:dangerous driving ; legislation issues; legislative improvement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 危险驾驶罪的立法背景及基本构成 (1)1.1 危险驾驶罪的立法背景 (1)1.2 危险驾驶罪的基本犯罪构成 (2)2 危险驾驶罪与相关罪名的关系 (4)2.1 与交通肇事罪的关系 (4)2.2 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关系 (4)3 对危险驾驶罪立法的几点思考 (5)3.1 醉驾是否一律入刑 (5)3.2 对追逐竞驶中情节恶劣的判断 (7)3.3 醉酒驾驶的主体范围 (8)3.4 危险驾驶行为的范围 (9)4 借鉴外国及澳门地区的立法,完善我国危险驾驶罪立法 (10)结语 (13)致谢 (14)参考文献 (15)我国是机动车事故的重灾区,众多交通事故中因醉酒、飙车等危险性驾驶行为肇事造成的后果尤为惨重,醉酒驾驶机动车、超速驾车等严重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情况屡屡出现,仅靠行政处罚显然达不到其应有的惩治效果。
我国在《刑法修正案(八)》颁布之前,对于危险性驾驶行为缺乏刑法上的约束力,醉酒驾驶行为只有在重伤、死亡或者财产发生重大损失时才给予按照交通肇事罪科以刑罚处罚。
对于危险驾驶行为缺乏刑罚的规制致使人们意识的麻木,为有效遏制醉酒驾车、追逐竞驶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刑法修正案(八)》规定的危险驾驶罪将其纳入刑法调整的范围,使醉酒驾驶等严重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危险驾驶行为犯罪化,能够起到防微杜渐,教育以及警示的作用。
1 危险驾驶罪的立法背景及基本构成1.1 危险驾驶罪的立法背景人类之所以能用刑罚手段制裁同类,是因为同类的行为存在社会危害性。
对此,贝卡利亚早就指出:“什么是衡量犯罪的真正标尺,即犯罪对社会的危害。
”①因此,立法者在决定是否将某种行为入罪时,首先必须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作出判断。
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特别是近十年来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已经将我国推进到“汽车社会”。
汽车拥有量的增多,在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同时,违法驾驶事件也日益增多。
近年来,交通肇事频发,群众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民众对危险驾驶机动车的行为深恶痛绝。
在高风险社会中,交通工具作为生活组成部分之一,其本身又给生活带来严重威胁。
特别是当交通工具作为身份财富的象征,危险驾驶与炫富娱乐连接起来,在当下存在仇官仇富社会心态的情况下,民意容易极端化表达,如果没有宣泄的渠道,就会加剧社会的不稳定。
四川成都孙伟铭案、江苏南京张明宝案、广东佛山黎景全案等一系列案件引发了社会舆论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于此同时,一些人将汽车作为宣泄的工具,将道路作为嬉戏的场所,严重危害了道路交通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公众对此反应强烈。
危险驾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引起了立法者的高度重视。
网络①[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
技术的发达,也为立法者探寻民意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
而现行的行政处罚模式难以有效遏制危险驾驶行为,即使在公安机关集中整治后,全国恶性醉驾、飙车案件仍然频频发生。
《刑法修正案(八)》实施之前,对于此类案件,在刑法上一般有“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定罪量刑,但是前者属于刑法理论中的结果犯,即只有发生危害结果才定性为犯罪,而后者的法定刑针对情节较为轻微的行为又显得处罚过重。
由于各地不同的情况,以及法官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对同一性质的案件可能做出不同的判决。
于是,全国人大审时度势,关注民生,顺应民意,出台了处罚危险驾驶行为的刑事立法,在《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中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个全新的罪名“危险驾驶罪”在公众的热盼中出台。
其将超出社会容忍限度的高度风险行为适时犯罪化,契合当前我国社会的情势,符合民众要求“平安出行”的心愿。
同时,增设危险驾驶罪有助于培养民众良好的交通规范意识,倡导一种“饮酒不开车、开车不饮酒”的交通伦理,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1.2 危险驾驶罪的基本犯罪构成本罪侵犯的客体是道路交通的正常秩序和公共安全,对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具有较大的抽象危险性。
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
构成此罪客观方面要注意四点:(1)危险驾驶的行为方式。
危险驾驶的行为很多,《刑法修正案(八)》采用列举的方式,仅将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入罪,而未将吸毒驾驶等危险驾驶行为入罪,将打击危险驾驶的重点集中在最普遍、最多发的危险驾驶行为上。
对于醉酒驾驶的认定,世界大多数国家如美国、法国、新西兰等国并不是依据行为人的意识状态,而是根据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而定。
我国也是依据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作为认定标准。
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4年5月31日发布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规定:醉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毫克/100毫升的驾驶行为。
医学实验表明,在醉酒状态下,即使行为人的意识清晰但行为动作不完全服从大脑控制,如果驾驶机动车辆,势必会存在客观危害性。
追逐竞驶,是《刑法修正案(八)》创设的一个新概念。
追逐竞驶,是指出于竞技、追求刺激或者其他目的,驾驶机动车在道路上竞相行驶,严重影响交通秩序和交通安全的驾驶行为。
通常表现为行为人在道路上实施了高速、超速行驶,随意追逐、超越其他车辆,频繁、突然并线,近距离驶入其他车辆之前等危险驾驶行为。
(2)场所界定。
《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发生危险驾驶罪的场所是“道路”,不仅仅局限于“公路”,而是包含“公路”在内的“道路”。
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一款规定,“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我国道路交通发展迅速,许多非“公路”性质的道路其路况标准也在提升。
将发生危险驾驶罪的场所规定为“道路”,可以避免行为人逃避法律制裁。
(3)交通工具界定。
危险驾驶罪要求驾驶的交通工具是机动车。
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包括大型汽车、小型汽车、专用汽车、特种车、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等机动车辆。
需要强调的是,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电动自行车为非机动车。
(4)情节条件。
追逐竞驶需要情节恶劣,对醉酒驾驶机动车行为没有规定情节严重或情节恶劣为前提。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十六周岁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以构成本罪主体,实践中主要是机动车驾驶人。
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
即使行为人在醉酒状态下可能会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但是行为人在醉酒之前应当知道醉酒后是不能驾驶机动车的,否则会将置自己和他人生命、财产安全致于危险境地。
明知要驾车,仍执意饮酒以至于达到酒醉状态,行为人就具有醉酒驾驶的主观故意。
一般来说,只要行为人知道自己喝了一定的酒并驾驶机动车的,事实上又达到了醉酒状态,就可以认定其具有醉酒驾驶的故意。